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2020-02-26姚慧花
姚慧花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215000)
物理,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的一门学科.由于物理知识抽象、逻辑性比较强,致使很多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建构高效、优质的物理课堂.
一、导入中讨论,激发参与热情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对课堂导入应引起重视,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迅速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而讨论法就是有效的导入方法之一,新课伊始,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唤醒他们获取新知的内驱力.
如在教学《重力 力的示意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了牛顿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到后,有了万有引力的发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学习欲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那么如果不存在重力,生活会变成怎样?学生探索的热情被成功地激发了出来,主动融入到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如果没有重力,那么上楼梯时,就不会感到很累了.还没等这个学生说完,有学生提出:如果真没有重力,你以为楼梯还会稳稳地等着你去爬吗?楼梯会自由的活动,就没有累不累的说法了,这个学生思考后,点头表示认同.接着又有学生提出:如果重力不存在,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麻烦,哪怕是喝水都会变得不容易,还有吃饭掉的米粒会悬浮在空中,有可能进入我们的眼睛、鼻孔……又有学生提出:如果没有地球的吸引,那么空气会不会也要离我们远去,那么我们还怎样呼吸?……学生们很投入地进行着讨论,这时再向学生提出重力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们学习的欲望自然会更加强烈.
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应用讨论法进行引入,不仅使学生很快地集中了注意力进行讨论,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主动地融入课堂,进行新知探索.
二、和谐中讨论,培养问题意识
在以往的课堂中,大多是教师讲解知识、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很死板,尤其在解决问题时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传统的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互动,教学效率更为低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并应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学习见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声音是什么》时,教师就采用了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进行讨论:声音到底是什么呢?由于声音就在学生周围,再加上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学生积极地加入到讨论的话题中,学生认为:通过声音能够让我们获得一些信息,比如老师讲课发出的声音,让我们获得了知识,再比如悠扬的歌声,让我们享受到了快乐,……这时教师向深层次引导学生:那么声音是依靠什么进行传播的呢?有学生提出:当我们说话时,周围布满了空气,可见是空气传播了声音;接着有学生就提出:不仅仅是依靠空气,水泥、木头这些物体也能传播声音,如果把耳朵贴在水泥柱上,就能听到另一端发出的声音;这时有个学生很急切的提出:还有水也能传播声音,在喂食水中的鱼时,就要避免大声喧哗,如果大声吵闹,吃食的鱼就会惊慌逃离……最后教师提出:大家都对声音的传播给出了实际的例子,可见声音可以依靠气体(空气)、固体(水泥、木头)、液体(水)来传播.这时,学生意识到一个问题:没有这些物体,声音还是否会被传播?教师接着说:物体可以成为声音传播的介质,如果没有介质——真空,那么声音就不能传播.学生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中,通过讨论获取了新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思维、畅所欲言,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了学习效果.
三、探索中讨论,做到全员参与
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智力发展各有不同,同样是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如果教师放任学生自由讨论,课堂上就只有少数学生在发言,而多数学生就形同观看教学,也就失去了讨论法教学的实质.因此,教师在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时,要事先为学生设计难度各异的讨论题目,让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这样就做到了全员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成功地打造高效的物理课堂.
如在教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时,教师设计了难度适当的讨论题目:a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测量长度的工具?b这些测量工具又是怎样使用的?c在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测量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d如何读取测量数值?当教师把这些讨论题目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开始针对各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回答a问题时,全班的学生都能准确给出答案:有直尺、铁的卷尺.在回答b问题时,学生开始有了分歧:有学生就提出直接把直尺放在需要测量的物体上进行测量,而有的学生则提出直尺上有零刻线的,要从零刻线处进行长度的测量.还有学生提出可以把任一个清晰的刻线作为测量的起点.在面对c问题时学生就出现了一些卡壳的现象,有部分学生加入了讨论中:在进行测量时,要根据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适当地选择测量工具,比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时就要用铁卷尺,可是如果测量手指的长度时就要用直尺;有学生也提出:测量时要把起始点与尺的某个刻度线对齐,在读数时一定要把眼睛与刻度线对齐方能读数,这时有学生补充到:在测量时,还要保证尺子与测量物体是平行的.在d问题的解决中,很少有学生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有学生提出:测量结果是与所用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有关系的,要注意读数是需要估读的.这样在讨论中,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围绕教师精心设计的题目思考,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是做到了全员参与.
四、情景中讨论,提升学习能力
初中学生对于一些新鲜事物很容易感兴趣,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创设有趣的情景,使学生在观察中对所展示的内容产生疑问,教师再组织学生对心中的疑问进行讨论、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能使学生在发现——思考——讨论——解决的过程中,有效提升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浮力》时,教师在课上给学生展示了这样的场景:装有一定量水的水槽,教师把一个塑料球放入到水底,然后放开手后学生观察到塑料球很快就上浮到了水面上,学生心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塑料球会漂到水面上呢?其中又有怎样的道理呢?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讨论,有学生认为:塑料球是受到重力作用的,要想漂上水面一定还会有另一个力作用才能实现.有学生提出:在水面处塑料球是静止的,根据二力平衡原理可知另一个力与重力等大反向,这时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要是另一个力与重力等大反向的话,就不会从水底漂到水面了,说明刚开始这个力要比重力大才行.那么这个变化的力是谁给的呢?有学生说:塑料球在向上漂浮的过程中周围只有水,可见是水给的.又有学生提出:这个力既然和重力反向,也就是竖直向上的,大小也是可变的,那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们进入新一轮的探索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法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问,然后进行思考、讨论,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大化了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把讨论法应用到教学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讨论,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