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热背后的冷思考

2020-02-26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领域人工智能学科

邓 锐

(江汉大学 地方高校发展与评估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56;中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当前,“人工智能”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制定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同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国家出台一系列发展人工智能相关的政策文本,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国家进行统一布局和规划。高校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谓息息相关,1956年,“人工智能”一词的诞生正是一群大学教授努力的结果。现如今,高校纷纷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有的高校设置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高校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孵化器和策源地。

一、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热的表现

据统计,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缺口高达500万人,供需比例仅有1∶10[1]。然而,这一供需的鸿沟还有扩大的趋势,这导致高校争先恐后地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设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和研究院,相关专业的录取分数也水涨船高。人工智能一时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

(一)高校新增大量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与人工智能最相关的专业,该专业的发展经历了艰难孕育和曲折发展。虽然北京大学自2003年就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但十多年来该专业的发展却十分缓慢,每年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屈指可数。直到近年来,人工智能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和崛起,并被喻为是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风口,国家将人工智能提升为国家战略,该专业的设立和发展才出现了井喷的态势。据统计,截至目前,教育部已批准36所高校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仅2017年就有17所高校新增该专业[2]。此外,全国人工智能直接相关本科专业布点489个,相比2017年增加244%[3]。当前,虽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比较多,许多高校研究生阶段设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但人工智能还未成为独立专业。通过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可以为人工智能成为独立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纷纷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和研究院

2017年5月,我国第一个智能工程学院在中山大学成立,随后,人工智能学院和研究院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仅2018年5月,就有四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并举行揭牌仪式。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设立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的高校分别有23所和9所[4]。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如此多的人工智能学院和研究院设立,表明人工智能已经在高校掀起了一股热潮。一般来讲,“学院”主要任务是教学,传授本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教学对象既包括本科生,又包括研究生,但以本科生为主。“研究院”主要任务是科研,虽然也有教学,但教学对象是研究生,专业性更强。人工智能学院和研究院的设立,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这利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才的培养,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

(三)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报考人数和录取分数大幅攀升

人工智能已经日益成为世界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成为国际竞争的热点和焦点,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学生们对学习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趋之若鹜,学习热情日益高涨,报考该相关专业的人数和录取分数大幅攀升。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2004年就开始招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已经累计招生2000人左右。2018年,该校增加了该专业的招生计划,由151名增加到230名[5]。据该校人工智能学院侯彪教授介绍,该专业2018年招生共录取249人,考生均是第一志愿报考。北京邮电大学以往通信工程专业的分数线最高。2017年,该学校不仅扩大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招生规模,而且设立了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目前,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该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方向的录取分数均超越通信工程专业,成为最高分[2]。随着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步运用到各行各业,人工智能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报考人数和录取分数大幅攀升的态势将长期保持。

(四)高校培养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不应求,薪资待遇较高

我国目前人工智能人才缺口高达500万[6],这导致高校培养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基本在毕业前就被相关公司抢走,造成该类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据某职场社交平台统计,该平台人工智能职位数量从2014年的5万剧增至2016年的44万,目前社会对机器学习、算法、智能芯片等方面的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7]。造成高校培养的人工智能人才供不应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人工智能在我国发展历史短,储备人才少。欧美发达国家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走过六十多个春秋,我国人工智能仅有40年的发展历史,由此导致相关领域人才数量和质量相差悬殊。据某平台统计,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数量达到一百九十万余人,美国排名第一,相关人才的数量多达八十五万余人,是我国这类人才的17倍左右[6]。二是我国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较少。目前,我国仅有36所高校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专业,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也比较少,相对于社会巨大的人才需求,高校培养的这些人才可谓杯水车薪。三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周期长。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周期长达6到10年,这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在短时间内填补人才的不足。人工智能人才的供不应求,导致该类人才的薪资待遇水涨船高。据统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月薪在1.25万元以上,他们毕业三年后月薪能够达到2.5万元以上[8]。随着人工智能走向纵深化发展,该类人才的争夺也将日益激烈,该类人才的薪资待遇也必将进一步提升。

二、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人工智能在高校的发展势头正猛,热度不减,但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尚未确立、教师匮乏、校企合作力度不够、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也是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中不能回避的,并且已经成为制约人工智能在高校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一)一级学科尚未建立

虽然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但2018年4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发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全国共有一级学科111个,却没有人工智能这个学科[4]。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地位的缺失,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造成人才培养的简单化和碎片化。当前,绝大多数人工智能相关的招生仍放在计算机学院或自动化学院中,学生学习计算机、自动化专业的知识较多,人工智能相关知识较少,造成人才培养的简单化和碎片化,不利于人工智能人才系统化培养。例如,南京大学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是放在计算机专业中,实行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要求修满150个学分中,通识课程约占60个学分,毕业双创课约有15个学分,真正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学分很少[9]。这导致人工智能专业的培养沦为对学生做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高级科普,学生难以掌握人工智能的高深知识,不具备解决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难以达到智能产业的发展要求,使得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科资源的汇集。通常来讲,一级学科均由若干独立、明确、成熟的二级学科作为支撑,并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能够涵盖学科发展的方方面面,利于人才梯队的形成。然而,人工智能一级学科的缺失,使得二级学科的发展和壮大受到限制,使许多学科资源难以汇集,制约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

(二)相关专业教师匮乏

据统计,在人工智能人才从业年限构成比例上,美国拥有10年以上经验的人工智能人才比例接近一半,而我国这一比例还不到四分之一[2]。随着一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学院、研究院在高校设立,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匮乏的问题日益显现。虽然一些高校从通信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调入教师从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工智能教师在“量”上匮乏的问题,但“质”上的匮乏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高校人工智能教师流失率逐渐增加,使得教师匮乏问题更加突出。由于人工智能人才市场缺口较大,一些企业以高薪酬、良好的研究条件来吸引高校教师。国内一些知名企业不仅引进国内高校教师,还将引进扩大到了国外。例如,百度公司将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吴恩达引入该公司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工作,阿里巴巴公司将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终身教授王刚招募到该公司担任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7]。随着人工智能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成熟,市场对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也日趋激烈,高校教师匮乏的问题也将日益严重。

(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人工智能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许多课程内容均与企业项目研发过程中产生的研究成果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高校必须充分重视企业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有关人工智能的政策中均提及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例如,在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倡导以企业为主体,发挥企业的模范作用,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人工智能的学科建设[10]。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明确规定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合作,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满足学科发展和区域发展的需求[11]。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其他专业相差不大,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培养方式,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部分高校与企业开展了一系列合作,但合作深度不够,流于形式化。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课程指的是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12]291。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当前,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由于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学院和研究院近几年才大量设立,相关课程开设较少,教学体系处于起步阶段,导致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不够。其次,由于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各高校基本依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开设课程,导致人工智能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课程质量泥沙俱下,参差不齐。其三,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重理工,轻人文。当前,我国高校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主要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理工科,缺乏人文相关课程。然而,国外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体现了文理兼修。例如,卡内基梅隆大学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除了数学、计算机等理工科内容之外,还要学习人类学、伦理道德及艺术等人文内容[13]。由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课程缺乏系统性,导致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建议

为促进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又好又快发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工智能人才,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经济强国的战略目标,高校可以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

(一)加快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的步伐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表示,已将深入论证人工智能学科内涵,推进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纳入教育部近期工作重点。其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前期已经联合高校、企业、相关学会、科研机构开展调研论证,撰写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论证报告》。该报告探讨了建立“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并对相关二级学科建设提出了意见和看法[3]。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许多国家都已经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例如,美国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和《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英国发布了《人工智能、未来决策面临的机会和影响》和《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调查报告;加拿大启动“泛加拿大人工智能战略”[14],等等。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日益白热化,该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立利于汇集更多的经费和项目到人工智能领域,利于吸引大批优秀人才投身到人工智能的教学、科研中去,利于该领域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规范化和专业化,这将极大地满足目前社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强烈需求,也将推动我国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国家应在充分考虑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相关单位对其一级学科论证情况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步伐,力争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和领导权。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培养人才数量多寡和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影响了生产力、国民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发展的快慢。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大学教师的工作[15]175。因此,要加强高校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师范院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最好的地方,在师范院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利于该领域教师队伍的科学化、系统化培养,可以源源不断地为高校输送教师,从源头缓解和弥补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教师匮乏的问题。其次,鼓励教师参加人工智能相关培训和访学活动。高校可以分批组织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师参加人工智能领域的学习培训,提高他们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论和知识素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去国外高校学习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先进理论,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其三,引进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来高校任教。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千人计划”等政策资源,引进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来高校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制定丰厚的人才引进政策,给予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优厚的薪资待遇、优越的科研条件、良好的住宿环境等,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三)加强校企合作

为了切实增进校企合作的深度,避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高校和企业应当明确分工,联合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重视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高校和企业可以一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组织企业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课堂给学生授课,动员高校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增进高校和企业的深入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和实践基地。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和实践基地,既利于调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又利于解决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问题,从而真正提高校企双方合作的实效。例如,2018年5月,南京大学在该校人工智能学院成立时,与一些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约定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实训基地。南京大学与一些知名企业合作,既能为企业的各项业务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4]。

(四)科学开设相关课程

高校课程设置主要指高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各种活动以及先后顺序和教学时数的安排。课程设置既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要求,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要为建立学生完整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服务[16]231。科学开设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课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统一人才培养标准。国家可以制定人工智能人才统一的培养标准,各高校以此标准为依据,确立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等课程,利于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其次,增加人文学科课程。怀特海曾说过 :“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博学多才和术精艺巧的人。”[17]177当前,人工智能人才不仅仅要懂技术,还要懂艺术,尤其要懂人工智能的伦理和道德。因此,很有必要将人文艺术学科的内容纳入人工智能课程中去,培养具有丰富知识的人工智能人才。其三,鼓励企业开设相关课程。企业参与课程开设,这样不仅利于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面对人工智能最基础、最现实的问题,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站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沿。

综上所述,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我国在近百年来首次与发达国家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是我国赶超欧美、领先世界的一次难得机遇,把握这次机遇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高校应该把握好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立足我国实际,保持理性,蹄疾步稳,完善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力量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培养符合我国产业发展需要的各层次人才,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和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领域人工智能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超学科”来啦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