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卷调查的应用型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研究
2020-02-27梁悦
梁 悦
2007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的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即使面临开展双语教学的软硬件设施的不足,依然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对一系列重点课程相继立项,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其中西方经济学也在其列,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规范,优秀的中英文教材资源也比较丰富,有适合开展双语教学探索的基础。在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有必要对完成双语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搜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主观评价,结合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来分析影响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并初步探讨可行的教学改进措施。
一、问卷设计概述
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2017级和2018级金融学国际班的学生,其在大一年级开设了为期一年的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共发放问卷68份并已全部收回,去除填写不完整及填写不真实的问卷之后,获得有效问卷62份,有效率达到91%。
调查问卷共有15道题目,问卷内容设计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反馈及影响因素信息。问卷具体内容因篇幅有限而省略,题目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问卷的题目分类
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一)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受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英语听和说的能力较差,而且在经济学专业知识方面也缺乏积累。使用双语方式来教授西方经济学这样的专业课,要想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需要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经济学基础知识。根据调查,受调查学生中无人在课程之前或者开课期间通过CET4和CET6,仅有19%的学生参加过雅思考试,其中2/3的学生成绩在5分以下;而且大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设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意味着学生既不具备经济学基础知识,也没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显然这种状况对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学习效率带来巨大的障碍。
其次,受调查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缺乏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的能力和自制力,难以在规定课时之内读懂艰深的经济理论。根据调查,即使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意识到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开设是为他们将来大三之后去国外学习深造打基础,而且接近八成学生也清楚地知道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跟上老师进度,获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必要保证。但是由于既缺乏主观能动性,又因为教师缺乏充足的教学时间,以便随时对预习和复习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所以能够执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同学不足20%,大多数同学都是偶尔看看。在这样缺乏预习和复习的学习背景下,由于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本身的专业性和难度较大,而且授课节奏紧凑,听不懂的知识点如滚雪球般积累,到最后产生厌学情绪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二)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教学进度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另一保证,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约50%的受访学生认为教师的英文水平,尤其是老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影响了自己的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70%以上的学生希望双语授课方式能够采用中文授课+英文PPT的方式进行。而且,由于教师本身的口语能力欠缺,导致在课堂教学中会无意中回避采用英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表达,无法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令双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在推广双语教学的实践中,一支既掌握经济学专业知识和深入浅出的教学经验,又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表达和授课的双语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而应用型高校中,这方面人才的紧缺,也是造成许多双语课程的建设阻碍重重,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75%以上的受调查学生都表示老师讲课速度太快,跟不上,学得吃力。这一方面反映出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课时量偏少,不能满足授课实际需要。由于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课时数量与母语教学一致,但事实上双语教学不仅有专业知识的难度,还有外语阅读形成的障碍,因此不论是预习、听课和复习的时间都比母语教学更为耗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课时内讲完主要章节,所以教师授课进度较快,对学生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形成较大压力,如果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毅力,很难跟上教学进度。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学校目前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方式不太合理。因为在非母语教学中,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的重要因素,同一行政班的学生中英语能力并不一致,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进度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
(三)教材选择和教学方式
对于教材的选择,多数受调查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还是应当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因此87%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国外原版教材有配套的中文辅导书,这样有助于在课余自己预习和复习,更快更好掌握经济学理论和术语。目前,授课中使用清华大学版曼昆编著的《经济学原理(第6版)》搭配其学习指南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要求。
另外,根据调查发现对于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的中英文比例, 70%的学生希望授课过程中的英文比例控制在30%-50%,尤其希望教师在讲解重要理论和知识点的时候尽量使用中文;而对于练习题和考试形式,60%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题干使用英文,但用中文回答。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同样应证了同一行政班当中,由于学生英语水平不一,而导致的众口难调。
最后,65%的学生认为授课的方式有些单一,以老师讲解为主,不够吸引注意力,也缺少必要的师生互动。造成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既有师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有限,也因为课时紧张,让老师难以抽出较多时间在课堂上进行互动。
(四)教学效果及学生反馈
总体来说,经过调查显示,对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满意度超过80%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70%,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有较好效果,这一结果也支持了教育部对双语教学模式的推动。不过在双语教学的效果具体方面存在两种看法:67%的学生认为双语课对英语学习有较大帮助;但是对于专业学习方面,认为有帮助和没有帮助的学生各半。这反映出在应用型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需要谨慎,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开设的年级应当有所筛选,给学生一定的适应期。
另外,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60%的学生表示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能够接受,32%的学生表示学习吃力、教学效果不佳。主要体现为: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和英语题耗时长、难度大、遗忘快,上课英语听力较为吃力;而且因为缺乏预习和复习,课后练习题做的太少,难以跟上教学进度;经济学专业性很强,专业名词和理论难以吃透,希望教师在授课中从中文教学到英文教学要有适当过渡。
三、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建议
通过上述对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发现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学生基础薄弱和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课程设计存在不合理,双语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等。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期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效果。
(一)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分班授课,因材施教
可以考虑在金融学大专业内,将原有行政班级打散,通过英语能力测试,按照听说读写能力高低,分A、B、C三个层次进行编班,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西方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听说读写能力较强的A班可以采取“英文教材+英文ppt+双语授课”形式,授课时中英文交替运用进行板书和讲授,鼓励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尝试中英文结合,试卷将采取全英文命题,全英文回答(问答题除外)。听说读写能力普通的B班,可采取“英文教材+中英对照ppt+中英文结合授课”形式,板书、讲授及进行课堂讨论时以中文为主结合英文进行,试卷采取全英文命题,主要使用中文回答。听说读写能力较弱的C班,则采取“英文教材+中英对照ppt+中文授课”形式,授课时基本使用中文板书、中文讲授及进行课堂讨论,夹杂部分英语专业名词解释,试卷命题中英文各半,使用中文回答。
(二)适当增加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课时,丰富课堂内容,并采取合适手段对预习和复习进行监督
因为在西方经济学的双语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经济学原理,还要记忆大量英语专业术语,并锻炼使用非母语表达观点的能力,因此对课时量的需求比母语教学更大。可考虑将现有教学大纲中西方经济学的64个课时增加为72个课时。在比较充裕的课时量下,教师不用在课堂上追赶教学进度,还能增加对课堂内容拓展,设计一些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师生交流度较高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督促学生积极预习和复习,可以将平时成绩在总评中的占比提高至50%,根据课堂抽查提问,听课笔记和作业检测,以及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来评定平时成绩。
(三)通过加强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训,以及招聘有留学背景的新教师,以及提高对双语教学课程教师激励力度的方法,来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可通过交换学者,或者校外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西方经济学专业教师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在引进新教师的时候可以侧重引进有留学背景以及英语流利的经济学教师,来壮大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同时,为了保持双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应当改善对双语授课教师的激励机制,例如适当提高双语课程的课时系数,鼓励进行双语课程建设的项目立项,以及完善对双语教师的考核机制和奖励评优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