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西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与传承策略探析

2020-02-28涂水发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闽西革命红色

涂水发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福建 龙岩 364021)

2014 年10 月31 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即“新古田会议”上,习近平指出:“闽西和江西赣州的一部分是中央苏区,对党和革命的贡献是最大的。”“闽西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1]。2019 年3 月10日,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的审议会上强调:“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凸显了闽西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和中共党史上的贡献和地位,让闽西人民倍受感动。进入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阐释好闽西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传承策略,是闽西儿女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一、闽西红色文化的主要内涵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形成的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从其形成根源看,它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品格的传承、展示和升华。从其本真要义看,它“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2]。从其特征作用看,它具有民族性、传承性、主流性、时代性、感染力等特征,是激励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而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要求出发,高度重视新时代红色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如,2011 年11月4 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 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3]。这是关于苏区精神内涵的最完整、最权威表述。再如,2014 年12 月14 日,习近平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4]。这是关于红色文化构成和运用的最集中、最严谨表达。此外还有关于红色文化的功能、作用等方面诸多论述,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与传承提供了基本指引。

闽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在闽西,弥足珍贵的莫过于红色文化。红色,成为闽西历史最厚重的篇章;红色,成为闽西土地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成为闽西人民最本真的传承。闽西红色文化在基因、传统、资源三个相互统一的构成要素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思想建党政治建军”为代表的红色基因,是闽西红色文化的本质特征

红色基因,是指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始在领导革命斗争和加强自身建设中创立的决定其根本性质具有遗传密码特性的无产阶级思想性、阶级性、人民性文化内容,是红色文化中具有传承效应的核心部分。“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5]。闽西红色基因可以通过闽西独有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精神来表达。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即思想性。针对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古田会议紧紧围绕“党指挥枪”原则,突出教育领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坚定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了红四军党和军队的先进性。二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即阶级性。针对红四军党内存在的非常严重的组织问题,特别是党员质量之差和组织之松懈,古田会议强调建章立制,提出了发展党员的五个条件新规定,在入党标准上突出阶级觉悟和忠实态度,增强了红四军党和军队的纯洁性。三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即人民性。纠正党内错误思想,包括纠正不良作风。古田会议强调大局意识,反对“不愿意做群众工作”“只希望到城市享乐”等错误,增强了红四军党和军队的战斗力,为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二十多年红旗不倒”为代表的红色传统,是闽西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

红色传统,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使命等基因决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政治上的、组织上的、工作作风上的一切好的东西”[6],如精神、纪律、制度、作风、品德等。“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5]。红色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信念的实践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的集中体现。闽西红色传统,可以通过全国罕见的“二十多年红旗不倒”精神来表达。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表现为求真务实,争创一流。从中共永定支部、闽西特委、福建省委到闽粤赣边省委等,贯彻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和“分散隐蔽,向外发展,保存武装和干部”的策略,坚持开展斗争,闽西党的组织从未中断。党员干部从实际出发执行正确的对敌斗争策略,总是“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闽西成为红旗不倒堡垒的坚实基础。二是坚持革命斗争不动摇,表现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闽西党和人民在政治革命中坚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四大暴动”、创建五个军到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王涛支队、闽西支队、闽粤赣边纵队等地区性武装。革命武装长期存在是闽西成为红旗不倒堡垒的坚强保证。三是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表现为一心为民,清正廉洁。“溪南土改”后土地政策不断完善,“抽多补少”“抽肥补瘠”,80 多万农民实现了拥有土地的梦想。红军长征后,“保田斗争”使革命果实一直保留,在闽西14.6 万人口的地区,约有20 多万亩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直至全国解放,这一奇迹成为闽西红旗不倒的重要标志。此外,“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火把访贫农”,至今还在闽西传颂。

(三)以“古田会议永放光芒”为代表的红色资源,是闽西红色文化的鲜活教材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承载了红色基因和红色传统的各种要素的总称,包括实体形态和非实体形态两种类型。以“古田会议永放光芒”等为代表,遍布闽西、各具特色的红色实体资源,诞生并流传于闽西、十分丰富的红色艺术资源,是闽西、福建乃至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见证,承载了闽西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奋斗史、英雄史,是一部接受精神洗礼的鲜活教材。截至2017 年底,闽西(龙岩市)拥有革命旧址(遗址)472 个点,其中国保24 个点(6 处),省保32 个点,县保252 个点,文物点121 个点,新发现43个点。拥有中央苏区文物419 处,红色交通线文物25处,长征主题文物139 处[7]。拥有革命史专题和题材陈列展览的博物馆(纪念馆)分别为4 家、6 家,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2 万件/套。拥有全国、省级、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分别为4 个、2 个、28 个,古田会议会址等14 处红色旅游景区(点)被列入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毛泽东、朱德、张鼎丞、邓子恢等老一辈革命家留下了许多有关闽西革命的著作、诗词、回忆录等,闽西的文化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故事、小说、丛书、诗歌、戏剧、歌舞、电视剧、电影、文献片、纪录片、大型交响合唱等各种红色文化作品,闽西各地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也创造和发展了漫画、美术、标语、歌谣等各类红色民间艺术。

二、闽西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闽西从1926 年建产中共党组织开始,就竖起红色旗帜,培育红色文化。在20 多年的革命斗争中,闽西人民始终红心向党,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创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红色文化成为闽西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精神力量和宝贵财富,至今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对党忠诚的信仰价值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提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闽西红色文化是矢志不渝的信仰、爱党爱国的忠诚、自强不息的追求、无私奉献的担当。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忠于信仰不迷向。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革命先辈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20 多年红旗不倒,靠的就是红色基因所蕴涵的坚定信仰、先锋模范和献身精神;闽西人民也正是靠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指引和支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前赴后继,才在新中国的功劳簿上写满了悲壮、牺牲、忠诚、担当。坚定红色信仰,就是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好用活中央苏区精神、古田会议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溪南土改精神和红旗不倒精神等,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模范践行者;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8]。

(二)求实创新的品格价值

闽西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优良传统和政治品格追求。在红四军入闽开创革命根据地的进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正是通过求真务实的闽西革命斗争实践,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重要原则,成为了中共和军队建设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正是在闽西描绘和践行革命新蓝图,解决了中国革命以农村为中心的核心问题,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独创性道路和新理论;还有正是通过闽西的具体革命斗争实践,有效地抵制了当时中共党内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错误倾向,为形成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奠定了基础。发扬红色传统,就是要继承弘扬这种创新精神和求实作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努力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自我革命精神,紧跟时代发展,保持战略定力,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不忘初心的根基价值

闽西红色文化是中共和红军与闽西人民鱼水情深、生死与共打造而成的精神高地和时代引领。当年,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一心为民、清正廉洁、无私奉献,表现了真挚的人民情怀,闽西人民也踊跃参加红军、支援红军,倾其所有支持革命,赢得了“扩红模范区”“红色小上海”“红色粮仓”等美誉。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红军的成长和壮大都离不开闽西这块红土地,离不开人民群众这座靠山。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坚决支持革命武装与敌人进行长期斗争的基点村达610 个,遭毁灭性摧残的村庄有539个,为革命牺牲的在册烈士有2.36 万多人,约占福建省烈士总数的一半[9]。闽西红色文化的生成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是党和红军与闽西苏区人民“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同甘共苦的真实写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牢记闽西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付出的巨大牺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掌握过硬的为人民服务本领,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经得起人民检验的新业绩。

(四)牢记使命的奋斗价值

闽西红色文化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牺牲生命的奉献境界,蕴含着不惧劳苦、攻坚克难的精神,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风格,艰苦奋斗、造福人类的品质。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闽西党和人民胸怀全局、敢于斗争,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吃苦菜、穿布衣,用老墙土熬制硝盐解决食盐紧缺,冬天没有棉被盖稻草,广泛开展三餐改两餐等节约运动。正是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粉碎了国民党的多次“围剿”和经济封锁,壮大了队伍扩大了苏区。漫漫长征路上,8 万红军中有近3 万闽西子弟,甘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自我牺牲。红军长征后,以张鼎丞、邓子恢为代表的闽西子弟,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开展了三年游击战争,保持了中国南方革命的战略支点,取得了与红军长征相辉映的胜利。传承红色文化,就是要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和发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淡泊名利、不谋私利等精神,大力弘扬“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等作风,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继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进发。

三、让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血脉

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在政治工作的发源地进行情景教育,寻根溯源、正本清源,传承红色基因,不忘本、不迷途,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营养”。这一重要论述,为激活和传承红色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挖掘红色资源,解决好“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

一是要让年轻人感悟革命年代,要把精神元素提炼出来,比如当年革命先烈为什么干革命,为什么去奋斗,是什么精神力量在支撑着他们?挖掘红色资源,必须解决好“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红色资源具有优质“营养剂”的育人特点:典型具体,有利于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教育渗透;内涵丰富,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有普遍性的精神内涵;直观形象,能产生超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二是要加强闽西红色文化研究,让中央苏区精神、古田会议精神、红旗不倒精神、溪南土改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等有机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打造代表性的红色文化精品。三是要把资源和革命精神融入到高校课程体系中,编辑出版诸如《古田会议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红旗不倒——闽西为什么能》等校本教材,以时代视角诠释好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的内涵与本质,揭示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通与表现,实现红色资源、教材资源到教学资源的有机转化。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5],要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媒体资源,打造利用红色资源的“网红节目”等新的平台载体,创新和丰富对红色资源利用的方式方法。

(二)增强铸魂功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发扬红色传统,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应着力增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铸魂实效。一是要在红色传统教育中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加强“求真务实、无私奉献”教育,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加强“一心为民、清正廉洁”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而使红色传统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要在讲好故事中充分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讲好红色故事,特别是闽西革命中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使红色传统不仅更加具体形象,而且可模仿可实现,有效激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共鸣。讲好时代楷模,特别是学生身边的感动人物,如有着50 年党龄的74 岁老人王树先,舍身从山洪中救出18 条生命;“红土地上好财神”饶才富,全力支持当地经济建设、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佳话;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小学教师温金娥,带公婆改嫁,孝心感动身边每一个人……从而形成“学先辈、争先进”的浓厚氛围。

(三)拓展育人路径,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是“进课堂”。在思政课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有机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激活红色基因的精神密码。在课程思政如护理、会计、土建等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追随红医的脚步”“闽西红色金融”“苏区建筑红色印象”等教育,突出“红”的特色。在特色课程如《古田会议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教学中,可作为必修课安排学分,并形成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二是“进网络”。融入网络学习平台,如建立《红土在线学习平台》,安排视频、文档、图片等红色栏目资源,要求学生上线学习达到规定的学时。三是“进实践”。通过现场教学渗透,组织学生带着任务参观博物馆、革命旧址、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在直观形象的现场教学中感悟红色文化精神。通过社会实践渗透,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红土精专,匠心传承”文化调研、“走进红土地”采风活动等,用激情追寻红色记忆,用心灵书写红色感悟。通过校园文化渗透,开展“红土情怀”红歌会、演唱会、主题活动、景观建设等,突出红色文化特色,营造红色育人氛围。

(四)坚持正确方向,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传承红色基因,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应在育人工作中坚持正确方向,确保“遗传密码”准确。首先,要从顶层设计的维度发力。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坚持以“弘毅笃行、技精业成”为校训、以“红旗不倒、理实交融”为校风,奋力建设“根植于中央苏区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凝心聚力培养一技在手的新时代“阳光”(包括红色)工匠,这就从顶层设计方面较好地解决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其次,要从课程教学的维度发力。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理直气壮地突出“红”的特色,坚持红色文化教育的正确方向,增强红色文化独特的德育功能,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反动思潮,同向同行地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猜你喜欢

闽西革命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追忆红色浪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