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TP1A3基因相关发作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分析

2020-02-28孙于林李志超石秀玉邹丽萍

临床儿科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杂合肌张力表型

孙于林 杨 光 万 林 李志超 张 凡 王 静 石秀玉 邹丽萍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儿内科(北京 100853)

ATP 1 A 3基因编码Na+/K+-ATP 酶α 3 亚单位,其变异可导 致一组表型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谱。ATP 1 A 3变异最初被描述为快速发作的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rapid-onset dystonia-parkinsonism,RDP)的致病基因,后来被发现也是导 致儿童交替性偏瘫(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AHC)、癫痫、复发性脑病伴小脑共济失调(relapsing encephalopathy with cerebellar,RECA)、小脑性共济失调、反射消失、高弓足、视神经萎缩和感觉神经性听力减退(cerebellar ataxia,areflexia,pes cavus,opticatrophy,

and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CAPOS)及发热诱导的阵发性肢体无力及脑病(fever-induced paroxysmal weakness and encephalopathy,FIPWE)的致病基因[1-3]。现总结4例ATP1A3基因相关发作性 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4例患儿的临床表型分别为AHC、AHC并癫痫、癫痫、CAPOS 综合征,以阐述ATPlA 3基因变异的 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分析各种疾病临床表现与基因型相关性。

1 临床资料

2018 年9 月至2019 年12 月共收治4 例ATP 1 A 3基因相关发作性疾病患儿,包括AHC、AHC 并癫痫、癫痫、CAPOS综合征各1例。均随访至2020年3月。

例1,男,9 月龄起病,表现为发热及呼吸道感染后反复双眼向左侧凝视、斜视,伴有交替性一侧肢体无力发作,持续时间约0.5~2小时,发作频率7~10次/天。出生时无窒息,大运动发育明显落后。患儿父母无异常,舅公有癫痫病史。患儿1岁3个月就诊,视频脑电图及头颅MRI 无异常。行Trio 全外显子测序示ATP 1 A 3基因新发杂合变异c.2839 G>C,p.G 947 R;基因预测分析为致病性变异,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评级PS1+PS2+PM2+PP3。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AHC。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及托吡酯治疗。至末次随访时患儿2岁6个月,仍有反复发作性肢体无力,发作频率较前减少,约5~7次/d。

例2,男,20日龄起病,表现为头持续向左或向右扭转,双眼左斜或右斜,伴有交替性一侧肢体无力发作,持续时间约0.5~1 小时,病程中有多次四肢强直阵挛及愣神、凝视、咂嘴发作。患儿足月剖宫产,3 个月抬头,6个月不能翻身及独坐。父亲1岁时因脑外伤引起抽搐,母亲有肌张力障碍。患儿于6月龄时就诊,体格检查发现四肢肌张力偏低,肌力正常。头颅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均未见异常。视频脑电图监测到睡眠中2 次癫痫发作,表现为四肢抽动或动作停止、双眼凝视、咂嘴,同期脑电图可见异常放电。行Trio 全外显子测序示ATP 1 A 3基因母源杂合变异c.2401G>A,p.D801N;基因预测分析为致病性变异(ACMG评级PS3+PS4+PM2+PP3)。患儿符合AHC诊断标准,且合并癫痫发作。确诊后,将口服左乙拉西坦调整为托吡酯。至末次随访时患儿1岁9个月,仍有交替性肢体无力发作和癫痫发作,表现形式及发作频率与治疗前大致相同。

例3,男,2 月龄起病,表现为头偏转、双眼凝视、口唇抽动、四肢强直。患儿足月剖宫产,出生时无窒息。有新生儿期巨细胞病毒感染史。家族史无异常。先后予以托吡酯、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治疗,仍约7~10天发作一次。患儿于6月龄时就诊,尚不能翻身及独坐。体格检查发现四肢肌力、肌张力无异常。视频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 示双侧额颞部脑外间隙增宽。行Trio全外显子测序示ATP1A3基因新发杂合变异,c.2423 C>T,p.P 808 L。经检索文献,该变异为未报道的变异位点,基因预测分析为疑似致病性变异(ACMG 评级PS 2+PM 2+PP 3)。患儿确诊为ATP1A3基因相关癫痫。调整患儿的抗癫痫药物并加用盐酸氟桂利嗪。至末次随访时,患儿1岁4月龄,仍有癫痫发作,表现形式及发作频率与治疗前大致相同,独坐不稳及语言落后。

例4,男,8 月龄起病,表现为发热期间出现肢体无力、双眼内斜视。当地医院考虑热性惊厥。2岁11个月患儿因口齿不清、语言发育落后疑诊为孤独症。听力检查发现轻度听力下降,行听觉统合训练及康复治疗。3岁11个月因间断发热9天,四肢无力伴听力下降7天就诊。患儿足月剖宫产,出生时无窒息。体格检查发现竖头欠稳,眼位异常,右眼稍向内斜视;佩戴助听器下大声呼唤无反应,言语含混不清;四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减低,仅能握持小物件,持勺进食定位不准;能爬,能短时间独坐但易摇晃,不能扶站。头颅MRI、脑电图均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双眼神经纤维层均有薄变。耳科检查:双侧低频下降为主的感音神经性耳聋。行Trio全外显子测序示ATP1A3基因新发杂合变异,c.2452 G>A,p.E 818 K;基因预测分析为致病性变异(ACMG 评级PS 1+PS 2+PM 2+PM)。结合患儿临床特异性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诊断为CAPOS综合征。予盐酸氟桂利嗪以改善前庭器官循环,甲钴胺、银杏叶提取物以改善听神经功能,针灸促进康复。治疗第5天,患儿肌力较前明显恢复,第10天眼位异常渐消失。出院2个月随访,患儿可独立行走,略不稳,听力较出院时有所恢复。至末次随访时患儿4 岁9 月龄,走路、跑步基本正常,但仍不能单脚站立,听力仍异常。

2 讨论

ATPlA 3基因位于染色体19 q 13.2,编码Na+/K+-ATP酶α3亚单位。Na+/K+-ATP酶在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对于建立维持细胞膜电位和离子平衡非常重要。2004年发现ATP1A3为RDP的致病基因,之后陆续证实该基因也是AHC、癫痫、RECA、CAPOS 综合征及新近报道的FIPWE 的致病基因,每种疾病的临床表型可能会有重叠,但又不完全一致,且之前已有ATP1A3基因变异相关不同疾病间的混合表型的病例报道。

AHC 是一种罕见的复杂的发作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疾病,最常见于婴儿或儿童早期[4],1993 年提出AHC的临床诊断标准[5],2012年首次确认ATPlA3是AHC 的主要致病基因[2]。对既往报道病例的综合分析显示,AHC 绝大多数为散发病例,极少数有家族史;多数在生后18个月内起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交替性偏瘫或肌张力障碍、四肢瘫痪、发作性的眼球运动异常,发作可能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偏瘫在睡眠中可缓解[6]。国外报道AHC 患儿中ATPlA 3基因变异率为78%~100%[2,7];国内报道ATPlA3基因变异率为91.0%~96.1%[8-9]。绝大多数为新发变异,目前共发现47 种杂合错义变异,其中最常见的变异除D 801 N(c.2401 G>A)和E 815 K(c.2443 G>A)外,还有G 947 R(c.2839 G>A)和G947R(c.2839 G>C)等[8-10]。本组例1患儿9月龄时发热及呼吸道感染后反复发作性肢体无力和肌张力障碍,ATP1A3基因变异为 G947R(c.2839G>C),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结合临床表现明确诊断为儿童AHC。钙离子拮抗剂,盐酸氟桂利嗪为AHC的首选药物,可以显著减少部分患儿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托吡酯可作为氟桂利嗪治疗无效的后备药物,可单用或联合用药[11]。

一部分AHC患儿可合并癫痫。文献报道AHC合并癫痫的比例为18.0%~87.5%。相对D801N等其他变异类型而言,携带E 815 K 变异的AHC 患儿更易出现癫痫及严重的发育落后,这可能与E815K变异后影响Na+/K+-ATP 酶质子转运的功能较其他变异更为显著,引起更严重的细胞内酸中毒损害神经元功能,进而增加癫痫发生的敏感性有关[12-14]。在确诊AHC 合并癫痫发作的病例中,癫痫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高峰年龄为12~18岁,部分患儿起病年龄可早至新生儿期。发作类型以局限性发作和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为主,且易发生癫痫持续状态[12-13]。本组例2患儿20日龄即出现头扭转、眼斜视等肌张力障碍,后多次出现抽搐发作,视频脑电图监测到睡眠中癫痫发作,母亲有肌张力障碍,患儿的基因变异为母源性c.2401G>A(p.D 801 N),预测为致病性变异,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为AHC并癫痫。

ATP1A3基因变异亦可单纯表现为癫痫表型。曾有报道2例携带ATP1A3基因变异,不符合AHC诊断标准的早发性癫痫性脑病患儿,2 例患儿均在婴儿期出现严重癫痫发作和明显发育迟滞[15]。ATP1A3相关的癫痫发作有明显的共同特征,如发病年龄较早,容易出现耐药性癫痫,发作类型以局灶性发作和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为主,应激、兴奋、过热过冷、劳累及光线改变等因素容易诱发发作[12,16]。对于ATP 1 A 3相关癫痫的治疗,各种抗癫痫药物之间的反应率无显著差异,不存在明确的一线抗癫痫药物[17]。本组例3患儿以抽搐为主要表现,无明显交替性偏瘫和肌张力障碍,基因检测示ATP1A3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2423 C>T(p.P808L),预测为疑似致病性变异,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ATP1A3基因相关癫痫。

CAPOS综合征相对比较罕见,以其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弓形足、视神经萎缩和感觉神经性耳聋)命名,于1996年首次报道[18],2014年证实ATPlA3基因为该病的致病基因。迄今为止,所有确诊患儿ATP1A3基因均具有相同的杂合变异c.2452G>A(p.E818K)[3]。既往研究表明,CAPOS综合征起病年龄从6 月龄到5 岁不等,典型的临床特征多在发热性疾病后诱发出现急性神经功能恶化,包括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肌张力低下,部分患者伴有弓形足。多数患儿经历相似的病程进展,部分急性症状会随着时间而消失,但感觉神经性耳聋和视神经萎缩可随时间缓慢进展,甚至听力完全丧失[3,18-19]。本组例4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后四肢无力伴听力持续下降,伴有共济失调表现、腱反射消失及视神经受损,基因检测发现存在ATP1A3基因新发杂合变异c.2452G>A(p.E818K),故明确诊断为CAPOS 综合征。CAPOS 综合征目前无特效疗法,乙酰唑胺、盐酸氟桂利嗪被建议用于预防 急性发作,但疗效尚不能确定[18,20]。针对CAPOS综合征患儿出现的听神经损害,人工耳蜗植入术可能有效[21]。远期预后与发热相关的急性发作事件频次密切相关,应尽量避免感染或其他发热性疾病诱发急性发作。

本组4 例患儿均为男性,均存在ATP 1 A 3基因杂合变异,共有4 种错义变异,3 例为新发变异,1 例来源于其母亲。除c.2423C>T,p.P808L未见报道外,其余3种基因变异c.2839G>C,p.G947R;c.2401G>A,p.D801N;c.2452G>A,p.E818K均为已报道的致病性变异。临床诊断分别为AHC、AHC 并癫痫、癫痫和 CAPOS 综合征,首发症状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又有重叠相似之处。4 例患儿均以发作性症状起病,例1、例2、例4以发作性肢体无力或肌张力障碍起病,例3 以癫痫发作起病。例1 和例4 有发热诱因,例2 有家族史(母亲有肌张力障碍)。4 例患儿均有大运动发育落 后。4 例患儿在给予药物干预治疗后仍有反复发作性症状。

综上,随着基因检测手段的进步和普及,ATP1A3基因相关疾病的表型谱不断扩大,表现为一组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的表型-基因型相互关联的疾病谱系,以及越来越多的ATP 1 A 3基因相关不同疾病间的混合表型或中间表型[10,22-23]。ATP1A3基因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涉及神经系统的发作性症状和体征,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不同,可表现为肌张力不全、偏瘫、共济失调、癫痫、眼球运动异常、吞咽障碍、构音障碍等,也包括永久性的认知行为损害及运动功能障碍[19,23]。总结ATP1A3基因相关发作性疾病的病例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明确ATP1A3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关系,为探究ATP1A3基因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提供线索,从而为探索潜在的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提供可能。

猜你喜欢

杂合肌张力表型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聋人家庭及高危夫妇耳聋基因筛查分析和生育指导
建兰、寒兰花表型分析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浅析英语文学汉译中杂合现象的成因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
GABABR2基因遗传变异与肥胖及代谢相关表型的关系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表型与血清学测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