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视角下的国际汉语教材文化内容对比
2021-01-25欧阳芳晖
欧阳芳晖
中山大学,广东 珠海519082
一、引言
近二十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此大背景下,汉语教材的开发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教材数量和种类快速增长,但是海外学习者高度认可的汉语教材仍然匮乏。究其原因,一些学者认为与教材本土化程度不高、未能真正满足海外学习者需求有关。[1]
本土化指教材应考虑学习者所在国情况,根据其学习特点进行编写,以适应外语在当地的教与学。[2]当前研究大多对教材本土化情况进行整体性评估,含语音对比、词汇编排、注释设计、话题选择、学制接轨等各个方面,专门针对文化内容的研究很少。[3][4][5]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目标的当下,文化内容已经成为教材评估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编写与海外编写汉语教材的文化内容有什么异同?体现了怎样的本土化差异?如何设计文化内容才能更好地满足海外学习者的需求?这些都是国际汉语教材研发应该关注的问题。
本文选取了面向北美大学生的两套主流汉语教材进行量化对比,从文化主题和呈现方式两个维度上探讨两套教材本土化的差异。这两套教材分别为中国出版、中国学者刘珣主编的《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二版)》(《实用》)和美国出版、华人学者姚道中和刘月华主编的《中文听说读写(第三版)》(《读写》),每套教材含4册课本和4册配套练习册,共计16册。
二、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包括教育文献、教材、课堂讲授、学生反应、学生作业等,其中教材已成为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应用领域。[6]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际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量化考查。
第一,“文化”与“文化内容记录”的界定。本文中“文化”的内涵是广义的,既包括了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也包括人类行为习惯及背后的思维价值体系,甚至还包括影响文化形成的地理、气候、环境,等等。也就是说,它涵盖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大写文化与小写文化,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等等,因此是最广义的文化。从量化统计的角度,规定一条“文化内容记录”是指介绍或讨论某一个文化主题的段落、篇章或图片,隐含在字、词、句、语段、对话中的语义、语用等层面的文化因素不计在内。
第二,文化主题单位与类目的确定。本文参考《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7]、娄毅的《关于AP 汉语与文化教材文化内容设计的几点思考》[8]以及所考查教材的实际情况,归纳出文化主题若干大类及亚类。通过考查每一条文化内容记录的主题,并在相应的主题下记数,可得出某一主题的文化内容记录总数,并计得其占比情况。
第三,信度和效度的检验。除作者本人外,还有另一位教师全程参与内容分析。两人独立分析所有教材后,应用信度公式计算两组数据得出信度高于0.9,说明结果可信。
三、文化主题
文化主题能否反映当地学习者的兴趣和偏好,是评估汉语教材本土化的指标之一。根据表1,《实用》和《读写》的文化主题范围很广,基本上涵盖了文化的各个方面。两套教材分量最重的五个主题均为人文科技、节庆风俗、地理环境、休闲活动、饮食习俗,但这些主题在两套教材中的排序大不相同,说明实际上各有侧重。下文将按照占比高低次序逐一分析五大主题的具体构成及呈现。
人文科技主题在《实用》中占18.5%,位列第一,但在《读写》中仅占7.7%,位列第五。具体来看(表2),《实用》中著名文人墨客、诗词歌赋、四大名著等文学内容占到一半(50%),另一半则涵盖了戏曲、科技、音乐、书法、建筑、历史各个方面。《读写》则大部分为中国历史(71%),涉及朝代更迭以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秦始皇、孙中山。此外,仅简单提到建筑、科技等几个方面。可见,中美两套教材中的人文科技不仅分量差别很大,而且呈现重点也不同。《实用》十分重视大写文化,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文明成就,尤其是中国古代文明成就,《读写》对此呈现较少。
地理环境主题在《读写》中占18.3%,位列第一,在《实用》中也占到12.5%,位列第三。具体来看(表3),《读写》以人文地理为主,其占比(44.4%)是自然地理(18.9%)的两倍以上。《读写》以南京为例,重点谈论了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新旧交融的景象,也呈现了哈尔滨冰雕、丽江古城等城市人文景观。自然地理方面则主要是对中国地形特征和河流分布的综述。《读写》在呈现气候天气和环境资源两个主题时,均采用了对比视角,前者是加州与纽约气候的对比、北京与加州气候的对比,后者则是中国与美国环保措施的对比。与《读写》恰好相反,《实用》自然地理的分量最重(41%),展示了中国的大好河山,例如,长江黄河、黄山泰山、桂林山水等。人文地理约为自然地理的一半(23%),主要呈现了西安、北京、哈尔滨等城市的人文景观。此外,气候天气和环境能源两个方面各占14.8%,前者谈及中国各地区的气候和天气差异,后者则主要介绍了南水北调、三峡大坝等环境资源开发的代表性工程。可见,中、美两套教材虽然都重视地理环境的呈现,但具体对象和角度并不相同。《读写》以呈现中国城市人文景观为主,多采用双向的、发展的视角。《实用》则以呈现中国的壮美山川为主,多采用单向的、静态的视角。
表1 文化主题的分布情况(百分比/条数)
表2 “人文科技”亚类的分布情况(百分比/条数)
休闲活动主题在《读写》中占18.1%,位列第二,在《实用》中占11.1%,位列第四。具体来看(表4),《读写》十分突出地呈现了旅行主题(53.9%),频繁地谈论到主要景点、路线选择、广告宣传、季节特色等与旅行相关的各种话题。值得注意的是,《读写》尽管以“在中国”的旅行为呈现对象,但也涉及在美国旅行(北加州、西部国家公园)和去日本旅行(东京)的内容。体育在《读写》的占比(23.6%)远高于《实用》(14.8%),内容也较之丰富得多。除了武术、太极拳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教材还涉及流行球类如中国足球,如中国女足对阵韩国女足,以及美式足球、瑜伽等其他国家的代表性体育项目。《实用》并未特别突出某个主题,购物(37%)、旅行(25.9%)、体育(14.8%)、影视(9.3%)的占比均匀递减,涵盖了中国人购物消费习惯、中国热门旅行目的地及路线、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受欢迎的影视节目等文化内容。可见,《读写》对旅行、体育等小写文化的重视程度比《实用》高得多,且并不局限于中国文化,还涉及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
饮食习俗主题在《读写》中占13.4%,位列第三,在《实用》中占7.6%,位列第五。从内容上看,中美两套教材比较相似,都以呈现中国特色菜式(如北京烤鸭、新疆羊肉串、北方饺子等)和饮食观念(如“民以食为天”等)为主。此外,教材也都对比了饮食礼仪上的国别差异,比如《读写》谈到美国每人带一份菜肴参加聚餐的potluck(百乐餐)和中国主人准备一桌菜宴请宾客两种不同的聚餐形式,《实用》则指出用餐时中国人说话音量大、西方人音量小的差异。但从饮食习俗的分量来看,《读写》约为《实用》的两倍。此外,《读写》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读写》呈现了中美饮食文化的“混杂”(hybridity),比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文化融合现象。比如“吃饭”一课,美国学生吃的、谈论的是饺子、家常豆腐、酸辣汤等中式菜肴,但喝的是“多放冰”的冰茶、冰可乐等美式冷饮。又如“在饭馆儿”一课,点完清蒸鱼、芥兰牛肉、菠菜豆腐汤后,请服务员“先来四杯冰水”。第二,《读写》呈现了当地人难以区分亚洲各国文化,尤其是混淆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现象:误将日本餐厅当作中国餐厅,误将“小东京”当作“中国城”。
表3 “地理环境”亚类的分布情况(百分比/条数)
表4 “休闲活动”亚类的分布情况(百分比/条数)
节庆风俗主题在《实用》中占12.8%,位列第二,在《读写》中占8.5%,位列第四,占比差值为五大主题中最小。两套教材都以春节这个最重要的中国节日为主要呈现对象,也谈及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学习者熟悉的节日。无论从分量还是内容来看,节庆风俗都是中美教材处理得最为接近的一个主题。
四、双向呈现
对五大文化主题的分析发现,《实用》和《读写》除了呈现中国文化,也呈现了学习者自身文化,而后者正是教材本土化的重要体现。本文统计了每一条文化内容记录的国别属性,考查中国文化和学习者自身文化的呈现方式及其比重。由于教材使用人群为北美大学生,本文将学习者自身文化具体界定为英语国家文化,方便量化统计。
根据表5,在呈现中国文化时,《实用》(70.8%)比《读写》(61.2%)更常采用单独呈现中国文化的方式,《读写》(28.7%)则比《实用》(23.4%)更常采用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共现的方式。《读写》单独呈现英语国家文化的比例(7.3%)比《实用》(3.5%)高出一倍以上,《读写》单独呈现其他国家文化的比例(2.8%)也略高于《实用》(2.3%)。
可见,中、美两套教材均以呈现中国文化为主,同时由于主要面向北美大学生,所以,也都涉及到美国文化、加拿大文化、英国文化等英语国家文化,不过在双向呈现的比例和方式上,两者存在明显差异。《读写》引入英语国家文化比《实用》多,采用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共现的方式也比《实用》频繁,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关注也比《实用》略多一些。
五、讨论与结语
上述分析表明,中、美两套教材侧重的主题和呈现的方式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古代文明成果、当代建设成就、壮美山川河流的单向呈现,《实用》比《读写》多一些;城市、旅游、体育、饮食文化的双向呈现,《读写》比《实用》多一些。这些差异恰好反映出《读写》对文化内容进行本土化处理时的一些优势。
首先,大量融入了旅游、美食、体育等文化主题,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当地学习者的兴趣点。美国学生学习东亚语言的第一动机是兴趣。[9]对成年学习者而言,把学习过程与学习者生活经历关联起来,是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的有力途径。[10]旅游、美食主题与生活密切相关,属于汉语学习者共同的兴趣点,这无须赘言。体育在北美学生生活中占据着大量的课外时间,是北美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写》较高比例地呈现体育主题即体现了这一点。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明成果、建设成就、壮美河山,当然是值得汉语学习者了解的文化内容。只是若较多地呈现这类主题,因其与当地生活相去甚远,所以,不大能激发初学者的表达欲,较难让初学者做到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其次,相对频繁地呈现了学习者自身文化,并鼓励与中国文化进行联系和对比,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当地的外语教育目标。英语母语国家开展外语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鼓励学习者通过对比文化,一方面学习、了解目标文化,另一方面以一种“局外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认识自身文化,促进跨文化能力的提高。[11]2015 年出版的美国外语教育纲领性文件——《面向世界的语言学习标准》要求学习者对比所学文化与本国文化,借助语言调查、解释和思考文化概念。[12]这就明确了汉语教材中的学习者自身文化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应该受到充分重视。
表5 中国文化、英语国家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分布情况(百分比/条数)
再次,善于把握学习者视角,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美学习者所处的独特的文化环境。比如,书中人物虽然生活在美国,但经常光顾中餐馆,吃的是中国菜,但搭配的是冰水。又如,因为难以区分亚洲各国文化,误将日本餐厅当作中国餐厅,又误将“小东京”当作“中国城”。这些文化环境的细节设计真实而生动,呈现了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混杂的中美文化,乃至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亚洲其他国家文化。这有利于学习者结合对所处文化环境的认知和体验,理解文化并存、交融、混杂、冲突的复杂关系,进而提高跨文化能力。
中国教材《实用》对文化内容也进行了本土化处理,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但与美国教材《读写》相比,本土化的内容比例偏低,本土化的方式相对单一。国际汉语教育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国际汉语教材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媒介。要摆脱话不投机、听不进去的传播交流模式,就应该准确把握当地学习者的兴趣和视角,讲究传播中国文化的策略和方法。要在教材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就应该把所在区域或国家的外语教育目标考虑进去,尽量满足当地的教学需求。《读写》一类本土化程度较高的汉语教材在这些方面有较大优势和较多经验,值得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