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内在统一的新价值意蕴

2020-02-25彭韵竹

关键词:灌输启发性思政课

代 钰,彭韵竹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34

灌输性和启发性,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两种重要属性。二者在教育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地相互否定和自我完善。在当前思想多元和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二者逐渐从相互对抗与争执,走向相互融合与统一,体现出了颇具时代性的新的价值意蕴。

一、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内在统一的含义

(一)思政课的灌输性

灌输(inculcation),原意为“把流水引导需要水的地方”。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将“灌输性”理解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等。思政课的灌输性是指教育者在思政课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思想、伦理品德等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输送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掌握并以此作为行为的规范和依据。

(二)思政课的启发性

启发(heuristics),意为“开导指点,使产生联想并有所领悟”。思政课的启发性指教育者在遵循受教育者认知规律和认知需求的基础上,引导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并主动进行探究来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政课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的内在统一

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的对立之辩由来已久。持灌输性观点的学者完全否定启发性,认为思政课集政治性、思想性与教育性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理论灌输为教学模式。而倡导启发性的学者则要求完全废除灌输式教学,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贯穿“启发原则”,因其凸显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选择、自我教育和自觉内化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大学教师不再是最先进知识的持有者,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性日益凸显,单一的灌输性或启发性已难以满足当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需求,“硬灌不进”与“干启不发”成为困扰思政课教师的两大难题。在尝试破解难题的过程中,正在逐步加深对二者内在统一性的认知。

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的内在统一,绝不仅是两种教学方法或两种教育思想的简单叠加,二者应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政课中的灌输性强调教育内容鲜明的政治性,是用合适的方法对政治思想及价值观的输送,即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武装学生头脑[1];启发性则强调教师在思政课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通过主动学习自觉自主地判断选择,更有效率地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启发”应以“灌输”为基础、并将其很好地延伸,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统一在思政课教学全程和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上。

二、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内在统一的学理分析

(一)思政课灌输性、启发性内在统一的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之初,所提出的“灌输”观点并非脱离“启发”的。恩格斯1844 年阐述这一概念时,就以德国画家许布纳一幅画的展览无形中给不少人灌输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实例来解释,可见灌输性最初就不是指强制硬灌,而是以体验来帮助教育内容的输入。[2]列宁1902年批判工人阶级自发性生成与传播社会主义意识观点时指出:“他们把这个学说传授给才智出众的无产者,后者又在条件许可的地方把它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2]

在教育学史上,启发式思想由来已久。如孔子倡导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杜威的“新三中心说”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启发性”的重要价值。但孤立的启发式教学是不存在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灌输性教学基础之上。

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将两种属性的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毛泽东同志主张结合背景,灵活运用启发与灌输的教育方式。1929 年他提出10 条士兵政治训练讲授法,第1 条就是“启发式”,第10 条则是“干部班要用讨论式”。[3]1955 年,对农民的政治工作,毛泽东又指出:“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4],这一方式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改革开放40多年间,党和国家一方面对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宣讲;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人民开拓思路,勤劳致富,取得了改革的伟大胜利。

历史经验充分地证明了,灌输性和启发性内在统一的实现,是传承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两者的内在统一在实现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上,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思政课灌输性、启发性内在统一的可行性

1.灌输性、启发性的内在统一是思政课自发生成与自主生成学习建构观的体现。从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来分析大学生的认知过程,在外显层面看,思政教育的政治认同和价值引领是一个知识内化为行为准则的转化,但本质上却是一个内发、生长和建构的过程。由于大学生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社会阅历的有限性,他们的认知与评价极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他们很难在认知中自发地生成科学理论,也无法通过自我理解把理论“内化于心”,这就需要思政教师来“灌输”科学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标准,这能促使学生无意识、直接被动地自觉生成学习。同时,启发性又可促使学生有意识、能动过滤的主动生成学习,两者的有机统一就是受教育者思政学习的主观建构与客观反映的统一,是思政理论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与外化为行为习惯的统一。

2.灌输性、启发性的辩证统一是思政课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体现。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人文精神是指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与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学科,更多集中表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体系,但对学生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因为科学精神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培养的人生信仰和理想追求,这同时也是人文精神,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建完整的人类精神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最主要体现在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上,但这些素质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下,通过实践认识逐步产生。思政课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系统的灌输讲授传播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立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坚定政治信念;另一方面,通过人文关怀的启发、引导等方式,激发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人的精神动力。“灌输性”与“启发性”的内在统一是人的能力全面提高的根本途径。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5]是“八个相统一”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灌输性、注重启发性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同时也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两种属性,灌输性和启发性内在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切实可行的。

三、新时代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内在统一的新价值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的内在统一,对新时代的思政课具有如下新价值意蕴。

(一)因势而新,有利于思政教育实起来

1.多层次理论灌输实现理论认知和政治认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规定,高校本科思政课程需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 门必修课[6],这些科目都包含了丰富的抽象“理论”知识,必须通过灌输才能让大学生认识,进而认同并内化于心。灌输性的新价值则要求思政课教师综合采用不同层次的灌输法来激发大学生实现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如“以理服人的理论式灌输、以情感人的情感式灌输、实事求是的案例式灌输及通俗易懂的白话式灌输”[7]等方法,增强理论的说服性和学生的认同度,实现理论入脑入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现实情境启发实现价值内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和变革都在影响着大学生政治立场、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的生成。启发性的新价值在于,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和心理发展特征;让理论内容变得有味道、接地气,从影响学生成长和国家发展的“现象级”话题导入,在传输理论时突出“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现实思考和理论分析,由现实到理论、再指导现实的思维循环让学生更愿意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取得教学实效。

3.灌输与启发的相互转化实现思政实效。多种成功教学实践的案例已经充分说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实效性,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并重,并努力形成“灌”中有“启”,“启”中有“灌”。“灌输性”不是“硬灌、强灌、空灌”,必须转化为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与实践。启发则是遵循“灌输性”原则而开展教育的具体方法。“启发性”也不能忽略教学主体转化后教师主导和导演作用的发挥,启发内容的宽度与教师的知识容量、教学理念和构思是密切相关的。灌输性和启发性在不同形式下的相互转化的新价值认同更有利于教师真正做到思维新、视野广、人格正,并在大纲设计、资源整合、内容深化、方法创新等方面做出新成绩,从而增长学科底气和自信,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课必将变得更为有用起来。

(二)因事而化,有利于大学生爱起来

1.有温度的灌输实现思政课亲和力。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切实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知识、能力、情感、精神需求,才能够让学生和思想政治课程亲近起来,冷冰冰、干巴巴的理论灌输的思政课是无法赢得大学生的喜爱的,这也是灌输性的新价值意蕴的体现。

2.有深度的启发实现思政课针对性。启发性的价值要考虑满足受教者的教育期待。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新时代思政课的“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的“业”是科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若要“道”和“业”为学生所真心接受,了解学生课程期待,启发学生基于中国国情、党情、社情、民情,与时俱进地思考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增强“解惑”能力,才是思政课的魅力所在。如天津师范大学李朝阳采用的“八讲法”(按着讲、接着讲、对着讲、引着讲、顶着讲、活着讲、精着讲、特着讲)对着学生思想困惑讲,顶着社会错误思潮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讲,最终把道理讲活,就是针对学生所惑的深度启发,以深厚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让学生受到真理力量的感召。

3.灌输与启发的相互渗透转化实现思政课入脑入心。思政课中灌输与启发的相互渗透转化,就是自发生成和自主生成两种学习路径的内在统一,体现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就是互补互融的统一,有助于让学生在思想和行为层面都具备获得感。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教育,学生思想的获得感表现在理论疑难的解决和知识的建构上,学生行为获得感的核心内容最终反映在外部良好行为上。课堂教学运用灌输性教育教学法,通过“教师权威性输出—学生无意识接受”的自发生成模式实现思政课入脑入心的结果导向;运用启发性教育教学法,通过“教师科学化输出—学生有意识接受”的自主生成模式,实现教师引导学生由自主认知到由外到内的入脑入心入行的过程导向。

(三)因时而进,有利于思政课新起来

1.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有利于教学理念的更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有利于思政课教学理念的改革创新。思政课应适应国情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要求,革新重知识传输、重说教,重增长工具性知识及技能单向式的教育理念。通过更新教材、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手段,在师生双向互动中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的有机统一,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坚守信仰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有利于教学方式创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思政课提出“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6]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灌输性和启发性教学手段的创新有了更大的空间。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过程提供了多样化、科技化的载体,为案例教学、课堂辩论、专题研讨等新的启发式方法提供了精准互动和效率互动的技术支持。习总书记就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

3.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依托最核心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理念新、视野广、思维活、点子多,德行高,具有学科底气和理论自信,才能真正地将灌输和启发有机融合,教学能力才能匹配思政课新要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推广、VR技术、手机APP 课堂活动、大连理工大学浸润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景教室”等人工智能手段的运用,强化了灌输和启发的效果,解决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沉闷枯燥的难题,增加了师生课堂双向互动,学生的积极课堂反馈,帮助教师在教学大纲设计、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方法多样更新方面做出不断调整,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灌输启发性思政课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