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中依托共青团工作加强大学生政治素养建设
——以浙江大学国际校区为例

2020-02-2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共青团办学政治

吴 行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浙江海宁 314400)

随着教育国际化日益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进步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重要试验田。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学生人数和人才质量不断上升[1]。正因如此,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政治素养还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政治态度冷漠、政治理论基础薄弱、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脱节、政治鉴别力差等现象[2]。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由于其特殊的体制机制,使得学生的政治素养建设重要性更为突出,紧迫性更为显著。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理应在思想上引领青年,组织上凝聚青年,学习和生活中服务青年发挥重要作用。面对大学生政治素养不足的被动局面,中外合作中的共青团更应主动直面挑战,回应关切,发挥团组织在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上的优势。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团的工作要不断革新,通过围绕“四个自信”重构工作模块,从而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大学生政治素养建设。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共青团加强大学生政治素养建设的指导思想

2003年,国务院颁布第372号令《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成为第一份较为完整的中外合作办学指导性文件。教育部根据上述条例,颁布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并同时废止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然而,上述法律意义的文件,均未对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如何加强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出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也基本未包含共青团工作。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发文《关于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提出了很多要求,但对于具体如何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未有明确的要求。共青团中央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中团的工作也没有指导性的文件和意见出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高校要切实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以及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增强青年学生‘四个自信’”[3]。中办、国办在2016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做出了科学的顶层设计,是全面指导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加强大学生政治素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共青团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中央、相关部门的有关文件,教育部的具体通知,在新时期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育人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加强学生的政治素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政治素养的提升,主要依靠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究“以理服人”,按照教育的基本逻辑,以课程的方式让学生入脑入心。但共青团工作也有其独特的价值,特别是在实践教育、文化教育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作为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共青团,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有效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建设,亟需进行理论和实践逻辑上的重构。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高校层次越来越高,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共青团应围绕“四个自信”,重构各项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基础,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素养建设进行探索,提供借鉴。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加强大学生政治素养建设的挑战

(一)意识形态不同的挑战。这项挑战是最根本、也是最紧迫的一类。政治素养的核心是政治信仰。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境外合作院校的一些政治观、基本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等会直观的呈现在未有丰富理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学生面前,对学生的“三观”养成造成直接的冲突。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合作院校绝大多数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大学。其自带的资本主义的自由思想、后现代主义等思想价值和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相当程度的不同。这就对我们做好学生的政治素养建设提出了挑战。各种政治学说、观点,“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观点”对大学生形成了很大的思想冲击。这种不同,对于经历过完整大学教育、具备一定社会经验和心智成熟的人而言会辩证的看待,但对于刚从高中走入大学、尚不具备丰富社会阅历和经验的学生而言,很容易由此形成思想上的倾向,从而影响他们的人格塑造。有研究指出,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的个人信仰、价值取向、个人情怀和政治素养,都有可能出现异质化[4]。虽然现有的一些制度规范从法律法规意义上,做了限定,但意识形态的影响往往不知不觉中发生,从而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共青团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在“思想引领”方面的作用与功能不可替代。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培养理念不同的挑战。中外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具有显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学生考察上。中国高等教育显著特点是有鲜明的“立德树人”根本遵循,对学生有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也就是高校在大学生政治素养教育上承担了相当的责任。这一方面是中外历史文化差异造成的,另一方面,建国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承袭的是前苏联模式,与西方自由主义人才培养理念有一定的不同。要通过共青团的工作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大学生政治素养,一方面要考虑共青团本身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又要能够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方的理念相协调。一般意义上,高校共青团的工作都是与所在学校的育人目标、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在中外合作办学特殊培养理念下,如何重塑共青团各板块工作,围绕“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使命,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这对于团组织而言,又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管理体制不同的挑战。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特区”和“试验田”,但党的领导没有 “特区”,大学生政治素养教育是没有“特区”的。例如,中外合作办学在管理体制上,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三章《组织与管理》第二十一条: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设立理事会或者董事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设立联合管理委员会。因此中外合作办学的最高议事机构往往不是高校共青团熟悉的“党政联席会议制”,而是理事会、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这些组织中,党员的比例较低,对党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也无法与一般党政联席会议相比。在这样全新的管理体制中,团组织如何有力的开展工作,来强化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并得到中外负责人和合作方的认可,而不是独立于现有管理体制,单独搞一块或是让共青团工作不被外方所知,成为了“地下工作”,这是中外合作办学中共青团面临的第三个关键挑战。

(四)大学生思想多元化的挑战。在新时期,大学生本身思想观念已经有了较大新变化。90后、95后、00后、05后,一个个标签代表了一代代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思想上快速的变化过程,而且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青年大学生,又往往伴随着出国深造甚至境外就业等远期目标,因此其思想上的活跃度更甚于普通的大学生。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共青团工作方式方法仍显传统,一般面上工作显著,但机制性开展不足,短期内影响力大的多,而长期性润物细无声的少,体现不出针对当下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思想多元化的应对。

三、围绕“四个自信”,重构高校共青团工作逻辑来加强大学生政治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 “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此后多次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高等教育、青年寄语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均多次提及了要坚定“四个自信”。“四个自信”是学生政治素养的最基本、最核心、最与时俱进的内容,总书记的指示,为加强大学生政治素养建设确立了新的逻辑框架。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共青团工作,面临艰巨而复杂的挑战,要实现加强大学生政治素养建设的总目标,就要重新确立一个工作的理论背景和逻辑起点,如果就事论事,反而容易陷入缠论,缺乏全局的眼光,犯了“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毛病。

浙江大学国际校区(以下简称“国际校区”)坚持“以我为主、一对多、高水平”的办学理念,致力于与国际综合排名或单一学科排名居于前列的世界著名大学或一流学科开展合作,目前已与境外两所世界知名的顶尖学府进行合作。国际校区的共青团组织在实际工作中,以“四个自信”为统领,重构工作的逻辑框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是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建构基石和认知基础。特别是在中外合作办学里,如何清楚明白的认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大学生而言理应从一开始就要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国际校区的共青团工作,围绕“志愿与实践”进行设计布局,强调“用事实说服人”的实践教育。结合国际校区的学生,往往家庭背景较好,未来以出国为目标,普遍存在与基层脱节,与群众脱节等特点,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与志愿活动,成体系成机制的让全部学生参与其中接受教育,让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体会社会主义道路给广大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基层群众的真切表述中,在中国道路的丰富实践成果中,增强自身的道路自信[5]。同时,在这项工作具体开展过程中,国际校区团组织通过带领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教师和外籍学生共同参与,让中国学生发挥“桥梁”作用,向他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而中国学生在解释、展现和陈述过程中,实质上也是对于自身道路自信的一种强化训练。特别是由中国学生带领留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在讲好中国故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进路。

(二)“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6],理论素养是大学生政治素养建构的核心。国际校区的共青团工作,通过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建带团建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骨干)培养工程,以及思想类社团的建设工作来加强理论方面的政治素养建设。国际校区共青团通过鼓励团支部自主开展对新思想的学习,让每一位大学生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进了了解和熟悉。在此基础上,对于优秀的青年团员和团干,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推荐优秀团员为入党积极分子、组织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发展对象培训等工作,坚定他们的理论自信,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而对于思想类社团的建设,则是在更广泛层面上,将这种“理论自信”的宣传延伸到外籍师生中,从侧面来营造政治素养建设氛围。同样,为了能够更好的在理论层面“讲好中国故事”,大学生会更为主动的深入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相关文件和讲话精神,从而增强了大学生“理论自信”。

(三)“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是大学生政治素养建构的保障。国际校区的共青团,通过抓好基层团的组织建设,做好学生会的指导等内容来实现。基层团组织建设能够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方式和背后逻辑,扎实开展团的“三会一课”,有利于让学生在参与中熟悉和了解中国基层民主的治理,形成更强的关系纽带,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异同。另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会工作,特别是学生会选举和提案工作,让学生从相对较为简单的形式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帮助学生辩证的看待不同的民主形式,在现实的横向比较中形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同时,对于以留学生为主成立的各类组织,也要以中国的制度模式去规范他们,并通过共青团的指导和管理,能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制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中国制度的运作。通过这样的工作制度安排,提升中国学生政治素养中的制度认同,并在留学生中形成一种制度共识。

(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这是政治素养建构的不竭源泉。国际校区的共青团,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历史自豪感和现实奋进感,从而实现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文化素养培育。在通过文化途径加强政治素养培育中,要注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解读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注重推广的方式方法。国际校区共青团工作中的 “传统文化进校园”、“历史文化名人展”,经典诗词体验、国学活动和举行办学地特色民俗活动,在校园文化营造中起到了很好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是个极好媒介,相比于其他各项工作容易得到外籍师生的广泛喜爱和认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软实力”,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提升政治素养中的文化素养。

如果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加强和积极实践,那么在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征途中,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会绽放更多的色彩同时也可能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共青团工作,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最前沿的工作。通过共青团组织,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来加强大学生政治素养建设,以“四个自信”为新的切入角,赋予一些工作不同的指导思想和内涵,给共青团工作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身的使命和责任。

猜你喜欢

共青团办学政治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政治攀附”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