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共同体生成路径与创新培育探索:以A乡村为例
2020-02-25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追寻“乡村生产稳定与农民生活美好”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的主旨目标。由此,迫切需要建构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相融合的乡村共同体,由此共同推进继续实现“中国奇迹”。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在不断推进。2018年1月2日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该意见强调指出到2035年,农村治理制度框架和农村治理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该意见还明确了2050年乡村治理实现现代化的景观: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①基于该目标,该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因此,学术界需要充分探讨乡村共同体的构建问题,期许助力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2019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定调2020年农业农村三大工作:保供给、保增长、脱贫攻坚。由此,“乡村共同体的生成路径和培育”为主题词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拟围绕“乡村共同体的生成路径和培育”主题展开探索,省思乡村共同体建构,为其他乡村突破现有困境,实现治理现代化提供镜鉴。
一、引言
乡村共同体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境遇中的应有之义。正如上文所述,中国乡村社会俨然进入新时代。当今中国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主义治理。中国智慧融入全球治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和中国治理体系都在力求革新。中国方案和中国实际受到国际力量的冲击,中国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与“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消解。城市和乡村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影响力、吸引力显著增强。乡村治理现代化就是在这一境遇中持续推进开展的。从理论上来看,乡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都未真正“城市化”。尽管城市化进程中,出现诸多新建的农村社区,似乎过上了农民口中所说的“城里人”的生活。但是究其实质来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依然是乡村性质的。也就是说,依然是费孝通先生笔下的“熟人社会”。正是在这个角度中,笔者将这些自然村落、新建社区等都统一称呼之为:乡村。本文用乡村共同体的概念,不同于滕尼斯、鲍曼、马克思等所描述的共同体。这里的乡村共同体并不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组织。这个共同体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村落或村庄,也可以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几个村庄或村落的结合。整体视野来看,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的乡村共同体。②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社会就是一个“共同体”,这个乡村社会形成的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发展变迁中的必然产物。本文主要研究乡村共同体的生成路径和培育问题,但因为乡村社会地理因素的链接,本文使用的“乡村”的概念,既包含其自然的村落性质的小乡村,又包含几个自然村落形成的“组合”的大乡村社会,亦或者是各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社区。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A乡村指的是以两个自然村落在乡村现代化发展中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
从本研究案例来看,甘肃省C市凉州区GM镇既需要发展经济,也需要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增强乡村治理水平。由此,构建乡村共同体就成为GM镇在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吁求。在这方面,20世纪30年代以来,英国乡村共同体建构遭遇到了工业化的强烈冲击,然而在克服危机进程中,英国传统的民族意识与现代文明交织,最终乡村共同体在矛盾中进行了重构。英国经验表明,乡村共同体的危机与重构都是现代化进程中一股不可抵挡的力量,乡村共同体成为滕尼斯所谓的“想象共同体”③。相比较英国而言,美国的乡村共同体倡导法国学者托克维尔的“乡镇精神”。托克维尔的乡镇精神主旨是自治。这点在中国的“村民委员会”得到充分彰显。托克维尔笔下的自治成为了一种文化和传统的生活信仰。这种信仰缔造了“农民德性”。也就是说,文化、传统、信仰在托克维尔那里构成了乡镇社会的生活伦理和道德支撑。与英国、美国不同,法国的乡村共同体的生成路径独居魅力。法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共同耕作和敞田制。法国的敞田制农业耕作制度强调了农耕、生活传统、祈祷、抵御外敌等统一共同体。庄园法庭和村民大会是法国乡村村社最突出的营理方式。④法国维持了数百年的乡村共同体在世界大战之中被彻底摧毁了。由此表明,政治力量不仅能建构生成共同体,也能摧毁共同体。无论是英国、美国,还是法国,乡村共同体都在极力维护原有的传统、文化、信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尽管各国乡村共同体中存在的危机和重构的路径不同,然而在现代化、军事力量、政治力量以及突发事件等因素的推动中,乡村共同体都在不断的递延革新,力图为乡村居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和更惬意的劳动环境。传统和精神内蕴在乡村共同体的重构之中,于无形中成为一股暗流,或成为动力促进再建构,或成为阻碍建构新的乡村共同体的势力。
因此,本研究关注点有三个:第一,本研究关注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宏大的叙事视域中,乡村共同体的演进路径和嬗变规律;第二,新的乡村共同体的建构,在遭受到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织抉择时,乡村社会的农民坚守和放弃了什么,或精神,或传统,或经济利益等。第三,在中国城市和乡村二元结构的长期形态变迁之中,从2012年以来,中央提倡乡村振兴战略,在这种政治力量的促使下,乡村被解构,乡村被瓦解,被重组,形成了精神共同体。如何培育适应现代社会的乡村共同体精神也是本研究关注的。本研究的意义是探讨新时代以来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乡村共同体的生成和培育,也分析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缘由,为中国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以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C市凉州区GM镇的马儿村为个案,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梳理乡村共同体的生成过程,抽象总结要点,分析其建构的条件和培育的要点。
二、案例实践——以A乡村为例
C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它是中国葡萄酒城。C市于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C市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23万平方公里,有9个乡、84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1129个行政村。马儿村位于甘肃省C市凉州区GM镇。⑤2012年以前,由于原来农耕田地的划分,沿着马儿公路,自然的村落别划分为上马儿村和下马儿村。第一,马儿村的人口情况。上马儿村人口96户,下马儿村人口73户。上马儿村和下马儿村共计人口2361人。⑥第二,马儿村的自治情况。上马儿村和下马儿村各自设有村民委员会,各自配有村长、村支部书记、文书、通讯员、会计、出纳、办事员,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村民自治委员会代表,村民委员会由村民选举,实行户主议事制度,也就是说按照户口本上的户主来开会决定村内大小事务。第三,马儿村的生产情况。马儿村都从事农田耕种和温棚蔬菜、牛羊饲养为主的生产方式,主要生产小麦、玉米、青椒、西红柿、豆角、土豆等。产量较高的是玉米和土豆。下马儿村的土壤肥沃,还种植苹果,产量较好。第四,马儿村的教育和文化传统情况。马儿村三分之一的村民接受过初中教育,大多数都没有接受高中教育或大学教育。马儿村在办理婚事、丧事、迁居盖房等方面保持着传统的习俗。尤其是春节前后是婚假的高峰期。特别是婚礼的程序有问名、送喜、定亲、纳吉、举办酒席、婚礼回门等传统的农村习俗。在决议重大事务,比如兴修水井等方面,都采取摊派制,各家各户均分共同承担成本费用,秉持“一家人”的理念。家风建设方面,村内各户重视义务教育和子女养成,然而各家都以抚育孩子多少、家居面积大小来衡量是否富裕。村内三分之二的18岁以上不上学的青年男女都基本在家,和父母一起打理农业生产。2012年以后,一方面受到原来西部开发政策和C市城区规划建设的影响,另外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驱动,马儿村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原来的上马儿村所在的马儿公路上游地区被福建达B集团、D啤酒、E啤酒、F玻璃有限公司等所购买。此外,加之C市城区扩展,将上马儿村所在地变成了城东工业园,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由此,改变了马儿村的乡村治理结构。第一,乡村治理结构方面。上下马儿村合为一体,建成马儿村联合村部委员会,后改为马儿村党建联合服务中心。在下马儿原有的农田选址建造新型的农村社区——“天马社区”,以集体小产权房的形式出售,价格在12万-30万不等,按照面积大小与楼层高低等定价。第二,经济生产方面,临近工业园区,村内劳动力就近上班,由农民转身成为企业员工,从事基层的操作、管理、安保等工作。部分田地被统一规划种植和安排生产。第三,交通和运输方面。开通了K1路、603路、10路公交,建造了东部工业园蔬菜瓜果交易市场。修建了直接通往周边地区(包括古浪、张掖等)的高速公路。第四,文化教育方面。将原有的马儿小学与马儿中学撤销合并,小学的分流到高坝小学,中学的分流到邻近的新庙中学。天马社区内有幼儿园、医院、超市、餐馆、五金店、物流配送、建材市场等配套设施。第五,水电生活设施。集中统一建造了水井,电费统一划归到工业园区。特别是2012年以来,马儿公路有了专门的清洁工打扫,天马社区周边也形成了新的环境保护区域,原来的自然村落消失,部分村民迁入社区居住。近年来,没有发生过大的突发事件。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马儿村转变形成的天马社区,也就是本文的案例A乡村的所指,基本形成了结构和地理位置上的乡村共同体。
三、自然村落的嬗变与革新
乡村是村民生存的场域,农业以农民为主体。马儿村由2个自然村演化成“天马社区”,这个新的乡村共同体。显然,生成的路径是:工业经济促使农业自然村的重新划分,政府规划整合资源,建构新的乡村共同体。从近期来看,这个“天马社区”新的乡村共同体有如下特征:第一,社区内村民户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农业生产,然而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与城市社区没有多大差异;第二,由于东部工业园的建设,马儿村的农业生产日益萧条,农业生产的田地大部分荒芜,没有人乐意耕种。举例来说,一家农户,种植温棚蔬菜,假设种植豆角,育苗费用、肥料和浇灌费用等合计2300元。按照一般情况,豆角采摘8次,每次大约收入2000元,总计16000元,扣除上述费用2300元,剩余13700元。一茬豆角的的生产时间段是4个月,一般情况下通常需要2个劳动力。简单来讲,也就是每个人每个月收入分配有月1700元左右。⑦相比较企业上班或者餐馆打工,最少收入是2000元,而且所耗费的劳动强度比较低。第三,在从马儿村转变为天马社区的过程中,形成了社区党建联合服务中心、东部工业园管委会、镇政府、村民四类主体。这四类主体共同促进乡村共同体的建构。综观天马社区这个新型的乡村共同体的演化进程是: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GM镇政府动员上马儿村和下马儿村合并,提出建造天马社区规划。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东部工业园和GM镇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建造天马社区并且初步建好工业园。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马儿村村民陆续搬进天马社区,同时周边的超市、幼儿园等都配套完工。2017年12月至2019年8月,GM镇政府、凉州区将马儿村的公共汽车、菜市场、社会保障等都纳入到原有的城区相应机构,并且重新划分和处理了下马儿村所剩下的村民居住宅基地编号。由此,形成了原有上马儿村成为工业园,搬迁进下马儿村或者天马社区。下马儿村村民也可以跟上马儿村村民一样,购置天马社区的住房。2019年9月至今,基本形成了稳定的乡村共同体——以天马社区为轴心的马儿村。⑧深究乡村共同体演化路径是:镇政府——企业管委会——区政府——村民个体,在此过程中,主体力量进行不断的整合,上述四类主体在目标、地位、作用上存在差异,然而在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农民改变自己生活环境的利益驱使下,建构了一个多主体合作的共同体。
四、乡村传统与现代文明融合
正如上文所述,天马社区这个新的乡村共同体打破了原有自然村落共同体,这在根本上撬动了传统自然村落人与人之间、人的生产耕作方式、人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传统的自然的村落无论是孩子上学还是耕作,都是各自安好,自己顾自己家的。自从建构了天马社区,比如幼儿园,有了专门的校车接送。再比如原来自然村落重视的婚嫁的传统也被简化了。正如顾金土教授(2019)指出,迅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割裂了多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联系和情感纽带。原来无意识的环境友好型生产和生活方式需要被以现代化标准来审视、规划、设计和改造。这是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傲慢之举。(这里的“现代”和“传统”只是表明时间先后,并不代表先进和落后。)⑨相比较法国乡村共同体的建构,天马社区的共同体建构并未完全意义上瓦解耕种制度,仅仅是将村民的居住环境进行了迁移和改变。实质上,他们虽然住在社区,但是身份还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农业生产和各家的务工收入。天马社区共同体的建构是以现代化标准来设计和规划了村民的居住条件,造成了突破原有自然村的乡村传统。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后,中国乡村共同体经历了生活共同体转向经济生产共同体。毫无疑问,伴随中国开展城镇化,原来基于宗族和传统血缘的共同体逐渐解体。生产队、合作社、人民公社、村委会等都成了历史名词,代之以“村党支部联动服务中心”或者“某某社区”等类似的公共治理组织。乡村人口的流动、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等原因,原来的村民自治委员会的治理能力受到限制。不少村庄陷入一盘散沙的状态、只剩下社区的空壳,而很难再说是“共同体”了。⑩乡村共同体的建构呈现的现实景观是新型社区的建设。这种以社区为形态的乡村共同体被大多数学者分为几类:一是一个自然村构建的对应一个新型社区共同体;二是多个自然村构建的一个新型社区共同体;三是重新选址,集中建社区共同体;四是一个自然村构建多个新型社区共同体。显然,天马社区属于第二种。
五、精神共同体传承和培育
天马社区共同体初步形成之后,并未有鲜明的主体力量来培育乡村共同体的成熟发育。天马社区这个新的乡村共同体形成之后并未良好发育。这里的发育指的就是乡村共同体并没有形成上文所述的类似美国乡镇精神,即独立自主的自治精神。中国乡村共同体的发育有其自身的特色,它根植于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缺乏的是城市精神,比如开放、民主、法制、创新、协作等。乡村社会的遭遇,让其成为一个“扩大的共同体”,力图追求城市社区的治理图景。与此同时,乡村社会又是一个“缩小的城市社区”,它不得不陷于传统“乡里乡亲”关系和“城市精神”的困顿之中,缺乏真正意义上共同体的信仰和现代城市精神。久而久之,乡村社会完全失去了传统的精神独立和自治为核心的治理能力。由此,建构乡村精神共同体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促使上文描述特征的乡村共同体转变为精神共同体,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文化治理方面。镇政府要加大乡村共同体的治理功能和结构的完善,在社区多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升社区村民的凝聚力。治理主体方面,调动天马社区的居民参与共同体治理。第二,道德治理方面。天马社区乡村共同体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比如,天马社区乡村共同体修建幼儿园和医院的时候,社区居民都认为与自己无关,不乐意参与规划、设计和选址投票之中。缘由在于他们是来自于邻近自然村的村民,并没有牢固的原来自然村的信任。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一个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需要有法律、法治,需要有“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11]第三,创新性发展乡土习俗和村规民约,运用现代治理工具来培育乡村的精神共同体,强调公益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治理有效”。治理有效实质就在于建构一个内在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精神共同体”,也就是不仅仅重视传统美德和乡规民约、家风家训、公序良俗等 “民间法则”。现代乡村治理实践和水平的提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这是建构精神共同体的必然吁求。再者,在构建的过程之中,还要赋予法治与德治相融合的创新制度元素,既保持乡村治理体系的柔性,又不缺乏乡村治理能力的硬性,即强制性。唯有此,乡村精神共同体的生成才能真正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六、结论:共同体构建何以可能
首先,在天马社区共同体构建和培育过程中,要处理“政府—村民、企业——政府——村民、企业——政府”三组关系。就当前形势来看,企业所在的共同体——东部工业园区,一方面给村民带来劳动收入,然而更为重要的园区内大部分企业因经营、生产、销售等因素都停工停产。显然,这是对原有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污水处理、周边卫生、绿化、公路养护等乡村治理新问题。其次,建构乡村共同体的公共性。公共性指的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除了这些可见的,还有满足精神共同体的认同感、获得感、凝聚力。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美国,都重视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天马社区共同体“空心化”与“鬼区”现象存在。社区内逢年过节亮灯较多,日常的入住率较低,周边的配套建材、餐馆、超市等都处于停滞状态。最后,破解乡村共同体建构的困境,关键在于立足乡土情结,优化乡村治理,构造“熟悉+信任”的新型乡村公共同体。从功能上看,天马社区共同体实现了共同体的利益:和谐生活与共同发展;从结构上来看,天马社区共同体的培育还需要在结构上进行革新。然而,从实质上来看,天马社区共同体是脆弱的,缘由就在于村民处于居住和生产“两张皮”的隔离状态,并未实现真正的马克思共同体的旨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需要在共同体的治理方面探索新的培育路径,加速形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共同体。本文基于对天马社区新型共同体的建构路径和培育的探索,倡导建造基于共同体利益基础之上“熟悉+信任”的新型乡村公共同,供各乡村实现治理现代化借鉴。需要说明的是,本案例中有一些特殊因素:一是马儿村邻近的新庙村、蜻蜓村、禄竹村等都有部分入住天马社区的人员。新庙村更加接近城区,蜻蜓村远离城区。因为数量不大,本文忽略了这部分人群。二是上马儿村和下马儿村在建造天马社区时候,发生的田地被置换等事实并未呈现在本文中,理由在于聚焦共同体的路径与培育探索。显然,本文的研究代表了大多数中国自然村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境遇中发展转型的模式,也就是说,本文的结论具有可推广性。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spbd/201802/t20180205_6136480.htm,2018-1-2
②陈茜.近代的土地占有与乡村领袖、乡村共同体治理[D].南京师范大学,2014.
③戴润萍.论弗吉尼亚·伍尔芙《幕间》中的乡村共同体[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8,36(05):55-58.
④袁跃华.中世纪法国村社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
⑤C市政府 -中国·C.今日 C.[EBOL]http://www.gswuwei.gov.cn/zjww/index.htm.2020-2-16
⑥该数据来源于笔者跟下马儿村支部书记访谈和上交电费名单统计而成,不包括户口在外上学或者务工的村民。
⑦该数据来源于王有顺、王成等天马社区的访谈。
⑧该资料来源于王斌口述,他供职于基层政府,主要负责社区公共事务处理等。
⑨顾金土.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尊重、激励和约束:以“人畜分离”工程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9(01):17-23.
⑩黄家亮.基层社会治理转型与新型乡村共同体的构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与反思(2003-2014)[J].社会建设,2014,1(01):77-87.
[1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