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
2020-02-26孔祥燕
孔祥燕
(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太原 030013)
《傲慢与偏见》 作为简·奥斯丁最早的长篇小说,历时一年完成。 简·奥斯丁作为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在《傲慢与偏见》中成功塑造了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形象,整篇小说围绕伊丽莎白以及姐妹们的婚姻展开,并应用反讽艺术对当时的英国社会进行批判,使其批判更具有震撼力。 当前,我国诸多学者均对《傲慢与偏见》展开了深度研究,但是大多侧重于伊丽莎白的女权思想,反讽艺术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基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语言应用,明确反讽艺术在小说创作中的特殊价值。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言哲学学说,由英国约翰·奥斯丁提出,并由美国塞尔等人加以完善和发展。 约翰·奥斯丁提出语言即人类特殊的行为方式,在现实交际当中往往与说话及写字这一言语行为密切相关。 语言分析哲学核心课题应是重点研究言语行为的内在逻辑构造以及本质。 言语行为作为人类交流沟通的最小单位,共存在三种类别:语谓行为,即通过词汇表达某一思想;语旨行为,即表达的语句拥有某种力量; 语效行为, 即通过所说语句生成一定效果。 若想完成语旨行为需要完成语谓行为,因而语旨行为、语谓行为存在着交叉与平等的关系,这是由于多数语谓行为无法同时达到语旨行为的功能。 同时,语效行为、语旨行为也存在显著差异,语旨行为所生成的效果具有劝说性特征, 而语效行为所生成的效果则具备强制性特征。 塞尔在约翰·奥斯丁的基础之上针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发展。
(二)反讽
伴随反讽理论的不断发展,文学领域诸多专家对于反讽提出了诸多新的观念。 现阶段,对于反讽的定义与解释存在一定差异, 但也具备一定相同点。 反讽被视作传递含义的形式,其传递的含义往往和字面意思相反,并且表达说话者对于谈论对象言行的看法以及态度。 换言之,可用批评语言进行褒奖,通过褒奖语言进行批评,继而使得听话者不对其产生反感的情绪。 凭借反讽,可使得话语具有两种表达含义,即字面含义与引申含义。 表面上,运用反讽的说话者重视字面含义,但其真正用意却在于隐身含义。 在对于反讽的欣赏与认知层面,学术界对其展开多次探索与研究,提出诸多理论假设解释及分析反讽的语用认知特性。 反讽具体呈现在语用功能与认知功能,前者包括格赖斯所提出的违反合作原则的礼貌原则与反讽理论,而后者则涵盖反讽回应论、反讽间接否定论与反讽虚假论等等。
二、宏观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作品中的反讽艺术
(一)字面反讽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所创作的《傲慢与偏见》当中,精妙的应用反讽艺术揭示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处在闭塞与保守状态下的西方乡镇生活及世态人情,并表达出西方社会对于地位与金钱盲目追求的婚姻观念。 在此作品当中,作者鲜少直接批判社会现象,往往是利用积极叙述与嘲讽呈现其所想反讽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个人观点与情感态度最大程度降低。 同时,在作品中最为经典且具有代表性的字面反讽便是开篇首句:“但凡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单身男士,总想要娶一位太太,这已变成全世界都承认的真理”[1]。 这里,作者凭借字面反讽艺术使得读者明确作品当中的话语,同时也使其充分理解该作品主题与主旨。
(二)戏剧性反讽
在宏观视角下,戏剧性反讽即不同时期故事情节与走向的戏剧性安排,在此反讽艺术中,作品并不会出现旁白,往往是作品角色展现出其自身所导致的反讽困境。 而在《傲慢与偏见》作品当中,部分角色在事件发生具体过程当中发生难以想象的反转,促使结局与其最初的期望形成转折,最为典型的戏剧性反讽例子便是伊丽莎白与达西。 达西出身高贵,身材与外貌极为出色,物质财富丰富,是作者所塑造的理想化角色,但是达西极为骄傲,致使他在与伊丽莎白初次见面时,以挑剔的眼光看待伊丽莎白, 并表示伊丽莎白的美貌对他而言吸引力不足,对于抬举被人冷遇的女士们没有兴趣。 达西的言语行为使得伊丽莎白对其产生反感,但是在达西再次遇见了伊丽莎白后,达西被伊丽莎白轻松活泼的言行以及动人的黑眼睛深深吸引,并对伊丽莎白求婚, 而伊丽莎白对于骄傲的达西生成反感情绪,达西从未想过他会给伊丽莎白留下此印象,因此达西渐渐意识到自己骄傲的话语及行为。 在达西与彭伯里再次遇到伊丽莎白后,达西的言行举止变得文雅与彬彬有礼,深深触动伊丽莎白。 作者凭借戏剧性反讽的言语行为,渐渐揭示出文章角色命运。
三、微观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作品中的反讽艺术
(一)阐述性反讽
所谓阐述性反讽,即说话者对于某个事件所表达的态度,针对所说言语以及表达出的命题内容进行真假判别。 阐述性反讽旨在使得听话者接受说话者暗示内容,同时相信其言语行为。 尽管在阐述性反讽当中,说话者自身并不认为其所表达的命题内容是准确的,其本意是借助赞扬的反讽言语行为针对某个事件进行甄别,或者利用批评性反讽言语行为实现赞美的目的。 在《傲慢与偏见》作品开篇部分, 可明显感受到班纳特是幽默且擅长嘲讽的人物, 在班纳特夫人表示尼日斐花园已经出租时,班纳特明显表现出不感兴趣,导致班纳特夫人十分生气,此时班纳特通过反讽言语行为,表示既然你要讲给我听,那我就顺便听听。 班纳特的回答属于典型的阐述性反讽,班纳特并不是真正想要了解是谁租了尼日斐花园,而是对于班纳特夫人的唠叨不耐烦,期望班纳特夫人可以领悟其言外之意。 然而,班纳特夫人却并未感受到班纳特的讽刺与嘲笑,反而相信班纳特是真正想要了解租花园的人。
(二)指令性反讽
指令性反讽是指说话者表达话语的目的在于使听话者做某件事。 其中,说话者通过指令性反讽表述与其言语行为不同或者相反的含义,说话者言语行为尽管听起来缺乏合理性,但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下,听话者能够认识到说话者在通过言语行为进行讽刺。 《傲慢与偏见》作品当中,在首次见面后伊丽莎白便对达西有着强烈的反感之情,导致伊丽莎白在各个场合不断讽刺与嘲笑达西。 在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初期的西方社会人际交往原则当中,双方在跳舞时应有一定交流,但是达西却始终保持沉默。 因为对达西的沉默产生厌恶与讨厌,伊丽莎白有意反讽达西,让达西交谈,并表示自己已经谈论了跳舞, 达西应谈论舞池大小与舞伴数量等问题。 这一言语行为便是指令性反讽,亦是伊丽莎白利用指令性言语对于达西行为的讽刺,反讽达西在这一场合的沉默。
(三)承诺性反讽
所谓承诺性反讽,即说话者承诺在日后会履行某一行为。 这一反讽和指令性反讽存在显著差别,且截然相反。 承诺性言语行为所具备的先决条件便是说话者具有能力实现其承诺,因此在说话双方均了解说话者并不具备能力执行承诺行为时,承诺性反讽所具备的意义便十分明显。 在《傲慢与偏见》作品当中,柯林斯继承班纳特家族的财产后,班纳特夫人因畏惧失去柯林斯这一继承人,便想强迫女儿伊丽莎白与柯林斯结婚, 并请求班纳特提供帮助,而班纳特则表示伊丽莎白会听他的意见。 班纳特利用双关语误导班纳特夫人, 并将颠倒事情结果,告知伊丽莎白,她的母亲要求她必须接受,并问班纳特夫人是否如此, 在得到班纳特夫人肯定表达后,班纳特对伊丽莎白表示,她母亲要求她与柯林斯结婚,并从今日开始,父亲或者母亲中会有一个人见不到她, 若伊丽莎白拒绝与柯林斯结婚的提议,她的母亲便再也见不到她,但是若伊丽莎白给予肯定回答,他的父亲便再也见不到她。 班纳特假装一本正经, 同时让其夫人重申对于伊丽莎白的威胁,而他却并未劝说,并突然转向相反态度,这便是承诺性反讽,在表面上承诺夫人帮助劝说女儿,但是事实上却否定夫人的意见与想法,同时班纳特夫人也受到班纳特的嘲讽与挖苦。
(四)表达性反讽
所谓表达性言语行为,即说话者按照某些客观事实将自身心理状态进行表达,亦是说话者对于听话者所表达的态度。 此类言语行为基本由道歉、祝福以及感谢等语句及词汇进行表达,而表达性反讽则在于对说话者与听话者行为进行贬义陈述。 多数情况下,说话者的言语行为与其想要真正表达的含义存在差异,可经过交谈语言环境与上下文分析说话者言语行为的真正反讽含义。 《傲慢与偏见》当中,达西满怀信心地对伊丽莎白求婚,然而达西傲慢的话语及行为,加之伊丽莎白对达西破坏姐姐幸福事件产生的误解,导致伊丽莎白抛弃礼貌毅然决然拒绝求婚,同时表达出达西性格高傲与自私。 这一现象完全超出傲慢的达西对于求婚事件的猜测。随后作者应用表达性反讽语句呈现这一情境,达西表示感谢伊丽莎白对于自己看法的清晰解释,这便是表达性反讽的范例。 达西出身十分高贵,并且习惯性为自己感到骄傲,达西认为自己可忽略与伊丽莎白在社会地位与家庭背景等层面的差距,同时伊丽莎白亦会成为庄园的女主人,因此达西始终认为此次求婚的成功是必然结果。 但是,实际结果超出了达西的料想猜测。
结 语
综上所述,简·奥斯丁通过《傲慢与偏见》这部长篇小说, 对封建时期的英国社会展开强烈批判,作者的思想观念中,重点强调男女平等,运用反讽言语行为,反对封建社会制度与世俗婚姻观。 在故事情节推进以及人物刻画等诸多细节中,均有反讽语言的应用,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到强烈的讽刺意味。 同时,通过这部长篇小说,也充分体现出言语行为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