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底蕴·提升·超越 :正确义利观外交理念溯源

2020-02-26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义利义利观外交

白 洁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38)

“义”与“利”的关系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由来已久、常议常新的话题。中国传统义利观重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广为人知的法则是“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only permanent interests”[1](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传统义利观引入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之中,为构建国际关系领域新伦理、推进全球治理作出重要探索。自2013年3月访问非洲他首次提出正确义利观,后经多个场合多次论述,形成了独具特色、内涵深刻的国际关系领域的义利观,为推进构建全球伙伴关系作出重要贡献。剖析正确义利观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有助于理解清楚为什么中国能在外交领域中提出正确义利观,有助于明确把握如何在国际关系领域中贯彻好正确义利观。

一、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之辨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义利思想,义利之辨自先秦开始延续至今,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义利之辨缘起为何,可以先从解字来理解。《说文解字》中有“義,己之威义也,从我从羊。”[2]267义可以理解为执干戈以保卫羊,羊象征着和美善良公正(1)羊的象征意义可作如下理解 :《说文解字》中有“美,甘也,从羊从大。美与善同义。”古时传说公正执法的神兽獬豸也被称作“神羊”。,故“义”有正己美身之意,代表着一种高尚的做人处事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规范。“利”的本意是用刀收割庄稼,春秋中期“利”字具有了经济学意义,指人们切身的物质利益和实际功利。利也包含着一种道德价值取向,如“利出于地,则民尽力”[3]55。所谓义利之辨,便是指在做人做事时究竟是以义为准则,还是以利为准则。对此,先秦思想家们持有不同的观点,如儒家的重义轻利论,墨家的义利合一论,法家的公而忘私论,道家的超越义利论等。

(一)儒家推崇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儒家把“义”看作极其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先贤孔子把“义”看作人立身处世之本,“君子义以为上”[4]220;并对“义”的含义进行了升华,“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39。孟子将“义”看作四端之一,指出“人皆有所不为,达之其所为,义也。”儒家把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关系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42。但是儒家并不是要否定利,而是强调在义利冲突时,先看重义,即先义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80不义的富贵是不可取的,符合道义的富贵自然是可以的。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君子“欲利而不为所非”[5]22,可取的利一定是合乎义的利,所以称之为重义轻利。儒家义利观为德政服务,“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4]151。孟子也讲,“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6]1。荀子强调“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5]35。儒家学派推崇“义”,弱化“利”,但又想要化解义与利的冲突,化解之道就是依靠伦常礼制,践行中庸之道。荀子把“义”与“礼”联系起来,强调“礼义者,治之始也”[5]118。

(二)不同学派各有不同的义利观

墨家崇尚义利合一,认为“义,利也”[7]140。在治国之道上,墨子认为义生于利,“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7]53。张岱年认为,“墨子强调‘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最重要的”[8]195,这种利可被看作是公利,虽说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功用性,但殊途同归,墨家推崇的公利与儒家看重的义又具有一些相似性。法家初期提出了“利者,义之本也”[3]68的观点。韩非子认为,人的本性追求利益,但法的本质是维护公利,为此在统治中要公而忘私,特别强调了君臣相处之道,做臣子的应“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做君主的应“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9]46。道家则具有超越义利的观点。老子认为,“我无欲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0]298,这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不可分割。

总而言之,义利关系反映着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的权衡。具体来讲,一方面是究竟以义为准则,还是以利为准则;另一方面是以公利为追求,还是以私利为追求。诸子各家对义利关系的把握不尽相同,但在治国富民层面,均提倡统治者要重义,或要重视“公利”,而不能只注重一己之私。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重义轻利”的观点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提升 :正确义利观对传统义利之辨的创造性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正确义利观继承了传统义利观的合理内核,并作出了符合当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解读。通过对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辨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在指导思想、适用范围、丰富内涵等方面实现了提升。

(一)指导思想的提升

传统义利观立足于先秦时期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说,以儒家为例,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是与其核心理念“仁”密切联系的。可以说,诸子各家学说便是其义利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今天,正确义利观继承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同时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了提升。心怀大义、拥有大情怀大格局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具备的。当20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见到世界地图时,他发出的感慨是 :“世界真的大呀!世界既大,人就一定多,这样多的人怎样在世界上生活不值得我们注意吗?以韶山村的情形来看,一般劳动人民都过着痛苦的生活……韶山村如此,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世界恐怕也如此……从这时候起,我决心要为中国痛苦的人、世界痛苦的人服务。”[11]27邓小平把杰出的智慧献给了中国,也献给了世界。他说,“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12]。江泽民曾指出,“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商量解决”[13]。胡锦涛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14]在科学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正确义利观体现着先进的理念和崇高的情怀。

(二)适用范围的提升

传统义利观多用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做人处事的行为准则进行引导;虽然传统义利观中也曾涉及政治领域,但局限于一国之内讨论统治者应当如何治国安民。当今时代,地域间的隔阂被打破,人类越来越成为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正确义利观正是基于世情、国情对适用范围进行了提升。它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而是拓展到国与国之间;不再仅仅关注一国内部,而将关注范围拓展到整个世界。面临今天的复杂局面,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退回自我封闭的孤岛,因此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存是人类的基本价值。正确义利观正是从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努力寻求人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兼顾,构建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15]在合作共赢,共谋发展之利时,中国秉承“独行快,众行远”的观念,为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他国搭乘中国快速发展的列车;在利与义发生冲突时,中国坚决反对以一国之私损害他国利益,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行为;在面对全球共性问题时,中国坚持大义为先,率先承担起国际责任,并尽力承担起更多更重国际责任,以己之力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丰富内涵的提升

传统义利观的丰富内涵来源于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理论,但归根结底都重在揭示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规范,可以将其理解为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正确义利观则不同,是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考量国际关系现状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所得出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层次清晰的外交理念。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义利兼顾。义利关系不能被割裂,也不能被混同。在提供援助时,要避免过犹不及,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过分干涉。二是以义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16]这四个“义”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事实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的外交理念。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自身发展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大力援助第三世界国家。一般来说,平等互利是应有的交往准则,但对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亟需帮助的国家,中国给予了更多的援助和照顾,有时甚至做到了舍利取义,这便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真正的大义。正是因为我们坚守合作共赢的理念,中国的外交“朋友圈”不断扩大,至今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华民族向来讲情重义,例如长期给予柬埔寨热诚的帮助,与柬埔寨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三是维护核心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7]某些西方国家把我们维护正当核心利益描述为“咄咄逼人”,显然是错误的;只有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整个世界才能共同发展。

三、超越 :正确义利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国际关系中如何取舍义与利的关系,不仅体现着一国的国家形象、国际地位、外交战略,也影响着地区乃至全球的外交走势和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义利观引入国际关系领域,并作出了时代化、国际化、理论化的提升和超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正确义利观有利于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无不伴随着资本掠夺和残酷战争,“国强必霸”成为国际关系中颇有市场的一种理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一些“中国威胁论”“谁来养活中国”之类的观点也甚嚣尘上。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是否只能采取零和博弈,新兴大国的发展是否一定要攫取他国利益,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越强大的中国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因为她已经向全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18]的庄严承诺。当中国处于落后弱小情形时,即便有非常科学先进的外交理念,却总会因为不够强大而无法推进;但今天蓬勃发展的中国不仅秉承推动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也具备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实力量。正确义利观便是在践行负责任大国的追求。正确义利观意味着确定性,通俗来讲就是“靠谱”;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稳定延续的,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意愿是坚决的,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是真诚的。这无疑不在彰显着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是不仅注重自身发展,更关注和衷共济、共同发展,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负责任大国。

(二)正确义利观有利于构建中国独特的外交话语体系

正确义利观凸显着新时代中国外交独立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一直以来,中国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典范。这种文化底蕴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平的崇尚和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广受赞誉的中国外交理念。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现在我们更有能力去把这种爱好向世界范围内推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理念、发挥中国影响力的积极作为。通过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亚信上海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非正式会议、G20杭州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我国国际话语权得到进一步提升。正确义利观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显著的中国印记。弘扬正确义利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和风范,打破了曾有过的“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同。

(三)正确义利观有利于打造新的国际关系伦理精神

在当前全球性问题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利益至上的观念仍然盛行。图一国之利,轻全球之义的现象不是少数,地区间的紧张和冲突时有发生。国际关系现状迫切需要新的外交理念和伦理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发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已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15]而正确义利观一经提出,便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伦理精神。这一观念也表明了中国始终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的决心。在经历了自身的发展蜕变之后,我们深知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易,因此会更加坚决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稳定的国际环境,并继续维护和扩大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国对他国的援助是不带附加条件的,这有力地反驳了某些西方国家歪曲中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错误言论,也凸显了与霸权国家完全不同的中国作风,为营造国际正义树立了典范,正所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四)正确义利观有利于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19]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仅是我们的梦想,也是任何一个有志之国的梦想。坚持正确义利观,实则是把中国梦与他国梦、世界梦相连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面对人类发展何去何从艰难抉择时,“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20]。正确义利观便是中国积极做行动派,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一种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9]。正确义利观把中国传统义利观与当代国际关系规则相结合,是中国外交理念的创新发展,彰显出了独一无二的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义利义利观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
北京义利经典味道百年情
面包老炮儿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儒家义利观及其对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启示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义利“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