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扩容增效”研究
2020-02-25朱玉先
朱玉先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重庆 40133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快速推动,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给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历史机遇和新挑战。重庆主城和成都市作为川渝两地政治文化中心,相较于其他周边腹地产业化聚集程度高、现代化水平较高,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增长极。为解决成渝经济圈两头和中间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区域发展问题,利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加强区域间互联互通,前瞻性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川东北渝东北高度一体化发展。摆脱“双核独大、中部塌陷”的格局,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扩容增效。
一、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和发展新态势
(一)历史机遇
万州和达州开州在地理位置上是山水相邻,人文发展上是文化相同。在区位上具有优势,万州、达州、开州地处重庆四川和陕西的结合处,在经济发展方向上可以辐射三个地方,不仅可以带动本省的经济发展,还能吸收外省的要素为己所用,让经济资源得到充分的流动。从交通网络来看,2019年,达万两地正式融入陆海新通道,交通的进步加强了渝东北、川东北的经济交流。万州区交通局、达州市交通运输局、开州区交通局已经就一体综合交通规划、协同推进已有项目建设、建立合作协同机制、开通平湖快巴等方面形成初步成果,三地交通一体化将迈出坚实步伐。从资源条件来看,不仅达州拥有天然气、锂钾两大万亿级资源,南充也拥有跨县区联建、建设层级实现全域化特点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农业资源条件较为优越,拉动经济能力较强。从政策支持看,国家战略提出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给四川达州和重庆万州、开州等渝东北、川东北地区带来巨大历史机遇。
(二)发展新态势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在核心区域发展较完善的情况下,学会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带动川东北渝东北的共同发展、优势互补,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把握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市域内“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关系,发挥双城的“双核”作用,利用川渝贵陕等周边省市各取优势,协同发展。筹备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需要一体化发展思路,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加强合作,破除原有的行政体制障碍,建立全新的区域合作机制,一起扩展发展空间,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的GDP快速增长。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扩容增效”研究
(一)合理地区发展规划
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筹备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应凝心聚力,统筹编制“十四五”规划,共同推进区域规划同图、交通同网、产业同链、信息同享、科教同兴、市场同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共同争取。以川东北、渝东北经济区为整体,积极编制一体化推进区域规划。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不断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一城多园”模式加强与四川合作共建,努力提高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贯彻落实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立足自身需求,统筹规划一批关键性的项目和重点产业空间布局。超前谋划科学城高端产业,培育和发展川渝特色产业集群。步调一致地加强开州浦里新区、万州经开区、达川工业园区一体化发展,推动“飞地经济”高新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二)加强交通互联互通
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交通成为掣肘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打破两地时空差,促进区域之间资源的调配。要积极形成以万达开三个支点向外辐射的多通道对外综合交通运输格局,加强交通协同。尤其发挥达万交通协同是促进成渝地区经济增速的重中之重。陆路方面,达万铁路、万达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推动成南达万高铁、渝西高铁(万州至城口段)、万达直线高速等项目尽早开工,加快万州至开江公路改扩建工程、新田港铁路集疏运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万达开融入陆海新通道,扩展东西南北国际物流通道。共享开放口岸,有序推进机场、铁路、港口口岸开放,推进万达开口岸物流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陆海新通道达、万班列常态化运行,规划建设国际多式联运集疏系统,与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推动智慧型物流业的发展,打通一体化发展的血脉。将达万开特色农副产品和化工产品运抵东南亚、南亚乃至全球,充分利用了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成渝地区经济增速。
(三)加强产业协同合作
立足于各地区现实情况,深度挖掘各地区优势产业,增强关联性高的优势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产业协同合作载体。积极培育装备创造业产业、特色农副食品、能源化工集群、绿色包装等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集群理念,因地制宜促进当地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延长产业供应链。加强川东北、渝东北的产业协作,完善产业链,实现区域之间全链式发展。积极引进外部招商投资,大力发展达州天然气、锂钾综合开发的新兴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支持符合环保、能效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项目落地。要充分发挥南充、达万等川东北、渝东北地区在生产柴油、沼气、天然气发动机组和环保处理设备储能设备及其他电气设备等配套设施产业优势。利用现有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打造川渝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机电等战略产业支撑。依托万州与开州等渝东北地区独特的生态区位优势,发展万达开地区现代山地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深加工园区,培育特色农副食品产业集群。通过“直播带货”新型互联网营销方式推出万州烤鱼、达州乌梅等“三峡”系列联名知名农产品品牌。抓住国家发展新兴产业的新势头、利用达州竹、木材等优势资源条件和既有碳纤维技术等技术基础,协同万州、开州资源禀赋,积极培育和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包装产业,壮大绿色包装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特色产业集群的聚集优势,加快川东北、渝东北产业一体化步伐。
(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川渝联手科技创新“一城多园”共建西部科学城,带动相邻地区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势必带动渝东北与川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积极推进高校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联手一批如房管院、重医等应用型高职和本科高校,创建围绕高校的创新圈,支持重大、西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对川渝东北地区对口支援。加快川渝出台协同优秀人才招揽政策落地,探索出让人向之所往的科技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引进国内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高素质人才,引领建设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医疗机构等机构。积极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多平台的合作,打造引领川渝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引擎。承接军工装、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环保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在东部沿海的研究优势,立足川渝地区条件,促进川渝地区等相关产业升级。推进产、学、研全链式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产品市场化,用创新成果将科学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五)全面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区域协同发展。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新机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两地资源整合,园区协同发展。建立配套经济总量合理分享、财政税收按绩分配、考核评价倾斜优化等生态补偿机制。从源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放开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鼓励财政资金流向创新成果突出的团队以及科研项目。提高科研人员薪酬待遇,完善工资绩效分配制度。
(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
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为支撑点,借助产业精深加工,延长产业价值链条,为乡村振兴奠定物质基础。依托南充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的品牌效应,联合渝东北“三峡”知名农产品。利用电商平台,打造联名优质高端农产品,推动现代农业整体向价值链高端跨越,助力农民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加强川渝生态保护区生态功能建设,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打造产业融合、开放促动、生态宜居的川渝美丽乡村示范带。深度挖掘川渝地区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农旅结合新格局。以农业产业园为着力点,以农业休闲为主题,建成观光旅游、体验旅游为一体的特色风情小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将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战略的重要引擎。
三、结束语
川东北渝东北地区目前已经具备一系列发展优势,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面临一系列有利条件,对于两地的发展也十分必要。因此要强化机遇意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强成都、重庆区县层面的合作,强化政策、人才、改革、环境等领域的政策保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