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单元这样教:整合拓展为方,精讲精练为圆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
2020-02-28张春玲
○张春玲
关于写作教学,部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部编版教材在习作教学的整体编排上,可谓独具匠心。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最突出的变化当属专门编排了习作单元。
首先,我们一起通过一张表格来梳理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册习作单元的习作主题内容和训练要素:
册别三上习作主题内容观察三下想象四上写事四下写景五上写物表达训练要素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五下写人六上围绕中心意思写六下表达真情实感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从不同的方面或选取不同的事例,表达中心意思。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从上表可以看出,八个习作单元,习作主题内容涉及课程标准指出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应用文”三大类。“记实作文”也就是常说的记叙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写景、状物次之,其中三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下册都可归入此类;“想象作文”最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最有利于学生体会自由地、创意地表达带来的成就感,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主题内容就是“想象”;五年级上册的“写物”是说明文习作训练,属于应用文范畴。
小学教材编排了这八个习作单元,每个习作单元的学习目的是为了集中落实一个具体表达训练要素,从一点上着力提升学生的表达素养。有了如此独具匠心的安排,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用好“习作单元”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理解把握单元习作要素的基础上,以整合思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思维能力、习作能力;以大语文理念拓展阅读,打通阅读与写作的通道;结合单元表达要素点对点精讲精练,从而通过习作单元的专项训练构建学生习作思维。
下面,仅以五年级上册说明文习作单元的教学实施来说明。
五年级上册说明文习作单元是小学教材中唯一的应用文写作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说明性文章的写作。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教师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编排体系,领会和执行编者意图,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这是运用教材实施高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一、教材解读与思考
作为说明文专项训练单元,编者在教材编写时独具匠心,力图通过层次化、递进化的内容编排,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化难为易,由认识、理解到运用,从而了解学会初步运用这一实用文体,进行基于生活的阅读与写作。
两篇“精读课文”,从不同视角打开了学生感知说明文的窗户,引领学生初步了解体会说明文的特点,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交流平台”,为师生就说明文体交流总结打开了思路,使教与学更有抓手;“初试身手”,设计巧妙,为学生学习阅读与实践习作搭建了一个过渡的桥梁;“习作例文”则更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学习赏析说明文,深化了对说明文的了解与认识;最后安排大作文,实现知识学习到实践运用的一个跨越,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课标理念。可见,教材编者在“习作单元”的教材编排上意图明确,为教师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明晰了基本思路。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1.整合教材,以培养思维能力和习作能力双主线实施教学。
本单元的教学,一定要跳出传统的习作教学思维定势,首先认识到跟阅读单元的习作教学要求不同,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条主线,将上述各项学习材料作为一个整体开展教学,带领学生经历“从发现、尝试,再到综合运用”的完整过程,做到前后贯通,彼此呼应,拾级而上。
教材中除了两篇精读课文和大作文之外,还安排了“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我们整合了教材:将“初试身手”中的两个小练笔整合到两篇精读课文教学中,当堂训练,夯实能力;将“交流平台”与第二篇“习作例文”《风向袋的制作》整合到习作指导课中,打通读写通道,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将第一篇“习作例文”《鲸》作为范文整合到习作评改课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表达方法的运用,根据范文完善习作。在这样的教材整合中,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说明文的体例思维,阅读、赏析、写作三位一体,学生的语用技能得到强化与提升。
【教学片段】
师:前两天,我们学习了两篇说明文——《太阳》《松鼠》。课余时间,你们还阅读了很多说明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了整理。大家对说明文有了哪些认识?
生1:我知道了说明文的用处是帮助人们获得知识。
生2:我想说说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三个词:科学、严谨、准确。也就是说明文表达必须准确严谨,不能像记叙文那样夸张。
生3:说明文语言风格多样,比如《太阳》一课,特别平实,而《松鼠》一课却很生动。
师小结:你们能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这是一种好习惯!其实,我们刚才交流的,就是语文书“交流平台”的内容,编者为我们进行了精炼的概括。我们一起来读读,把它装在你智慧的小脑瓜里!
(课件出示,学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关于说明文我们仅仅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学会写说明文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接下来就是你们大展身手的舞台了!本单元的习作“介绍一种事物”,你最想写什么?
上述教学片段就是将“交流平台”和“习作指导”进行整合,学生通过交流,一是回顾精读课上习得的表达方法,了解总结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深化学生认识,为后面的习作打下基础;二是激发学生兴趣,打开读写通道,实现从读到写的一个跨越。
为了打开学生的习作视角,教材编者专门安排了“习作题材图”,而恰恰这个题材图给学生带来了习作难点。因教材容量有限,只安排了两篇有代表性的精读课文《太阳》和《松鼠》。对于流程性说明文贴近生活却缺少写作范例,那么,正好可以借助习作例文二《风向袋的制作》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这样的教材整合完全是基于教学需求,当然,也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以大语文理念拓展阅读,打通阅读与写作的通道。
本单元虽然是习作单元,但阅读与写作一直是相依相随的。温儒敏教授在《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提示我们:“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
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几篇文章,肯定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因此,必须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拓宽习作思路。在第二课时《松鼠》之后,布置学生课下从不同渠道阅读整理说明文,进行读写联动,从而深化学生对说明文的认识,为后面的大作文打好基础。
3.结合单元表达要素点对点精讲精练,夯实习作能力。
“习作单元”的表达要素具体明确,在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就是精读课文的主要任务。为了让单元表达要素扎实落地,在精读课教学中也进行了教材整合。即将精读课文与“初试身手”相结合,以实现点对点精讲精练。
《太阳》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好处,了解说明文平实、严谨、准确的表达风格,渗透写说明文需要搜集资料的要求。因此选择“初试身手”第一项“练习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进行整合,实现有针对性的巩固训练。而《松鼠》的教学重点是学习阅读说明文分条列举的方法,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因此与“初试身手”第二项“将散文《白鹭》2 至5 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进行整合,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表达风格特点。两节精读课文通过“精讲精练”落实了“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这一中心要素,使学生当堂习得方法,当堂扎实训练,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松鼠》教学片段】
(生自由读。)
师:郭沫若老先生的这篇《白鹭》是一篇——
生:散文。
师:它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交流散文的语言特点。)
师:那如何将如诗如画的散文改写成说明文呢?为了帮助大家顺利完成改写,老师搜集了一段关于白鹭的资料,已经在课前发给大家。老师还准备了贴心的小提示。
因河道采砂监管是一项非常繁杂的事务,基于目前立法现状,在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情况下行政机关与采砂权买受人可以就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承担等具体问题通过合同的方式进行约定,来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如岳阳市在河道砂石开采权有偿出让中针对法律法规在规范采砂秩序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对法律未涉及而在采砂监管实际中需规范的事项进行了约定。在签订合同时,买受人必须预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当出现违约行为时,采砂管理机构按合同约定直接从履约保证金中扣除。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手段是行之有效的。
(写什么:关注内容对应,筛选有关外形的资料。
怎么写:关注语言风格,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理清写作顺序,注意表达时的条理性。)
师:本节课,我们了解到《太阳》《松鼠》《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不同类型的说明文,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你想用哪种语言风格改写白鹭?动脑思考,完成改写吧。
这样点对点的当堂精讲精练,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初步获得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写完后,又当堂交流,围绕“写什么,怎么写”来进行评价与互动,从而使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散文与说明文语言特点上的区别,还对如何写说明文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后面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着眼整体,整合教材”可以作为习作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方略,即将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明确中心要素: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尝试写一篇说明文。围绕中心要素,精心设计教学板块,整合教材内容,使教学呈现序列,逐渐推进。
“精讲精练,读写联动”可以作为具体课堂实施的有效抓手,即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精读课文教学精细化,重点学习中心要素中的表达方法,当堂习得,当堂练习,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无缝对接,有机融合。
“夯实能力,培养思维”就是习作单元整体教学的最终目标,即通过习作单元的学习,夯实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深入落实“语文工具性的课程特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于写作教学,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教师在实施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本着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服务的基本理念,明确目标,活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得其方圆。
资料存盘
为了加大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使习作教学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除了在阅读单元有序地安排习作训练外,部编版教材还按照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规律、序列,在三至六年级每册教科书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以突破习作教学的重点难点,加重习作在部编版教材中的分量,力图使学阅读与学表达均衡发展。
一个习作单元,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某一习作能力主线,由两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和一次习作组成,形成一个各项内容之间环环相扣,体现出单元整体性和综合性。
其中各个部分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精读课文不同于常规单元,在理解内容、朗读课文、积累语言等方面不宜做过多要求,而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习作例文不能当作精读课文或略读课文教,主要是提供学生习作时借鉴和模仿。“交流平台”与以往单元一致,对本单元语文要素或学习到的表达方法或要求,进行梳理和提示,也是对精读课文学习的小结。“初试身手”则是提供学后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练一练。习作要求在学生对本单元习作方法获得充分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精读课文的学习,利用课后观察实践积累的素材,进行单元习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