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青岛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2020-02-25陈雪
陈 雪
(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90)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体现了理论实践创新、重点强调了结构转换升级、积极主张体制机制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青岛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实力逐步增强,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品牌意识逐渐增强的基本特点,与此同时还存在融资困难、人才问题突出、信息化基础薄弱、资源要素约束趋紧的问题。因此,要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加快青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为青岛经济实现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特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规划的主要内容,深刻理解其内涵对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需求管理为内容的凯恩斯主义,也与以拉弗和蒙代尔为代表的供给学派有根本的区别。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基本任务为切入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体现了理论实践创新,重点强调了结构转换升级,并积极主张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充分体现理论实践创新
中国特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包含四层: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率,实质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质就是解决诸多结构性过剩矛盾和资源错配问题;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质就是协调好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四是优化创新和发展环境,实质就是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负担、提高投资预期收益。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一系列政策提高供给侧体系的质量和效益,充分体现供给侧改革理论实践的创新。
(二)重点强调结构转换升级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如何同时实现结构转换和升级转型。当前,我国经济出现的“四降一升”问题根本原因就是结构性产能过剩、结构性供给过剩与结构性需求不足并存,总体上供过于求,导致工业品价格下降,企业的预期收益下降,投资意愿不足。所以,要加快结构调整,实现匹配供需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合理企业结构、提升全球价值分工等目的。在此过程中,当然会出现经济下行和失业加剧等短期面临的问题,这时要采取适当的需求管理政策,例如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供需两端发力,保证经济稳定的情况下,完成结构的转换升级。
(三)积极主张体制机制改革
市场机制和逐利的市场主体能够通过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自动引导资源进行配置,但前提是市场机制足够完善。显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够完善,要素市场化程度还比较滞后,市场化改革尚未彻底完成。“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和问题,本质上也是资源错配的结果。因此,体制机制的改革、变迁和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要通过构建统一有效、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真正让市场配置资源。通过政府简政放权,进一步转变角色,为市场服务,也通过加大双向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以开放倒逼改革,最终构建公平竞争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供给侧是发力面,调整结构是受力点,全面改革是关键招。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化解结构性矛盾,才能优化供给侧质量,从而最终实现需求管理政策的有效性。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青岛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的深切关怀,为民营经济敲下了“定音锤”,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近年来,青岛的民营企业规模实力逐步增强,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品牌意识逐渐增强,推动了青岛现代化建设发展。
(一)规模实力逐步增强
近年来,青岛整体经济稳健攀升,为民营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青岛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反哺”了整体经济增长,成为青岛经济增长的又一动力源泉。截至2015年,青岛民营经济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5%以上,私营企业集团从无到有,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私营企业已超过40户,青岛民营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促进了青岛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产业结构逐步调整
青岛抓住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制造业基地,促使制造业快速发展,并带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批批民营企业应运而生,形成了一批高端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园区,如船舶及海洋工程、石油化工、家电电子、纺织服装等生产基地。
(三)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青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闯出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特色发展道路[2],涌现出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品牌企业群体,形成了工业企业品牌带动农业和服务业品牌创建、三次产业品牌建设协同共进的良好格局。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正在逐渐觉醒,品牌建设也在不断推进,涌现出红领、即发、软控、特锐德等一大批品牌和企业,带动了民营企业产品质量和社会形象的提高。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青岛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青岛民营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展较快。但与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经济总量,还是企业规模、科技含量、外向度,或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环境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一)融资困难
融资困难是青岛市乃至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普遍问题。一是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创业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个人积累,在吸收外来资金中,大部分靠民间借款,这种半明半暗的借贷关系缺乏法律保护,引起了相当数量的民事纠纷。二是银企对接差距大。商业银行多考虑资金的安全,对民营经济贷款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结果往往是民营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服务。
融资环境有时候可以反向决定一个企业的成功,例如第一名没有融到钱,那么原来的第二名就可以实现反超。与深圳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相比,青岛融资环境仍不够好。2018年,深圳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达到近4200家,资金管理规模超过1.8万亿元;而同期的青岛,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到300家,资金管理规模仅有660多亿元。
(二)人才问题突出
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38%的企业认为是人才问题,仅排在资金问题之后。青岛的民营企业很多是家族性企业,大量起用自己的亲属是一大特色。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发挥了家庭成员内在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但企业发展壮大后,情况日益复杂和多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民营企业很难摆脱家族观念,任人唯亲,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结果使许多平庸之人位于重要部门,严重挫伤了外来人才的积极性,损失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此外,很多企业还反映,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究其原因,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充分。现有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主要是提供一般性的、初级的或通用型人才,有自己专门市场定位或网络专门人才的中介机构比较少,劳动力供求双方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渠道。二是民营企业用人育人的机制没有形成。家族化的管理,封闭了人力资源的引进,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后续力。
(三)信息化基础薄弱
从对民营制造企业的调研结果来看,处于两化融合初级阶段的企业比例仍很高,多数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生产设备先进程度参差不齐,现有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难以满足智能化改造的需求。大约21.5%的企业经营者思维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步伐,认识不到智能化改造的必要性,只有少数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内部信息集成。
(四)资源要素约束趋紧
近年来,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和节能减排约束指标的强化,青岛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土地、水电、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制约。用地难、用电难、用工难成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同时,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对民营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环境规制压力加大。
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青岛民营经济发展
通过对青岛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影响其发展的主要矛盾还是在供给领域,属于影响中长期增长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因此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青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这是青岛民营企业求生存、促发展的必然,也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一)加大服务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1.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
青岛可借鉴深圳的实践经验,以资金支持为突破口实现民营企业数量的大发展。一是加强引导。引导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定位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层面上,提高对民营经济信贷支持的比重,对规模大、后劲足、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重点企业给予倾斜政策支持。二是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私营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最大化。以信用创建为载体,实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三是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要积极促成按照互利互助原则、由私营企业自愿入股组成的民间互助型联保机构或担保机构。
2.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
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一是知识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在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同时激发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管理水平。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3.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为目标,有重点、分层次地引导民营企业跳出家庭经营、家族式管理的束缚,加快实施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控股、参股、兼并、联合和产业协作组建企业集团,探索走产权多元化和资本社会化的路子,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推进企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努力补齐短板,培育新供给和新动力
1.创建一批行业优势突出的创新载体
一是创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二是鼓励“一业多会”,形成竞争机制,做大、做强、做优行业商会,整合优势资源,承接准经营性领域的PPP大型项目。三是以市工商联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评估,帮助企业降低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投资风险。
2.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平台
进一步完善面向民营企业的政策咨询服务网站,搭建政策服务平台,形成常态化服务机制[3]。引导社会力量建立创客空间等一批具有青岛特色的众创空间,为创业团队、创客企业提供资源共享平台。搭建人才服务平台,以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助力青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3.加快构建民营企业人才支撑体系
通过层层筛选、重点培育、跟踪服务等面向民营企业的菜单式服务,打造青岛民营企业重点行业高级管理精英,提升民营企业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建设一批以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的学校与工作站,培育重点行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金蓝领”技能型人才。
(三)坚持问题导向,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1.淘汰化解过剩和落后产能
建立完善动态甄别制度,严格实施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超计划(定额)累进水价、差别化排污收费等政策,倒逼落后和低效企业“腾笼换鸟”。实施“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僵尸企业”的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
2.推动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鼓励民营企业推进清洁生产,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积极采用高效电机、锅炉等先进设备,用高效绿色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制造流程等,实现重点行业绿色升级[4]。推行能源“双控”制度,完善主要能耗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严格能耗、物耗等准入门槛,落实新上高耗能项目用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5]。
3.推进民营企业国际产能合作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境外上市、跨境并购、研发合作、境外设厂、对外承包工程。加快优势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步伐,加大品牌和技术输出,促进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优势民营企业海外基地建设,化解产能过剩,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
(四)改革要素配置,加快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1.加速优势创新资源集聚
青岛要创新民营经济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提高民营经济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形成“市场资本+发展模式设计+资本市场渠道+金融证券服务机构+跨界企业集群+生态规划设计集群”的公共服务创新生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引进外部专业团队。对青岛创新创业相关法律、财税、人力资源等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和解读,对创客解决实际遇到的法律、财税等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典型案例参考;二是引进南方优势资源。通过组织青岛优质企业走出去,打破地域限制,吸引南方产业基金与青岛科研院所、科技型创业公司创新成果孵化或把南方先进创新孵化成果嫁接到青岛市。
2.降低民营实体经济企业负担
落实国家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清理规范银行业服务收费[6]。推广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通过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7]。鼓励企业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
3.改革要素配置手段
一是落实民营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平等用地待遇。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民营中小企业,在每年新增土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比例满足其发展需求。二是拓展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在合理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开发区,投资中小企业园区或兴建多层标准厂房,以各种优惠政策,解决企业租赁负担,鼓励并扶持民营中小企业根据功能定位入住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