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口腔纤维桩修复残根残冠的临床效果及对咀嚼功能的影响
2020-02-27张攀
张 攀
(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重庆 402560)
在以往残根残冠修复中,多是采用铸造金属柱修复残根残冠,并取得了一些成绩,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痛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对残根残冠修复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铸造金属柱修复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纤维桩修复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次实验择取本院我院80例接受残根残冠修复的患者,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可塑纤维桩修复及预成纤维桩修复,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择取本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80例接受残根残冠修复的患者,通过抽签将患者分为甲组及乙组,两组患者人数一致,以40例患者为一组。甲组男22人,女18人,患牙43颗,患者年龄19~63岁,平均(41.62±6.31)岁,乙组男24人,女16人,患牙42颗,患者年龄18~61岁,平均(42.51±6.23)岁。两组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患者均符合本次实验的需求,无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疾病,且对本次实验的内容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有着充分的了解,并自愿参与本次实验。患者均为成年人,且患者精神正常,意识清醒。
1.2 方法
甲组患者实施可塑纤维桩修复,乙组患者实施预成纤维桩修复。两组患者在接受残根残冠修复前均进行细致的检查,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在甲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残根长度进行判断,对纤维桩进行适当的处理,进而完成残根残冠修复。在乙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对患者牙本质的清除,通过光照、使用粘结剂等手段对纤维桩进行固化[1]。
1.3 判断标准
在治疗结束四周后统计和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出现情况及咀嚼功能恢复情况。采用X线对患牙区域进行检查,并对患者症状进行观察,判断治疗效果。计算两组患者并发症出现几率。从患者咬合力及咀嚼效率两个方面对患者咀嚼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研究。以此作为判断依据开展本次实验。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
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甲组,甲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80.95%,乙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95.35%,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出现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患者并发症出现情况远远少于甲组,甲组患者并发症出现几率为11.90%,乙组患者并发症出现几率为4.65%,两组之间差异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咀嚼功能恢复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患者咀嚼功能恢复情况远远优于甲组,甲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咀嚼效率及咬合力分别为(83.15±6.38)磅及(55.47±5.78)%,乙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咀嚼效率及咬合力分别为(83.03±6.31)磅及(55.51±5.83)%,甲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咀嚼效率及咬合力分别为(104±11.66)磅及(74.75±8.71)%,乙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咀嚼效率及咬合力分别为(232.46±12.65)磅及(90.49±9.63)%,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口腔纤维桩技术修复残根残冠相比其他修复手段有着明显的优势,其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较低、成功率较高,而且对患者的影响较小,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医护人员及患者的一致认可和广泛好评[3]。现阶段,可塑纤维桩及预成纤维桩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次实验择取本院我院80例接受残根残冠修复的患者,意在对可塑纤维桩及预成纤维桩修复残根残冠的效果及对咀嚼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医护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些许参考。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甲组,甲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80.95%,乙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95.35%,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患者并发症出现情况远远少于甲组,甲组患者并发症出现几率为11.90%,乙组患者并发症出现几率为4.65%,两组之间差异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患者咀嚼功能恢复情况远远优于甲组,甲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咀嚼效率及咬合力分别为(83.15±6.38)磅及(55.47±5.78)%,乙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咀嚼效率及咬合力分别为(83.03±6.31)磅及(55.51±5.83)%,甲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咀嚼效率及咬合力分别为(104±11.66)磅及(74.75±8.71)%,乙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咀嚼效率及咬合力分别为(232.46±12.65)磅及(90.49±9.63)%,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表明,预成纤维桩修复技术在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改善咀嚼功能恢复情况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医护人员应给予足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