APP下载

永定溪南土地革命对密切党群关系的启示与思考

2020-02-28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土地革命群众

曾 玲

(中共龙岩市永定区委党校,福建 永定 364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永定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其中永定溪南土地革命经验对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借鉴和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对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永定溪南土地革命概况

永定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21 个组成县之一,具有很好的党群基础。这里有震撼八闽的永定暴动,也有中国共产党在福建领导创立的第一块红色区域——溪南区苏维埃区域,它是全国最早开展土地革命的地区之一。

1928 年6 月永定暴动后,时任上杭县委宣传部长的邓子恢,前往永定联络商量杭永合作事宜。当他了解到永定暴动后尚未进行土地革命时,便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后田、蛟洋暴动的经验教训,向永定县委提出“进行土地革命,烧田契,废租废债,没收地主的财粮分给穷人”的建议。永定县委接受了邓子恢的建议,8 月中旬在暴动后所占领的溪南各乡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在金砂金谷寺召开溪南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溪南区苏维埃政府,这标志着溪南区红色区域正式形成。

溪南区各级红色政权建立之际,正值秋收将至之时,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分田地,都希望尽快得到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而进行土地改革当时在闽西、在福建都是第一次尝试,如何没收分配土地,中央和省委都没有具体规定,全国也没有经验可以效仿。但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要满足贫苦农民的经济要求,以达到争取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和引导他们参加革命的目的。邓子恢和张鼎丞等注重依靠群众的创造性,深入各村调查研究,他们找到了20 多位熟悉土地情况和有经验的农民在卓坑村土地庙召开座谈会,这些人中,有雇农、贫农、中农,也有个别富农,这是溪南的第一次分田会议。通过座谈会,他们详细了解了各乡村中各阶层土地占有状况,讨论了实施分田的原则和办法,终于制订了一套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政策和具体做法:“以本乡人民现有耕种的土地,作为本乡的土地所有权,归本乡按人口(包括地主、富农,但反革命分子除外)平均分配土地;采取抽多补少的办法(以各户现耕土地为基础,按全乡每人平均应得的亩数为依据,有多的抽出来,不足的补给他)去实行分配”。[1]

溪南区苏维埃政府按照这一分田政策,首先在古木督、卓坑源、樟塔3 个乡进行试点。每个试点乡都成立了土地没收分配委员会,组织人员进行土地和人口普查登记。分配方案确定以后,张榜公布,召开群众大会通过,并分发分田单。区苏维埃政府在试点乡取得经验后,将分田工作迅速推广到全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13 个乡约2 万人口土地分配工作。这种创造性解决广大农民土地问题的做法,对指导整个闽西乃至全国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土地分配不均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二、永定溪南土地革命的经验

永定溪南土地分配工作,当时在福建是史无前例的,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在实践中,集中群众智慧创造的土地政策和分田办法,为后来各苏区开展土地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毛泽东同志在1929 年的闽西一大会上称赞说“溪南土地分田解决办法最好”,就是对邓子恢、张鼎丞等人深入群众,找到最优土地分配方法的充分肯定。概括起来,永定溪南土地革命的成功经验就是将群众中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成为系统的意见,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再把这些路线、方针和政策交给群众,使之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经验一:服务群众,激发群众实现自我目标的主动性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这对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十分准确的诠释。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治集团相比有着本质区别,那就是一切依靠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工作。溪南土地革命当年秋收在即,群众渴望手中有田的愿望极其迫切,革命意愿积极主动,他们主动出主意提意见、主动参与制定分田办法。因所采取的分田办法很实在,深受农民群众的拥护,他们纷纷主动参与推进土地革命,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土地分配工作。永定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在满足广大贫苦农民的经济要求,以达到争取大多数民众支持的原则上进行土地改革,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因此,以服务群众为归宿点,以实现群众的自我目标为基础的革命活动,必将激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最终取得胜利。

经验二:依靠群众,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创造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当年中央没有相关的土地纲领值得借鉴,福建省委对分田工作也没有具体指示,永定溪南人民依靠不断的摸索实践,依靠当地人民群众智慧,探索出一条土地改革之路。在整个分田分地的过程中,邓子恢、张鼎丞等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热心土地改革又熟悉土地情况的农民召开座谈会,创造性地提出了“抽多补少”等分田办法。从群众分散性、创造性的意见中整理制定出系统的分田办法,并依靠群众自觉执行,这一创举为我党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植根于群众的实践土壤,是深入群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依靠群众的智慧提炼的闪光思想,它使得溪南土地革命的成果长期掌握在了人民的手中,永定才有了“红旗不倒之乡”的美誉。

经验三:尊重群众,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的紧密性

永定溪南土地改革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真诚地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地反映群众愿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根本上说,保持和加强党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包含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始终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在溪南土地改革的过程中,溪南区苏维埃政府时刻尊重群众意见,紧紧依靠群众推动改革,通过实地调研、群众座谈、系统研究,和农民代表共同研究制定了内容简明、语言朴素的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政策。土地分配办法确定以后,张榜公布,召开群众大会通过,在溪南区试点成功后,立即在全区推广实行,得到了全区13 乡人民群众的一致拥护。[3]这些政策不但通俗易懂,而且亲切,使群众感觉政策是自己的政策,是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而设立的,他们在实践中行使了当家作主的权力,意愿诉求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实现了长期掌握土地革命果实的愿望,维持着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永定溪南土地革命的启示

永定溪南土地革命的成功经验,从实践上证明了让群众得实惠,让群众满意,与群众血肉相联的革命必将成功。习近平同志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牢记初心,直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要求、新特点,借鉴永定溪南土地革命的群众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群关系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一)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宗明义地向世人表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人民群众实现自己的利益。永定溪南土地革命把党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切实为人民谋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我们必须按照这个要求加强和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时,时刻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精力放到经济建设上来,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做到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忽视以人为本。永远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要求贯彻到位,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践证明,为群众办好一件实事、解决一个难题,胜过无数空洞的口号。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是最讲实际、最看行动的。在群众眼里,每一个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的形象;每一个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群众对党的评价。党员干部只有坚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2.协调好各方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必须突出利益整合功能,协调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做到:必须重视关心基层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群众的利益,不解决好这部分群众的生活问题,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无从谈起;必须建立良性的利益调节机制,努力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必须扩大工人、农民群众政治参与。当下工人、农民群众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比例相对较少,经济上的弱势群体有可能成为政治上的弱势群体,要注意引导和更多吸收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小企业家和经理人员参政议政。同时,在实施涉及群众利益事项中,“干不干”百姓定,“干什么”百姓选,“怎么干”百姓提,“干得好不好”百姓评,建立“以民主促民生”的工作机制,真正让群众的呼声得到体现,群众的利益得以实现。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基础条件

现实中,不乏有这样的现象:交通方便了,跟群众距离反而远了;通讯发达了,跟群众交流反而难了;文化层次提高了,与群众沟通能力反而降低了。在调查中也有一些群众抱怨:一些干部下乡调研,怕脏、怕狗、怕泥泞,进到群众家里,屁股还没坐热就急着起身,对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却一概不知。这样自然是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很难与群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是要把习近平同志1988 年在福建工作时大力倡导的“四下基层”作风落到实处,下大力气解决这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带头继承、发扬、运用好永定溪南革命的宝贵经验,坚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信任从群众中来,责任到群众中去。当前,党员干部在新的社会治理中,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和压力,特别是基层干部处于社会治理的最前沿,直接面对群众,实质担当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其能力和作风都影响着当地群众对执政党的评价。干群之间的不信任,不仅会令干群关系趋于紧张,更可能促使部分群众逐渐将对个别干部的不满,上升为对党委政府的不满,导致社会治理陷入“信任困境”,极大地削弱基层政权的权威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担当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筑牢党群关系的信任基石,更好地为人民谋取福祉、为我们党赢得民心。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到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从本质上说是神圣的责任和无私的奉献,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是紧密相连的,有权必有责,且权力越大责任就越重。各级领导干部应倍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越是在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环境中,越要认真看待权力;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大胆履职,谨慎用权,以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责任感,从思想上筑牢防止权力滥用的“铜墙铁壁”,并从制度上实现“权为民所控”。

2.决策从群众中来,政策到群众中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不计其数,一年365 天,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涉及群众利益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有的地方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脱贫攻坚、生态保护、征地拆迁、城市管理等,或因决策不当,或因制定政策欠科学,或因执行政策不平衡,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群众的利益,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因此,各级党员干部在做决策之前,要像永定溪南土地革命一样“问计于民”,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大多数群众的利益、群众期盼和承受能力出发,处理好群众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大多数群众的愿望与部分群众特殊要求的关系,出台既让群众满意又有利发展的政策决定。如果说作出每一个决策、制定每一项政策是从群众中来,是为了群众,那么落实决策、执行政策还得依靠群众,还得回到群众中去。只有作出的决策、制定的政策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能够为大多数群众所认同时,才能变为群众自发的意愿和行动,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一旦大多数群众不支持,不参与,再“正确”的决策、再“好”的政策都会成为一纸空文,难以落实。同时,广大党员干部要及时研究落实各项政策的配套方法,及时把新政策、新规定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及时把政策信息宣传出去,让群众受惠得益,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3.愿望从群众中来,服务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对客观实际情况最了解,他们的“呼声”“愿望”既是对客观实际的最真切的反映,又包含着对自身的利益诉求。密切党群关系必须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只有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我们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提出和采取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深入群众、接触群众、服务群众,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群众心里怎么想,群众心中期盼什么,群众对党员干部怎么评价,要了解这些只靠道听途说是不行的。必须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更要带着任务、带着措施办法到群众中去,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解决好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好群众最直接、最急需的现实问题。[4]

(三)创新工作机制,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必要举措

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地位关系、权利关系、利益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1.建立畅通有效的利益诉求渠道和协商对话制度。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的诉求呈现多样化,参与主体和发生领域也逐步扩大。借鉴永定溪南土地革命的成功经验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权利,通过建立和完善信访制度、“线上线下”诉求反映制度、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申诉控告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新闻发布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不断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感和拥护度。同时,围绕生产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老百姓关心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基层组织还可建立主题协商对话制度和不定期专题协商对话制度,坚持公开、平等、伙伴式的协商对话,让矛盾在协商、对话过程中逐步化解。

2.建立形式多样的联系服务体系和走访联系制度。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必须确保党和政府能够全面联系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利益群体,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各方面群众的思想情绪和利益需求,把党的主张和国家的政策原原本本地传达给群众,把群众的呼声、意见不打折扣地反映到领导机关。一方面,要主动服务,积极探索党组织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扩大联系范围,改进联系方式,丰富联系内容,增强联系实效;探索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长效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主动走下去,用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有分析、有见解的调研报告。并在走访调研中做好群众诉求化解工作,对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并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交待。同时借助这些渠道向群众热情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级党委政府作出的决策决定。

3.建立积极稳妥的矛盾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制度。加强对人民内部矛盾发生规律、发展趋势特别是易引发矛盾纠纷热点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被动性、滞后性,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习惯做法。健全矛盾预警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立,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党员干部还要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参与群体等因素,科学制定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避免处置失时失当。同时,运用溪南土地革命争取大多数群众支持的经验,坚持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争取多数、孤立少数,做到快速发现,快速出动,快速展开,及早控制事态发展,并让群众了解事件真相,取得群众理解和支持。

总之,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我们借鉴和传承永定溪南土地革命的成功经验,就是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服务好人民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土地革命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井冈山时期土地革命范式分析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简析建国前后的农村经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