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一世纪以来韩国苏轼研究述略

2020-02-27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禅诗黄州苏轼

李 祥

(1.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边 133002;2.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四川绵阳 621006)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豪放派词的代表性人物。他本人集诗、词、赋、散文和书画创作于一身,并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苏轼的文学作品不仅对中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汉字文化圈的其他国家尤其是韩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朝鲜第一部史书《三国史记》的作者金富轼的名字就是从苏轼的名字得名而来。

韩国学者对于苏轼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没有丝毫的减弱,始终是韩国学者的研究热点。先后涌现出一大批研究苏轼的学者,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到2019年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介绍苏轼生平和阐释苏轼诗词的专著有18部,以苏轼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有105篇,(其中硕士论文87篇,博士论文18篇),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有106篇之多,涉及到苏轼的思想和生平、苏轼诗词的内容及风格、苏轼诗词的诗歌意象、朝鲜文人对苏轼的接受与传播、苏轼诗词与中朝文人作品比较研究等多个领域。现将这一时期韩国的苏轼研究情况作一个大致的介绍和说明,并对这一时期韩国的苏轼研究作了简单的述评和展望,以期给国内的苏轼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一、研究概况

(一)苏轼诗词歌赋等作品研究

苏轼是集诗词、散文、赋论、书画于一身的对中国和韩国文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北宋大文豪,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自然成了韩国学者的研究重点。

俞贤敬的《苏轼的生涯和作品研究》[1],从总体上对苏轼的生涯和作品进行了介绍,包括苏轼的生涯、思想体系、苏轼的诗歌、词、散文等作品进行叙述,尽管论述视角比较陈旧,但对苏轼的生涯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韩国学者研究较多的是苏轼“诗”中的某一类特征,这样的论文有很多,如严基铁的《苏轼山水诗研究》[2],徐银淑的《苏轼题画诗研究》[3](延世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郑世珍的《苏轼饮食诗研究》[4],崔荣淑的《苏轼咏茶诗研究》[5],李多娟的《苏轼次韵诗的特征》[6]等。

比起诗歌,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更为丰富,成就也更大,这自然也就成为了韩国学者研究的热点。有金恩河的《苏轼词研究》[7]对苏轼词的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分析和研究。跟研究苏轼诗一样,韩国学者更多的是研究苏轼“词”中某一类特征上,如:吕承娟的《对于苏轼豪放词的分类研究》[8],黄园憙的《苏轼的佛道词研究》[9],崔正吉的《苏轼的人情词研究》[10]等。

对苏轼散文的研究,韩国学者的研究也很多。王国德的《苏轼的散文和唐宋古文运动》[11],认为苏轼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他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使其成为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时期古文运动的集大成者。李承梅的《苏轼散文的思想特征研究》[12],对苏轼散文的思想特征进行研究,认为苏轼的散文受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又融入了北宋理学的思辨性与哲理性,在创作理论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文章对苏轼的整个思想变迁过程进行考察,评价客观公允。

对苏轼赋、论等其他作品形式的研究,韩国学者也有涉及。李星培的《北宋时代的书论与书作研究:以苏·黄·米为中心》[13],对北宋时代的书论与书作进行研究,文章通过苏·黄·米的书艺作品研究了苏·黄·米的书艺论、书艺批评论,并分析苏·黄·米作品的特征,这篇文章不是专门研究苏轼的,而是把苏轼和黄庭坚、米芾一起放在北宋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二)苏轼黄州时期作品研究

苏轼黄州时期,是苏轼政治生涯被贬流配时期,生活艰难困顿,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是一个高峰,如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研究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作品成了韩国学者的一大特色,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丰硕,现对这些研究成果介绍如下:

车荣益的《苏轼的黄州时期文学研究》[14],对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进行总体研究,分析了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思想和文学观,并指出了黄州时期文学的特征。本文的特色在于对于苏轼文学研究选取黄州这一时期来研究,虽然研究方法比较陈旧,但是对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金珍敬的《苏轼黄州时期诗研究》[15],选取了苏轼乌台诗案和黄州流配时期创作的诗共231首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时期诗的特征为内容广泛,结构多样,外形扩张扩大化,文章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史中心体裁的转变。同年她还发表了《对于苏轼黄州时期诗编年的考察》[16],选取苏轼黄州时期的诗篇202首根据年代次序进行排列,并为此比较和考察了四种以上的年谱,通过比较各种年谱搜集各种证据明确了作诗的日期。论文研究视角、研究方法都比较新颖独到,具有创新性。

赵起衍的《治愈的诗文学:苏轼黄州时期诗研究》[17],则从“治愈”的视角对苏轼黄州时期的诗进行研究,文章分析了出现苦痛的原因和治愈苦痛的方法,文章视角独特,具有创新意识。

李勇顺《苏轼的黄州时期的诗和诗论研究》[18]文章对诗的创作背景和诗的内容进行详尽的分析,也对诗论进行研究。本文特色在于将诗和诗论并列在一起研究,拓展了苏轼黄州文学的研究领域。

李泰衡的《苏轼的不平之鸣:黄州时期词为主》[19],则从思想层面对苏轼黄州时期词进行研究,认为苏轼词里把“孤穷及志节”“怀乡及反省”“生命超脱及达观”作为人生三大思想,表达苏轼积极参与现实施展自己抱负的意志。

金桂台的《苏轼的黄州时期散文研究》[20],考察了苏轼黄州时期散文的思想因素,并将黄州时期散文按照文体而研究其内容与特征,文章指出苏轼将散文自由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他放任不羁的艺术个性,这种自由的创作体现在文风上就是题材丰富,构思多变,姿态横生。

(三)苏轼作品意象研究

月意象是古代诗人词人经常使用的意象之一,李白、杜甫都常在诗歌创作中使用月意象。同样,月意象也是苏轼常用的意象之一,是苏轼个人情感的重要寄托。因为明月,苏轼写下“凉天佳月即中秋”这样的诗句。

金瑟祺《苏轼的“月”字诗研究:以黄州时期为中心》[21]把苏轼生平诗歌2700首中含“月”字的151首诗歌中的月意象进行分类说明,接着以苏轼诗歌经常使用的修辞法为中心进行分析。指出苏轼的诗歌作品不亚于李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虽论述视角颇有新意,但论述内容还不够深入,目前关于苏轼诗词中的意象研究还不多,与苏轼留下的大量作品相比,迄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还很有限,但愿韩国今后能有更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现。

(四)苏轼与禅宗的关系研究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教派之一,讲求“不立文字,直见心性”,通过“悟”而成佛。苏轼生于佛教熏染的家庭,处于禅宗振兴之盛世,禅宗也对苏轼的诗词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苏轼流传下来的二千多首作品中,有几百首作品都与禅宗思想有关,这也引起了韩国研究者的注意。

高丽大学的柳知源是苏轼与禅宗关系研究领域的专家,他写过很多篇关于苏轼与禅宗关系的期刊论文,甚至他的博士论文也是以苏轼与禅宗来定题的。2009年,他发表《苏轼禅诗意境的深化样相考察》[22],以苏轼禅诗为中心,详尽剖析了苏轼禅诗意境中的发展阶段,文章揭示了苏轼的禅思想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而“诗禅如一”是其特征。文章还从苏轼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四川佛教文化、和禅僧的交游等多方面进行考察。以此研究为基础,2014年他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苏轼禅诗意境的深化样相研究》[23]。

2010年柳知源发表《对于苏轼的禅和开悟的文献考察》[24],通过文献考察的视角,发现苏轼开悟的逸话和禅诗中的谬误所在。文中详尽考证了逸话的时期并分析了禅诗的内容。2017年他还发表《禅宗公案和苏轼的佛教的开悟》[25],指出禅宗解决人的根本问题的钥匙是“悟”,而禅宗公案正是“开悟”的作用,苏轼的“开悟”可以通过常总禅师的《悟道颂》得到确认。

郑世珍是另一位研究苏轼与禅宗关系的专家。郑世珍的《五山禅僧对于苏轼诗的受享:以〈翰林五凤集〉苏轼诗为中心》[26],以《翰林五凤集》上留下的一百多首与苏轼有关的诗为中心,详细考察关于五山禅僧如何受享苏轼诗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学术文化活动并分析苏轼对五山禅僧的深远影响。2014年郑世珍又发表《和苏轼诗相关的五山禅僧的读后诗研究:以〈翰林五凤集〉登载的诗为中心》[27],通过读后诗的研究,可以发现五山禅僧接收苏轼诗歌的一种方式,就是以讲读会和诗会为中心的。

任素永的《苏轼的禅诗研究》[28],从苏轼禅诗的形成、内容分类等多方面对苏轼禅诗进行研究。袁宗礼的《苏轼禅诗的“神气”》[29]以苏轼禅诗为研究对象,认为苏轼禅诗里含有“清新”“清丽”,而这属于“神气”的范畴。该文以“神气”的视角来研究苏轼禅诗,研究新颖独特。李燕的《〈维摩经〉给予苏轼禅诗的影响》[30],考察出苏轼禅诗有40多首都受到《维摩经》的影响,该文对苏轼和《维摩经》关联的诗进行详细分类并阐释。

(五)受容研究

在受容方面,苏轼的作品和人品不仅对中国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远播朝鲜半岛,对朝鲜半岛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二十一世纪从接受和传播的角度研究苏轼对中国后世诗人及朝鲜半岛文人的影响成为了焦点。现在韩国文献很多也像以前古代一样言及苏轼,在这些文献中,韩国学者对苏轼的作品和人品都大加赞叹,进入二十一世纪对苏轼作品的受容研究成为韩国学者研究的焦点。

在研究苏轼受容的学者中,柳素真是较为活跃和突出的学者,他在2017和2018年连续写了4篇关于苏轼受容的论文。2017年他写了《朝鲜文人徐居正诗的苏轼受容样相》[31]指出徐居正诗话集《东人诗话》对苏轼有很高的评价,并在树立苏轼作诗典范的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多方面对苏轼受容。同年,他又发表了《朝鲜文人徐居正的生活中苏轼的投影》[32]从徐居正饮食、喝酒等生活中都能发现苏轼的影子。文章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2018年柳素真发表了《朝鲜前期文人李荇的苏轼受容样相》[33],对海东江西诗派代表人物李荇的苏轼受容情况进行研究。同年他又发表了《朝鲜后期文人赵熙龙的苏轼推崇样相》[34],文章通过例举赵熙龙推崇苏轼的具体表现,分析了赵熙龙推崇苏轼的原因和徐居正一样,所不同的是当时文坛上兴起的“东坡热”。

路萍的《对郑澈歌辞的中国文学影响研究:以李白、苏轼的影响为中心》[35],作者不仅比较了郑澈歌辞和李白、苏轼诗词的异同,而且还分析了李白、苏轼诗词对松江郑澈歌辞创作的影响。

张圆的《李奎报的苏轼次韵诗研究》[36]以李奎报作的31首苏轼次韵诗为研究对象,对李奎报的苏轼次韵诗特征进行研究,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进行分析考察,文章指出李奎报的苏轼次韵诗对于研究李奎报的诗观“新意论”价值很高。

李泰衡的《李齐贤的苏轼豪放词运用考》[37],论文以李齐贤的54首词为研究对象,对其受苏轼豪放词的影响情况进行考察,李齐贤使用了苏词相似的语句结构内容主题和典故,采用苏诗原韵或和韵,但也突出了高丽人的主体性和独创性。论文还对李齐贤豪放词的创作原因进行探讨。

(六)苏轼诗词批评评论研究

安熙珍《苏轼的〈文选〉批评》[38],该论文以苏轼的《文选》为研究对象,认为苏轼的《文选》文章拙劣,见识不足,不及梁代萧统的《文选》,具体体现为:一是体裁的编辑上没有一定规则即“编次无法”;二是收录作品取裁选择上不恰当即“去取失当”,由此颇为惋惜。

申载焕《对〈瓯北诗话〉》的苏轼诗史学的观点探讨》[39],该论文对清中叶诗人、史论家赵翼的《瓯北诗话》中的苏轼卷和苏轼史论关联的内容进行详尽考察,认为赵翼对苏轼大致如下:一是对苏轼追求新意的赞同;二是对苏轼诗句锻炼的中立;三是对苏轼使用禅语的批判。

郑夏正《朝鲜史论散文的一面:对苏轼史论散文的批判》[40],该文对朝鲜文人对苏轼史论散文批判的理由和他们对苏轼的见解所用的议论方法进行考察,文章认为苏轼史论散文思想的开放性和个人对儒家理念反驳的内容受到被儒家思想倾倒的朝鲜文人的批判。

(七)比较研究

苏轼的诗品和人品不仅给中国文学以巨大影响,而且对韩国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以后的中国文学及韩国文学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韩国学者给予很大关注。韩国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比较分析和考察即苏轼的诗品和人品给予韩国文学怎样的影响。

申懿先的《唐宋禅诗的心象活用研究:以王维和苏轼禅诗为中心》[41],该文以王维、苏轼禅诗为考察对象,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禅的意象,并将两人心象进行比较,该文还列举了心象的活用事例。该文特点在于不仅有理论研究还有事例研究。

朴敏晶的《柳永和苏轼的歌妓词研究》[42],文章分析了柳永和苏轼歌妓词的创作背景、词的内容、艺术表现等,文章指出两人以反映社会现实的歌妓为题材创作词作,体现了文学是反映时代的手段,两人的歌妓词具有极高的文化意义。

李燕的博士论文《苏轼和李奎报的佛教诗比较研究:以佛典的受容样相为中心》[43]以按产生影响的大小顺序,将苏轼和李奎报的佛教诗按佛教经典分门别类,介绍了苏轼和李奎报各自的佛教接受状况及对佛教所持的态度,分析了两人佛教诗文学性方面的艺术特征。同年,李燕以《楞严经》为研究视角发表了《苏轼和李奎报佛教诗比较研究:以〈楞严经〉的接受为中心》[44]一文。通过比较苏轼李奎报佛教诗中所体现的异同点,不仅反映了佛教在当时中韩文人间的接受情况及对文学创作影响,也揭示了两国文人创作思想的同源性与变异性。

吴静婷的《李奎报和苏轼的禅诗比较研究》[45],该文将李奎报和苏轼作品中的禅诗进行比较研究,考察了两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分析了他们和佛教很深的姻缘的原因,指出两人人生经历是他们禅诗创作的源泉和素材,该文还从内容、禅心、手法等方面对他们的禅诗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中的异同点。

鹿道正的《韩中茶诗比较研究:以李奎报和苏轼为中心》[46],则通过“茶诗”来考察李苏两人表现出的诗意识。该文指出主题的多样性和茶道的独特性是他们“茶诗”的突出的特征。视角新颖独特。

(八)苏轼的书艺美学思想研究

韩国学者白浩子是在研究苏轼书艺美学思想方面比较优秀的研究者。他不但期刊论文内容多是研究苏轼书艺美学思想的,甚至连他的硕博论文也是以苏轼书艺美学思想来定题的。2005年,他以《苏轼的尚意美学的书艺观研究》[47]为题,对苏轼的书艺观进行研究,作者认为苏轼尚意美学的书艺观,展示了他新颖的尚意美学的境地,对后代的书论及书法作品的变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6年,他又以《苏轼书画论的尚意美学的研究》[48]为题,对苏轼的书画论进行研究,作者认为苏轼的书艺论尚意美学体现为文质美、个性美和平淡美,绘画论尚意美学体现为理趣美、浑融美、意境美,他的尚意美学体现为超越个性美的艺术境界和超越主客体的思想境界。同年,他还发表了《苏轼书艺术的美学的考察》[49]指出苏轼书艺术的美学的精神是技道两进的文质美,自出新意的个性美,文理自然的平淡美,这种美学对他的作品风格有很大影响,是苏轼书艺美学的核心。

同样,韩国学者李殷顺也是和韩国学者白浩子一样优秀的学者,他也在研究苏轼美学领域颇有建树。他的期刊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是以苏轼美学研究来定题的。2009年,他写了博士论文《苏轼的美学思想研究》[50],认为苏轼的“形神论”的美学体现为天工传神的自然美,气韵清新的生命美,常理常形的抽象美,苏轼的“诗书画一体论”的美学体现为超越现实和自然美,书论和尚意精神,画的神似的形态美。2010年他发表了《苏轼的生命美学研究》[51],他认为苏轼的人生和艺术就是从人本主义出发,他的作品具有超越的美感,富有生命力,把浩然正气和文人气质相结合,达到了人性与艺术合一至高的境界,最终形成了一家艺术风格的生命美学。

除此之外,研究苏轼的书艺美学思想的论文还有:高明住的《苏轼杂记文中的文艺美学研究》[52],权顺老的《苏轼尚意书艺的风流美学思想研究》[53],尹必欗的《苏轼尺牍的书艺美研究》[54]等等。

(九)苏轼的画论艺术创作观研究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书艺家,由于现在传下来的画作很少,他在画史上的地位几乎无人论及,但是实际上苏轼的画学思想对宋代以后的画坛带来了很大影响。

洪性姬《关于苏东坡的书画思想的研究:以儒佛道和自然合一精神为基础》[55],文章认为苏东坡的书画思想要求创作要有高度的精神活动,超越自我,感化他人,苏东坡的书画理论和书画思想中的禅思想,对后代的中国诗人和书画思想,高丽朝和朝鲜朝文艺思潮都有很大影响。

陈谷香的《苏轼的画学思想与画史地位》[56]文章认为苏轼在画史上的地位可体现为:文人画四要素中的“人品”“涵养”“意境”是苏轼和他的画派所提倡的,某种意义上算是为中国文人画打下理论基础。

对于苏轼艺术创作观的研究,康交希是较为活跃和突出的学者,他的硕士论文就是以苏轼艺术创作观为题,除此之外,他还发表了3篇有关这一研究的论文。2013年,他发表了硕士论文《苏轼传神论的常理研究》[57],通过对包含苏轼主要见解《传神记》为核心的各种文献资料中的画论综合考察,作者认为苏轼传神论的特征就是以现象求精神传神的作用,从精神再体现现象常理的作用,达到在传神的基础上形神均衡的追求。2016年,他又以《苏轼绘画创作理论的胸有成竹考察》[58],该文认为苏轼“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是苏轼绘画创作理论的精髓,他认为对创作对象的探索不应只看单纯的事物的外形,对其诞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存在原理都要细致考察。2017年.他发表了《顾恺之传神论和苏轼传神论比较考察》[59],将东晋顾恺之传神论与苏轼传神论进行比较,苏轼对顾恺之传神主张唤起的同时,依据自身的经验,增添了具体的见解,两人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2018年,他发表了《通过〈净因院画记〉对苏轼二分法的对象认识考察》[60],该文指出在苏轼《净因院画记》中发现把创作对象分为“常形”“常理”“二分”法这样新的认识方法。该文认为苏轼把对象的认识途径分为“常形”“常理”“二分”法的主张,可以确认是苏轼在绘画创作上追求的一贯价值。

(十)苏轼史观、人生观、认识观等研究

安守敬的《苏轼史论的人物论研究:以君臣士为中心》[61],该文以苏轼的人物论为研究范围,按照人物的身份分为君臣士,并分析苏轼对他们的角色及资质所持的观点。苏轼通过人物论主张有关君臣士的角色及资质的正当性,同时又提出自己的见解及评价,该文认为人物论作为新的文学形式存在其应有的文学价值。

金宝敬《北宋苏轼的三国历史论考察》[62],该文以苏轼的三国历史论为中心进行考察,通过解读苏轼的史论作品、文学作品等,对苏轼的三国历史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我们苏轼与三国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了解和探索视角。

吴昌华的《苏轼的华夷观:以〈叶嘉传〉为中心》[63],该文通过苏轼的《叶嘉传》来考察苏轼华夷思想真实的实体,《叶嘉传》表面上称颂茶文化的审美本领,实际上暗喻苏轼的华夷观,文中重华轻夷的叙事构图,四夷征伐的富国强兵策,正是苏轼华夷观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郑原松的《苏轼的高丽观分析:以宋和高丽关系为中心》[64],该文以苏轼高丽观为出发点,研究当时宋丽关系,并通过苏轼的高丽观,对它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分析苏轼高丽观意识形态形成的要素,并对苏轼高丽观对宋丽关系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毛利峰的《苏轼的人生观》[65]则通过和苏轼相关连的历史考证,考察苏轼的人生观,考察苏轼对于“短暂的人生如何有意义的度过?”“世事难料的状况下如何维持健康积极的心态?”这样的人生哲理问题的思索。

(十一)苏轼诗词版本研究

唐润熙的《朝鲜刊苏轼诗文集和文集版本小考》[66],该文以朝鲜刊苏轼诗文集和文集版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本苏轼诗文集和文集版本情况的梳理和对朝鲜刊苏轼诗文集和文集版本实物的调查分析,来归纳整理这些书的版本系统和流传情况。该文认为由于朝鲜出版环境规模较小,中国新刊苏轼诗文集更容易从中国输入获得,而且由于朝鲜对苏轼学术的批评,使得苏轼诗文集不列于朝鲜主要出刊目录。

(十二)其他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韩国学者是研究苏轼某一篇具体的诗歌作品的,因为只研究苏轼某一篇具体的诗歌作品,视角比较小,但是往往这样的文章分析比较深入和细致。代表性的论文有:魏丞贤的《苏轼〈黄州寒食诗卷〉的书艺美研究》[67],李惠洙的《苏轼的书艺观和〈黄州寒食诗二首〉作品研究》[68],李善姬的《苏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研究》[69]等等。

柳知源《苏轼和四川巴蜀文化》[70],该文对苏轼和故乡巴蜀文化的关系进行探索,文章认为以《赤壁赋》为代表的苏轼文风和文学的成就跟四川地区形成的巴蜀文化具有莫大的关系,文章多用苏轼作品展开分析。认为苏轼的家学文化在巴蜀文化体系中自成一家,跟祖父苏序、父亲苏洵、母亲程氏教导有关,也跟苏轼家庭将学术文化的故乡风土作为典范而接受有关。

李时灿《美食家苏轼的生活和文学的关系考察》[71],该文认为苏轼是著名的学者,也是美食家,与他关联的名菜不少。以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作为美食家的苏轼以美食为文学创作,是因为苏轼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是他文学作品乐观精神的体现。该文文笔生动活泼,以美食为题来研究苏轼,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二、简要评述

从韩国的苏轼研究情况来考察,可以发现以下两种特征:

第一、研究方法上沿袭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即很多学者会以微视的观点来考察和思索,叙述的时候往往从部分的来考察全体的,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说明来考察全体的样貌。从内容层面来讲,侧重于对苏轼与禅宗思想的关系研究、对苏轼美学思想的探究、苏轼作品对韩国文学的影响等方面。从艺术层面来看,则对苏轼诗歌的空间特征、意象的特质或乐府的戏剧性等比较关注。虽然这时期研究论文的视角从全盘考虑时比较狭窄,但是具有比较独特的视角的论文也不少。这些论文不仅全面地、正确地对苏轼的作品进行叙述,还采用了比较理论、艺术理论等新的概念来阐释苏轼的文学作品。

第二、中韩文学之间、中韩学者之间、中韩作品之间的比较研究较受关注。韩国学者在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时候,都会遇到如何和本国的文学接入点这样的问题,苏轼诗词研究亦是如此。在这方面,韩国学者很早就开始计划把韩国传统文学对中国文学的传承性发展性等相关问题当做研究的焦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韩国苏轼研究就承继了这样的学术科研传统。比如研究苏轼与李白、王维、柳宗元以及高丽诗人李奎报、朝鲜朝文人郑澈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并用中国和西方的比较理论来具体地分析和解释苏轼作品,这是非常有创新意识的。

虽然这时期的韩国学者们的苏轼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时期韩国的苏轼研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首先,无论从数量上来讲,还是从质量上来讲,韩国对于苏轼的研究还远远比不上韩国对于李白和杜甫的研究,分析其原因,和韩国受传统儒教观念的影响有莫大的关系,而且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受容和比较研究上。对苏轼作品的韩语翻译研究,对苏轼乐府诗《东坡乐府》的研究,对苏轼作品中女性题材的研究,对苏轼作品理论和修辞的研究目前几乎无人涉及,对苏轼诗词集版本研究的论文只有1篇,对苏轼作品与酒的关系的研究和苏轼作品的意象研究的论文也仅有2篇,以上研究领域都存在研究严重不足的问题,亟待加强。其次,未来的韩国的苏轼研究,应该对本国古典中和苏轼相关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深入细致地梳理,从而对韩国各个时期对苏轼作品的受容传播情况,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从而形成一个体系化的脉络。再次,在研究视角上要形成多样化的观点,即要有微视的观点来叙述,也要有宏观的角度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对苏轼有一个很深地了解。随着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研究方法的丰富多样,就能发现很多新的还未能发掘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而产生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而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的研究成果,必将进一步推动韩国苏轼研究取得新的发展,繁荣学术研究。最后应当重视苏轼诗词、散文、赋论等作品中的传统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禅诗黄州苏轼
多情最是黄州月
唐代禅诗研究的可喜成果
中国现代禅诗二十年(1996-2016)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从善如流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禅诗两首》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