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回族群体的国家认同
——基于冯氏兄弟的研究

2020-02-26耀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回族认同感朱元璋

王 耀 科

(青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冯国用(1324—1359),回族,元末明初河南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朱元璋的早期谋士,官至亲军都指挥使,追封郢国公。冯胜(?—1395),原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之弟,朱元璋的大将,官至总兵官、征虏大将军,封宋国公[1]513。元朝末期,吏治腐败,横征暴敛,再加上黄河泛滥、淮河地区干旱,灾害频发,百姓生活无以为继,纷纷揭竿而起。冯氏兄弟为了生存结寨自保,后归附于朱元璋起义军。在朱元璋起义军中,冯氏兄弟东征西讨,为明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冯氏兄弟是明代为数不多的回族开国将领,其兄弟的历史功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回族将领这一少数群体对国家与社会作出的突出历史贡献以及强烈的国家认同感。目前学界对明代回族开国将领对国家作出的历史贡献及其国家认同观念所作的研究较少,本文力图通过对冯氏兄弟历史功绩的考察,来透视明代回族将领的爱国信念与国家认同感。

一、冯国用出谋进攻集庆路,为明王朝的建立奠定基业

元末天下大乱,各地豪强蜂拥而起,其中势力较大的有江淮流域的刘福通与韩山童,在湖北蕲州建立天完政权的徐寿辉与其部将倪文俊,在浙东地区割据一方的方国珍等。以上各方势力经过长时间的混战,至至正十二年(1352),江南地区形成了军事实力以盘踞于湖北地区的陈友谅势力为最强、经济实力以盘踞于江浙地区的张士诚势力为最富的局面。此时的朱元璋则隶属于郭子兴势力,其手下虽有军士数万,但是一无稳固的军事战略根据地,二无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势力尚未发展壮大。朱元璋在率兵进攻定远缪大亨所部时,冯国用、冯胜兄弟率众归附。《明史记事本末》记载,朱元璋初见冯国用时,注意到其身着儒装,即向他请教 :“顾定天下,计将安出?”面对朱元璋的提问,冯国用回答 :“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愿先拔金陵,定鼎,然后命将四出,救生灵于水火,倡仁义于远迩,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难定也。”[2]3即提出了进攻集庆路(今南京)的策略。朱元璋听闻冯国用的这番表述之后,深以为然,随集中主要兵力进攻集庆路。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朱元璋攻打并占领集庆路的做法意义非常深远 :从短期来看,为朱元璋集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非常有效地解决了朱元璋集团发展壮大的难题,帮助朱元璋迈出了成就霸业的第一步;从长远来看,为朱元璋最终问鼎天下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从军事战略的视角来看,集庆路地区不仅经济较为富庶,而且军事战略价值极高,是为历朝历代中国江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以及兵家必争之地。其具体情形,清代学者顾祖禹在其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作了非常精辟的描述,内容如下 :

府前据大江,南连重岭,凭高据深,形势独胜。孙吴建都于此,西引荆楚之固,东集吴会之粟,以曹氏之强,而不能为兼并计也。诸葛武侯云 :金陵重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王道亦云 :经营四方,此为根本。盖舟车便利则无艰阻之虞,田野沃饶则有转输之籍,金陵在东南,言地利者不能舍此而他及也。[3]921

由上述描述可知 :首先,地理上,集庆路地势险要,是战乱时期的理想割据地之一;其次,经济上,集庆路土壤肥沃、易于耕种,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属于农业发达地区;第三,集庆路不仅是中国江南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整个江南地区交通最为便利的地区之一。冯国用初入朱元璋帐下,就为朱元璋制定出在诸侯争雄中胜出的杰出战略,充分展现出冯国用过人的智慧谋略和杰出的军事和政治眼光。

在朱元璋率军攻占集庆路的过程中,冯国用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率军进攻集庆路,冯国用在渡江战斗中不仅积极出谋献策,还亲自披甲上阵,屡立奇功。冯国用不仅因此而深受朱元璋赏识,还成为朱元璋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对石矶、太平的作战中,朱元璋降服陈野先所部三万六千人,不久陈野先勾结元军反叛,致使朱元璋第一次围攻集庆路的行动失败。为了解除军中剩余陈野先所部归降将士的疑虑,朱元璋挑选其中“骁健者五百人入卫”担任亲兵,然后“解甲酣寝达旦”,身边只留下冯国用进行护卫[1]514,归降将士由此而“众心始安”[4]5,向朱元璋归心用命。随后,朱元璋听从冯国用的建议调整了进攻集庆路的军事计划,终于攻克集庆路。在攻克集庆路的战斗中,冯国用身先士卒,率部大败元军,因功被擢升为亲军都指挥使。朱元璋在攻克集庆路以后,将集庆路改名为应天府[5]12,并以此为基地逐步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为之后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集团奠定了基础。

至正十九年(1359),冯国用在率军进攻浙江绍兴时因病卒于军中,年仅36岁。洪武三年(1370),冯国用被追封为郢国公,肖像入功臣庙,位列第八。在元末群雄混战、天下大乱的局面中,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势力中脱颖而出并一统中国,冯国用起到的作用不可磨灭。在这一过程中,冯国用展现出超群的智谋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的作为不仅促成了明王朝的建立、使中国重归统一,也在客观上起到了结束战乱破坏、恢复社会秩序的作用,最终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冯胜西征秦晋、东出辽东奠定了明朝的建国基础

冯胜在与其兄冯国用一起投奔朱元璋后,率军东征西讨,立功无数,被封为元帅。冯国用死后,由于其子冯诚年幼、冯胜“已先积功为元帅”,朱元璋便命冯胜袭任兄职,掌亲军[4]5。冯胜对于朱元璋角逐天下成就帝业可谓居功甚伟,其最为突出的战绩为领导明军取得山西战役与辽东之战的胜利。

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军北伐攻克大都(今北京)。此时,盘踞于山西地区的蒙古将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军事实力强盛,随时有可能从侧翼率军北上威胁北京的安全,为了保障明军北伐以来所取得的军事成果,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续取山西”,冯胜所部则作为一支偏师从河南出兵,策应山西之战[6]117。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为夺回元都,亦从太原“引兵出雁门,将由居庸关以攻北平”。明军为了改变被动防守态势,一面“以元都为北平府,置六卫,留孙兴祖等守之”,一面分两路人马主动出击 :徐达、常遇春率兵从北平“下保定、中山、真定”,直驱太原;冯胜、汤和率兵从河南渡过黄河北上,“下怀庆,度太行”[4]3727,进攻泽州、围攻太原,使元军首尾不能兼顾,从而达到解围北平与进攻太原的战略目的。常遇春一部在九月攻下保定,三十日占领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围攻河北正定,元将孙平章弃城而逃。十一月,冯胜、汤和领军从河南武陟渡过黄河进攻怀庆(今河南沁阳市),随后连续攻下太行战略要地盌子城(今山西晋城南九十里)、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西十五里),并占领山西泽州与潞州。在冯胜的有效策应之下,徐达、常遇春主力军顺利展开了进攻太原的战役,十二月,太原被明军攻克。随后,明军分兵进攻晋南与晋北各地,霍州、平阳、绛州以及晋东各军事要地均于当月被明军占领。洪武二年(1369)正月,常遇春率军攻取大同[7]112。由此,整个山西地区均被纳入明朝版图。

山西战役对明王朝彻底平定西北至关重要,在这一战役中,明廷不仅彻底化解了蒙古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所部对北京的威胁,而且将历史上中原王朝防守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战略要冲燕云十六州全部夺回,改变了明军在军事上被动防守的局面。而山西之战中,冯胜率军从太行孔道滏口陉突进并占领上党高地等战略要地,为徐达从侧翼围攻太原计划的顺利展开和实现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纳哈出是元太祖成吉思汗手下著名功臣木华黎的后裔,从元末起就占据着开元城(今辽宁开原)以北农安伊通河一带地域,“拥众数十万屯金山”,和蒙古西部的元主成掎角之势[8]96,“数为辽东边害”,对明朝北部边疆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彻底消除北元势力对明朝边疆地区的威胁与侵扰,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任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令其率军二十万北上征讨辽东纳哈出。颖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南雄侯赵庸、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等跟随。冯胜率军出松亭关并构筑军备后勤地之后,即亲自率兵北上,压向金山(吉林省双辽北金山)。与此同时,朱元璋派遣纳哈出部将乃刺吾随军前往劝降,纳哈出为了观察明军虚实,以献马为名派使者到冯胜军中窥探。冯胜为了结束纳哈出的观望态度,迅速进军降服了纳哈出驻守在松花河一带的军队,截断纳哈出的退路。纳哈出措手不及,只得委托乃刺吾请降[4]3798。冯胜命蓝玉在营地款待纳哈出并主持受降事宜。纳哈出投降不久,因与常茂发生争执、被其砍伤左臂,携带部将及眷属十余万四散逃亡。冯胜得知这一情况后,即紧急派人前往招抚,并以激变罪为名将常茂缴械送往京师治罪。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冯胜最终顺利招抚了辽东纳哈出所部数十万人,彻底平定了辽东金山(怀德附近)到龙安(农安),包括一秃河(伊通河)、亦迷河(驿马河)全部流域直至松花河以北地区。

冯胜北征辽东招降纳哈出的作为,标志着明军数次北征的军事活动取得了彻底胜利。从此,北元的军事力量基本被明军打垮,其残余势力远遁漠北,再无与明军进行正面对抗的实力。由此,明朝西北至东北的国家边防线暂时稳固下来。总之,冯胜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及战略眼光促成了明军西征山西之战与北征辽东之战的胜利,这些都为明朝建立初期国家边疆安定局面的出现作出了极大的历史贡献。

三、冯氏兄弟所体现的明代回族群体国家认同

在元朝覆灭、明朝建立的过程中,冯氏兄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功绩 :第一,冯国用辅助朱元璋攻占集庆路,取江南财富地;第二,帮助朱元璋西征陈友谅,消除来自长江上游的威胁;第三,帮助朱元璋东征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平定浙江、福建地区以及北元势力,廓清朔漠[9]396-399。冯氏兄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上功绩,与其身上所具有的国家认同感有着密切的关联。有明一代,尤其是明代建立初期,回族群体在政治领域的活动十分活跃,涌现出大量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除了冯氏兄弟外,还有常遇春、蓝玉、沐英、郑和等,这些开国将领是明代初期回族群体的主流代表,是时代背景所造就的最为主要的回族群体。这一情况的出现,充分表现出明代回族群体在思想上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明代回族的国家认同感,往往是以“忠君爱国”的形式为表现[10],具体而言,就是“尽职效忠,把自己显身为官视为君主恩赐,因怀着食君之禄,报君之恩的政治态度,忠诚不二的献身君主”[11]。冯氏兄弟的作为正可谓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良好实践 :一方面,积极践行“忠君爱国”的理念,以其卓越的军事智慧与战略才谋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率军征讨四方;另一方面,怀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拯时济世的责任感,其辅助朱元璋平定各割据势力、完成国家统一的作为,不仅结束了元末以来的战乱局面,客观上也起到了使人民生活重归稳定、恢复社会秩序的效果。总之,冯氏兄弟在辅佐朱元璋建立明王朝过程中的种种作为,无一不体现出其思想上怀有着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以冯氏兄弟为代表的明代回族群体之所以会具备如此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其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明朝历代皇帝均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发表的讨元檄文中就表明 :蒙古色目虽然不是华夏后裔之族类,但是有愿意学习中原礼仪文化归附的臣民,就会被视为我朝臣民,与华夏民族无异[12]2。这种对各民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不仅有利于增进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也促使西域以及边疆地区的各民族纷纷归附明朝。尤其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他们在入附中原之后,被安置在西起甘肃、东及滨海、北自辽东、南至滇桂的大部分省份中,此外还有一些南洋的穆斯林也来到中国定居。这些族群共同构成了中国回族族源的主要组成部分[13]56。回族族群的内迁促成了其国家认同观念的形成。

第二,明朝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对广大回民的伊斯兰教信仰予以较多的尊重和支持[14]。明朝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回族政策,不仅在语言、姓氏、服装等方面对回族甚少限制,尊重和承认回族伊斯兰教文化,一些地方官府还帮助回族敕建清真寺。明朝的这一政策对回族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促使回族群众在元末战乱的环境中纷纷归附明朝。对于回族中的杰出人士,明朝统治者亦表现出知人善任的态度,将其充分纳入国家的政权体系之中(冯氏兄弟就是其典型代表),这又进一步增进了明代回族群体忠君爱国观念的形成。

总之,明代开明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对国内各族群体一视同仁、均以华夏子民相待的态度,特别是对回族群体宗教信仰与习俗的尊重与支持,极大地增进了回族广大群体的国家认同感。而冯氏兄弟在明朝政权的建立中,辅佐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历史功绩,正是对明代回族群体强烈国家认同感的充分展现。

猜你喜欢

回族认同感朱元璋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朱元璋与叫花鸡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军中的治军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