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乐为、敢为与有为

2020-02-27李绍伟

煤炭高等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特色

李绍伟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予思政课教师队伍“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1]的高度评价,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高度信任和充分肯定,这是对思政课教师极大的鼓舞和激励,进一步坚定了他们讲好思政课的决心和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并且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定不移开好和讲好思政课,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科学的思想基础。思政课教师作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和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亮底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是思政课教师建功立业、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乐为、敢为、有为”应成为思政课教师的精神常态和价值目标指向。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认真遵循“六个要”的发展新要求和“八个相统一”的实践新原则,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陶冶“乐为”之心,筑牢“敢为”之志,践履“有为”之行,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从而成为真正“可信、可敬、可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贡献者。

一、思政课教师为什么会“乐为”

真正的“乐为”绝不是由于单纯物质利益驱动或追求感官刺激享受而快乐为之,而是源自于内心对事业的由衷热爱、真挚情怀和幸福悦纳而欣然为之。思政课教师之所以“乐为”,最根本的就是因为衷心地热爱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满崇高使命感和神圣责任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进入新时代,加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这是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思政课教师的崇高历史使命。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行动,使命也带来真正的自豪感和光荣感。正是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刻转化为思政课教师矢志不渝立德铸魂的育人初心,才由衷乐于肩负起对时代新人进行思想启迪、价值引领和道德涵育的伟大任务,同时也使自己在思想启迪中不断升华精神境界,在价值引领中不断实现人生追求,在道德涵育中不断彰显人格魅力。

1.思政课教师“乐为”源于坚定的政治信仰

在课程属性上,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和价值导向,政治性是其根本属性。思政课集中体现了我国学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是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课程,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办好新时代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旗帜鲜明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因此,思政课具有突出的政治性、思想性、价值性,是在各种复杂形势下判断大是大非的思想基础,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真正乐于承担起这一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决不能凭一时兴起而能持续为之,而必需有内在持久的精神动力,也就是一定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理想信念。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理想信念作为有力支撑,就不会长期乐于坚持从事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关键主体,只有真正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为有科学政治信仰的人,才能做到善于从政治视角看待问题,在是非曲直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从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才能由衷地奉立德树人为神圣使命,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从而教育引导学生锤炼品德修为,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才能心情愉悦地积极投身到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教学实践中,从而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起崇高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思政课教师“乐为”源于深厚的家国情怀

情怀是持之以恒的坚守和担当使命的自觉,有情怀的人能够超出个人的利益追求和情感关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由爱家而爱国,且爱国如爱家的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一代代生生不息地涵养为中华民族深沉的民族品格,凝结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政课负有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需要思政课教师拥有更加深厚的家国情怀,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无怨无悔地致力于立德树人的崇高教育事业。“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2]没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是根本无法胜任思政课教学的。思政课教师只有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才能以民族大义为念,以家国天下为重,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不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锤炼修为,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与时代同向同行,将个人志向寓于为国家、为人民而立德树人的奋斗之中;才能乐于“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3],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才能不断将深厚的家国情怀转化为传道之志和仁爱之心,在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中,寄真情于教育教学,寄真情于青年学生,让思想政治课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3.思政课教师乐为源于宽广的育人视野

视野不仅指人的视力所及的范围,更重要的是指人的思想或知识所达到的领域,代表着人的认识高度,进而决定着人的生活高度和事业高度,影响着人的人生格局和使命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需要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要具有宽广的育人视野,站在时代前沿,具有世界眼光,跟踪思想和知识发展动态,为学生提供正确价值遵循和最新知识成果。思政课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于塑造人的思想灵魂,陶冶人的道德品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对于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育人视野要求,要有更加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才能在多元文化思想的交流交融交锋中明辨是非、分清对错,坚持真理,批判谬论,始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没有相关视野,或者试图“躲进小楼成一统”,思政课教师就会在知识更新加快、思潮传播加速的信息化时代后知后觉,甚至迷失自我而贻误学生。而一旦具有相关视野,思政课教师就会在国际横向比较的宏大格局中、在历史纵向发展的清晰脉络中,看清分殊,透视规律,汲取智慧,明晰中国发展所处的国际地位和历史方位,从而更加增强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感和神圣责任感,努力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理讲得更加生动明白,讲得更加深入透彻。所以,思政课教师作为灵魂塑造者、价值引领者和道德涵育者,只有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导价值之初成,才能用伟大的中国梦激扬学生的青春梦,用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不畏艰险,积极担当,为国家和民族事业砥砺奋斗,“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4]。

二、思政课教师靠什么能“敢为”

真正的敢为不是一时感情冲动或冒险心态作用下没有把握的大胆行动,而是建立在对事物的科学认知、坚定自信和执着毅力基础上的有底气和信心的行动。新时代讲好思政课是有着充分可靠的力量支撑的。长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立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为现实支撑,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厚营养,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领导力量、坚实的学科基础和丰富的实践验证,使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敢为”,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生活实践中旗帜鲜明地阐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矢志不渝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一系列基本原理,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与时俱进,不仅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而且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深刻改变,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力量是思政课的坚实思想基础,思政课最基本的任务就是阐释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5],客观分析和解释各种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基于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量

思政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的重要阵地,同时党的正确领导赋予思政课坚强后盾和蓬勃活力。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事业,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和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生动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成为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走在时代前列,坚持加强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6]。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不仅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领导,而且为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充分保障,及时解决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思政课是在社会主义中国所开设的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就应勇敢作为,旗帜鲜明地宣传阐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细致地讲清讲透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为中国共产党更好进行治国理政发挥思政育人关键作用和导向功能。

3.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发展活力得到极大激发和增强,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大踏步赶上并走在世界前列,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不断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深入开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和开创性历史成就,使“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思政课教师敢于作为的最为坚实的现实基础。因此,作为意识形态重要阵地的思政课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思政课教师要底气十足、信心百倍地讲好思政课,为学生阐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去。

三、思政课教师怎么样才“有为”

真正的“有为”并不是指个人物质财富的巨大积累或者权力职务的迅速提升,而是指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他人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思政课教师的“有为”根本表现为帮助学生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正是思政课的根本目标所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如何做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这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就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相关学科知识基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的科学规律,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以真理力量和人格魅力的感召学生,真正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亲切感、认同感和获得感。

1.深厚的理论功底与思政课教师“有为”

扎实的知识基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开阔学术视野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尤其在今天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科知识发展前沿,不断夯实和拓展知识储备,才能胜任教学工作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8]然而,与专业课比较而言,思政课属于多学科交叉学科,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而且更加侧重思想启迪、价值塑造和道德涵育。所以,思政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和主导,对理论知识范围的要求更加广博,对学理解读能力的要求更加严格,把理论创新成果和改革开放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就思政课内容范围,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政治观、法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一系列理论知识,涵盖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9]思政课内容的含量大、范围广、变化快、要求新的特点,无疑对思政课教师的“有为”提出严峻挑战。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穷其一生不断研读浩如烟海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重要文献以及相关的各种学术成果,全面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及其发展动态,真正学精悟透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密切关注时代,关注社会,能够及时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日新月异的具体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的理论诉求,用科学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

2.活跃的创新思维与思政课教师“有为”

当今时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其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创新性思维。思政课不是简单地讲授教条化的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法律规范,而是要把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思想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还要通过思政课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正如恩格斯深刻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0]因此,无论从思想理论上,还是从方法逻辑上都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思维创新的客观要求,核心在于真正把握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要努力增强思维的战略性和系统性,提升认识问题的高度。既要学会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审视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客观形势,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前进方向;还要坚持从大局和全局出发,关注和思考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前途。二是要努力增强思维的辩证性和批判性,提升分析问题的深度。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用真理、逻辑、规律的力量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同时要在传播真理、讲清道理,明晰事理的基础上,“勇于同一切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否定改革开放的政治思潮作斗争,同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作斗争,同一切假恶丑的东西作斗争”[11]。再次,要努力增强思维的时代性和灵活性,提升解决问题的效度。思政课教师要抓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契机,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微课等各种数字化资源平台,以及云课堂、雨课堂等现代先进技术,使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与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相得益彰,把“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使学生既能感受到时代发展的气息,又能把握到时代精神的精华,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效能感。

3.忘我的敬业精神与思政课教师“有为”

思政课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活跃的创新思维,是讲好思政课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并不是充分前提条件。思政课教师真正有所作为还必需具有忘我的实干精神。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最终体现在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辛勤耕耘和忘我付出,思政课的显著成效是靠教师的艰苦奋斗来实现的。第一,思政课教师要当实干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思政课教师要甘于淡泊名利,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在课堂教学上下足功夫,牢牢站稳三尺讲台;要认真对待每一堂思政课,深入研读教材,及时更新教案,精心设计课件,加强对教学中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刻诠释,把教材上的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合理转换为贴近学生的沟通语言与生活语言,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认同;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采取案例教学、问题研讨、主题活动、现场体验、文艺展演等多种教学方式,适度翻转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二,思政课教师要当示范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政课教师要锤炼高尚的师德修养,坚守严谨的治学态度,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发扬务实的工作作风,慎独自律,率先垂范,坚决做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始终言行一致,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真心喜爱和由衷敬佩。第三,思政课教师要当知心人: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积极主动走近学生、倾听学生、关心学生,同学生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以及生活状况,耐心为学生排忧解难、释疑解惑,努力成为学生良师益友。

四、结束语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乐为、敢为、有为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三者之间不存在纯粹界限的划分,是目标一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乐为、敢为、有为都是思政课教师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知行面向,三者统一于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创新之中。乐为的是基于崇高历史使命感而形成的奋斗志向,敢为是站在真理与道义制高点上的坚定信心,有为是向着目标努力前进的行动状态。首先,乐为是敢为、有为的基本前提,因为热爱而担当愿为。在当代中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目标,思政课为巩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发挥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无比光荣,积极投身思政教育事业是人生无悔的选择。其次,敢为是乐为、有为的根本基础,因为正义而大有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思政课教师勇敢作为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充分保障。第三,有为是乐为、敢为的直接体现,因为奋斗而有所作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是全体思政课教师接续不懈奋斗的结果,只有把对党和人民思政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转化为工作岗位的丰硕成果,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实际贡献者,思政课教师的社会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和认可。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特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