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贫困文化作用机制与解决路径探究

2020-02-25赵臻臻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8期
关键词:思想观念贫困地区贫困户

赵臻臻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0)

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减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至2016年间累积减贫6600多万人,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样本”,但是,随着后扶贫时期的到来,我国农村地区精准脱贫户返贫现象呈现出高发态势,已脱贫群众因其风险脆弱性等特点极易陷入“脱贫-返贫-再脱贫-再返贫”的恶性循环(汪三贵,2015)。为解决这一问题,党逐渐将着力点由物质扶贫转移至文化扶贫上来,将文化扶贫纳入政策“中心议题”,为新时期巩固扶贫效果提供政策指导,当代中国扶贫工作进入以“文化”为核心的提质增效阶段。

一、贫困文化作用机制

“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理论建构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提出的,贫困文化主要基于消极的思想观念对贫困人口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引发持续性的“贫穷螺旋”。立足中国贫困现状,贫困文化作用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农封闭观念降低脱贫积极性。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安土重迁的小农思想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主要表现为生活方式陈旧落后(高长江,1996),缺乏商品观念,视商品交易为畏途,进而导致脱贫致富观念落后,思维局限,脱贫致富途径单一,同时安于现状,思想保守封闭,不习惯于接受新事物。还存在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的思想(汪三贵,2016)。

(二)落后的婚育观念加重生活负担。受重男轻女、早婚早育、多子多福以及“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农民生育子女数量较多,重视男性,子女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极易产生贫困的代际传递。同时,贫困户常把自己发家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多生孩子上(辛秋水,2006),产生懒惰、依赖等消极思想,丧失脱贫积极性。

(三)迷信愚昧思想提高返贫概率。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部分农民存在崇尚迷信、“科盲”(陈依元,1990)等现象。其主要表现在疾病治疗方面,易产生求神拜佛心理,遇到疾病,过分依赖鬼神而非医学,结果往往导致越病越穷,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人“富而负义”、“富而失态”、“富而愈愚”、“富而忘法”(刘锦贻,1994),大大提高了返贫风险。

二、贫困文化形成原因

(一)经济基础薄弱。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资本吸引力较小,投资较少,因此与外界的交流较少,易形成封闭的生活圈,外界现代的思想观念缺乏进入贫困地区的途径,观念无法更新,久而久之,易导致贫困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形成并巩固贫困文化。2.扶贫措施不到位。在扶贫过程中,政府相关措施主要针对经济脱贫,忽视了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扶贫效果不理想,同时,扶贫考核机制更多关注经济上是否脱贫,因此,一些基层扶贫干部极易忽视了贫困户内在精神需求,导致贫困文化根深蒂固。

(二)自然条件恶劣。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大部分地处偏僻大山、边远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同时交通不便直接造成农村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视野被束缚。同时,投资进入相对困难,成本较高,先进发展理念与技术难以传入,信息不畅,思想古板,贫困地区脱贫面临多重困境。

(三)人文环境恶化。农村传统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及生产生活。比如重男轻女、多子多福、小富即安等传统思想易导致贫困人口“等靠要”思维的产生,严重制约甚至扼杀贫困户自主脱贫意识,不利于扶贫工作落实和先进农业科技普及推广,成为阻碍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隐形障碍。

三、缓解贫困文化的建议措施

(一)加强经济基础建设。1.开发经济发展活力。发展经济是缓解贫困最直接有效的手段。首先,政府及各级帮扶责任人应开发贫困户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增强扶贫对象自身“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其次,应改善“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现象,缓解“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贫困问题,加强贫困地区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推进贫困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地政府应立足贫困农户需求,实行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文化扶贫产品供给“最后一公里”,使贫困居民切实感受到文化扶贫的优惠成果。同时延展完善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链条,拓展贫困群体参与分享文化红利渠道,推动贫困地区文化产业的输出与发展。

(二)推动扶贫政策落实。1.推动教育发展。“文化扶贫”应与“教育扶贫”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发挥教育破除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作用。首先,应逐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引进。其次,应加强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相关扶持政策的完善与落实。最后,应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咨询、示范和推广等服务工作。2.明确政府职能。政府在文化扶贫过程中应明确职能定位。政府的主要职能应为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保障体系以及完善政策法律空间,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同时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尊重贫困群众自身意愿,防止过度干预情况的发生,构建服务型政府,否则不仅极易导致供给脱离农民的实际需求,而且也会削弱人们进行自组织和协作的能力。

(三)促进人文环境改善。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进行文化扶贫的重要原则。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乡规民约、孝道文化、家风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规约村民行为。大力弘扬贫困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的文化特质,弘扬传统伦理道德,推动建设艰苦奋斗、努力上进的思想观念,激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热情,推动其内生动力的产生。2.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文化扶贫的基础性工程。应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抓好设施、人员、经费、活动“四落实”,发动广大群众,组织高质量群众文化活动,破除封建陋习影晌,树立现代生活意识,尊重农村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推动城乡文化的融合发展,建立良好人居环境,从而有效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进步。

四、结语

文化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先行者,是扶贫工作中的重点内容。贫困文化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理论依据,主要通过小农意识、落后的生育观、封闭观念、愚昧思想以及攀比心理对贫困家庭发挥作用,其主要由经济基础、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发挥合力形成,基于此,应从加强经济基础建设、推动扶贫政策落实以及促进人文环境改善三个方面对其提出建议措施,以期为缓解贫困提供启示,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猜你喜欢

思想观念贫困地区贫困户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医联紧密时
思想政治工作是卫生工作的生命线
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应强化的三个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