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
2020-02-27杨晓燕
杨晓燕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DSA,安徽 芜湖 241000)
颅内动脉瘤多是发生于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目前多是认为与动脉发育不良、动脉硬化、感染等因素有关。疾病治疗一般采取开颅手术方式,但是很多患者的条件不适合开颅,或是开颅手术失败,需执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期间需要关注护理工作[1]。本次研究即为分析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109年1月~6月至我院行介入治疗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所选案例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需采取介入治疗,可以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愿意参加本次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有男27例,女13例,年龄在41~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96±6.77)岁。观察组有男25例,女15例,年龄在40-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14±7.26)岁。基本信息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讲解、手术介绍、生活干预等内容。
观察组行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①术前干预:术前干预主要是调节患者心理状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调节心理状态是为获取患者的配合,护理人员需强调介入治疗的优势,并介绍医院内治疗水平,让患者信任医务人员。术前准备主要是让患者身体处于较好的状态,避免出现血液异常情况,并预防其他会对疾病造成影响的病症。
②术中干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体位,并辅助医师完成麻醉,随后则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避免血压、心率等指标出现异常浮动,同时配合主刀医师完成手术操作流程。手术结束之后,护理人员需观察组患者情况,直到意识完全清醒,且无任何异常。
③术后干预:术后护理首要工作就是监测生命体征,定时记录数据。同时做好恢复指导,明确恢复期间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是动脉瘤再破裂、脑血管痉挛等,护理人员需明确并发症存在的表征,及时进行预防。另外,为患者补充营养,能够下床活动时要安排活动方案,促进病情恢复。
1.3 疗效标准
记录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记录脑水肿、活动不利、语言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对照组40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6.35±4.74)d,出现脑水肿4例,活动不利、语言功能障碍各1例,共计6例,发生率为15%,观察组40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2.41±3.57)d,仅出现1例脑水肿,发生率为2.5%,观察组住院时间较短(t=4.199,P=0.001),并发症案例较少(x2=3.914,P=0.048),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颅内动脉瘤常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若是体力劳动量过大、情绪激动就有可能诱发出血,部分患者甚至无明显诱因就发生出血情况,发病时伴有头痛、意识不清等情况[2]。疾病治疗上,介入治疗应用较多,可以较好的预防再出血[3-5],但是围手术期护理尤为关键,若是围术期护理不当,还是可能存在后遗症。
基于病情恢复的需要,可在围手术期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促进病情的恢复[6-8]。术前主要是调节患者状态,使之以较好的身体情况接受手术;术中主要是配合主刀医师进行操作,使得手术能够成功;术后则是预防并发症,促进病情的恢复。护理干预较常规护理而言,应用时更具针对性,且更为全面。
研究结果表明[9-11],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5),术后并发症较少(P<0.05)。
综上所述,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手术期间[12-14],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促进病情的恢复,且术后并发症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