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的实现机制研究论纲
2020-02-25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有其特定的核心取向,这个核心取向就是人民至上,其实现机制是通过实践形成的全息性系统机制。而研究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的实践路径,就必须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审视和客观的评估,把握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的主要问题和内容,厘清研究思路,从现实维度系统呈现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的全息性实现机制。
一、近年来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的实践路径研究情况
(一)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各层面的研究
1.关于党的建设核心取向的研究
王建坤在《人民至上是党建的根本:学习十八大报告,深刻理解与把握党的建设的思想精髓》(2013)中指出人民至上是党的建设根本的核心取向,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宋翠环在《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及价值取向》(2006)中指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核心取向是立党为公,人民至上。恪守人民至上的核心取向,把党的先进性建设熔铸于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利益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中,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跳出历史兴衰周期律的怪圈。张荣臣在 《牢固树立 “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2016)中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深化改革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取向。
2.关于人民至上取向实践路径的研究
(1)人民至上取向实践路径的多层面研究
代表性的成果有尹学俐的《人民至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2018)指出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向度,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回应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作为鲜明主题,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庞跃辉在 《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理论、价值和实践——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2016)认为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在理论向度的集中体现,在实践层面上,要以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为导向,集中体现为在推动社会建设和经济改革发展中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实践成效。
(2)人民至上取向实践路径的单层面研究
人民至上在经济层面的实践路径研究。陈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实践“以人民为中心”主线的路径》(2018)中明确指出当前中国的经济建设要遵循人民至上的实践路径,不能在固守GDP至上的经济发展理念。侯智在《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法制环境》(2010)指出只有坚持“三个至上”的实践路径,才能保障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人民至上在政治层面的实践路径研究。俞可平在《人民至上——60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9)指出了从1949年到2009年,人民至上在民主政治层面的实践路径:高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掌握民主话语的主动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道路,努力做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和完善人民政协制度;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等等。韩锴的《守望人民至上建设法治国家——纵论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恪守不渝》(2015)指出了人民至上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的实践路径,强调法律不能脱离人民至上之缰的牵引。
人民至上在文化层面的实践路径研究。欧阳雪梅在《“人民至上”——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2019)一文中指出新中国70年的文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念,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宗旨,确立和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苏丽萍的《建设“文化强国”首重“人民至上”》(2011)则认为人民至上是文化强国建设方针中首要的建设理念,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路径。
人民至上在社会层面的实践路径研究。王云骏在《“人民至上”理念与社会治理创新——南京市建邺区 “五微社区”基层党建模式的启示》(2019)一文中,通过对南京市建邺区“五微社区”基层党建模式的描述,论证了人民至上理念是如何融入到社会治理创新中去的。青连斌的《不忘初心 人民至上》(2019)介绍了如何在社会治理、社会保障等层面践行人民至上。
(二)对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研究的分析
经多方检索,对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的研究,没有发现专著形式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发现国外对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因此,相关研究的主要贡献者是国内研究者。研究者们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我们在新时代较系统和深入地发掘、梳理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可资参考和借鉴的前期基础。
但对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的实践路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成果站位不高,未能将党的建设核心取向实践路径纳入到话语体系中进行研究,现阶段大多数研究成果偏向实效,其研究问题的旨归是为了解决问题,未能从话语体系的视角下剖析党的建设人民至上核心取向实践路径,缺乏学术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二是缺乏对人民至上核心取向实践路径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系统性研究成果。大部分研究者主要局限于对党的建设人民至上核心取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某一方面的实践路径开展单向度研究,并且,缺少人民至上在生态层面实践路径的研究。虽然有的成果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多层面性,但主要局限于经济、社会的层面。三是现有研究成果没有能够从坚持从党建话语体系的视角,审视人民至上核心取向在实践层面的落实和发展。因之,这些又给我们研究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的实践路径研究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二、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研究需要面对的问题和内容
(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的界定。首先是对当前党的建设内涵和外延实施界定,揭示党的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是坚持问题导向,把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作为鲜明主题。[1]剖析党的建设人民至上的核心取向。最后是结合话语体系对党的建设人民至上核心取向实践路径实施界定,阐述其话语内容。在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中凸显“为了谁”的价值目标,在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解决了“依靠谁”的价值手段,在一切工作中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为最高标准彰显了“谁说了算”的价值评判。
2.研究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建构的历史依据。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共产党人的行动准则。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人民至上的核心取向,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围绕着这一根本原则不断提高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2]通过对党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衍进的考察,站在人民立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才能准确科学把握话语体系建构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3.研究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建构的现实依据。坚持问题导向,从新时代的党情国情世情现状趋势切入,分析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面临的现实挑战,揭示人民至上核心取向嵌入党的建设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在今后党的建设事业发展中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构建新形势下党建核心取向实践路径,在实践中发现党的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才能制定科学的政策,设计合理的制度,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对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行研究。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的根本,党建人民至上的核心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其优越性的秘诀。无论是中国古代社会建立在儒家“民本”思想基础上的制度架构,或是西方自近代以来基于自由主义形成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抑或是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制度实践,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何以能在较短的发展时间内,在与其它制度体系的竞争中彰显其巨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其秘诀就在于马克思倡导的公仆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被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至上的价值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3]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传统社会制度、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制度在领导机制上的异同,进一步发掘贯彻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的优势。
5.研究如何通过人民至上核心取向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鲜明提出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中央和国家机关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深化理论武装,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推进正风肃纪,全面提高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质量。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关键就在于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落实到党的政治建设、基层建设、正风肃纪建设之中,通过人民至上核心取向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4]
(二)需要凸显的主要内容
1.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的领导机制,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一切价值体系、制度规范、组织体系无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研究探讨人民至上理念与党的领导在制度实践层面相互耦合,需从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体系切入,通过增强全党上下的使命担当和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动力源泉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立党之本是人民群众,要把民心向背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唯一标尺,将人民至上理念作为领导各项工作的指针,作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落脚点,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5]在此基础上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实现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全面从严治党,将党性与人民性统一起来,在不断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过程中,巩固增强党的领导地位。
2.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的运行机制,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层面。首先,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政治建设以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为路径。人民至上在政治层面集中体现为以人民权利为中心,把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落实到实处,各级党员都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要锲而不舍的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经济建设是党的建设人民至上核心取向的基本保障。经济建设以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路径。一方面要健全完善相关的经济制度机制,要切实的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做好各项经济建设工作为落脚点,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另一方面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推动经济建设的各项决策能够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来建构科学的决策程序,使决策更加系统、可行和精准。再次,文化建设要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追求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在文化层面的首要要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实践生活中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决策部署。[6]同时人民至上核心取向还要求要立足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在党的领导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复次,在社会建设层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只有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才能动员和激励全体人民共同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人民至上核心取向要求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同时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最后,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党的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中华民族创造永续发展的美好生态环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3.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的保障机制,就是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国防和外交工作,维护和实现祖国统一,发挥新兴科技手段的支撑功能。首先,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人民至上就是人民权利至上,而要保障人民权利,必须规范公权力的行使,防止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恣睢腐败损害人民利益。因之,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其次,以人民至上理念统领国防和外交工作,坚持和完善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护好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华人华侨正当权益,为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环境。再次,维护和实现祖国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实践党的建设人民至上核心取向需要呼应人民追求统一的共同心声,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保障。因之,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港澳台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群众路线,加强两岸三地民众之间的直接联系和沟通,增进港澳台同胞对祖国的认同,完善保障港澳台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依靠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共同反对分裂势力。最后,还特别将技术发展列为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历史发展,每一次重大技术进步都会引起制度、文化等上层建筑的重大变革,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迅速融入社会各个层面,给国家治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充分把握、发挥新兴科技手段的支撑功能,推动制度建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治理效能转化更有效率,从而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质量。
三、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的研究思路
首先,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应该从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历程展开,梳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发展历史,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人民至上核心取向与党的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明确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宗旨,只有当人民至上核心取向与党的建设紧密结合,才能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反之则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现挫折和困难。同时,将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的实践路径与西方资本主义、前苏联式社会主义的相关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阐释以人民至上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保持和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丰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其次,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结合“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研究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存在的短板,深入分析其内在根源,阐明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根本上要取决于是否将人民放在中心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人民满意与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也就是说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同时也就意味着要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评价的主体,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7]唯有如此,方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守正创新,发挥中国共产党独特而强大的组织优势,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再次,以系统思维为指引的研究思路。话语体系是在话语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是一个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的反映人类感性、知性和理性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党的建设需要系统牢固地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也是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都离不开人民至上理念的指引。[9]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局部—整体—局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维逻辑,对于其中的领导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系统制度实践环节,进行全面、辩证的梳理研究。
四、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的实现机制研究所要追求的目标
其一,厘清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的理论机制,划定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的界域,明确其话语研究的目标,对相关话语主体进行分析归纳,在此基础上揭示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的主要话语内容。
其二,厘清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实践路径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思想谱系,探索其中蕴含的演进逻辑,并揭示其对新时代党组织建设的启发和借鉴。
其三,以强化问题意识的系统思维为指引,力求达成从现实维度系统呈现党建话语体系核心取向的全息性实现机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