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粤非物质文化传播比较研究
——“蜀风雅韵”与“粤韵风华”

2020-02-25曾衍文

关键词:风雅川剧粤剧

曾衍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商务学院,广东广州511483)

我国各地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的保护工作,其中一个方式是通过逐级申报来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众所周知,川剧和粤剧这两种典型的地方戏剧均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剧更是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担负着宣传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任,并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戏剧历史文化成就,对于促进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如何促进我国传统戏剧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如何在传播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值得我们深究探讨。

一、川粤戏剧文化传播情况分析

地方戏剧是多元文化系统的结合体,包含文学文化、音乐文化、表演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戏剧传播是人类传播行为的一种,也遵循一般的传播学规律。美国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5W”传播模式,包括:传播主体维度的“WHO”——谁来传播、传播内容维度的“SAY WHAT”——传播什么、传播途径维度的“IN WHICH CHANNEL”——传播渠道、传播受众维度的“TO WHOM”——向谁传播以及传播效果维度的“WHAT EFFECT”——效果如何,形成了“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的传播模式。[1]基于“5W”传播模式,我们可以确定戏剧传播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包括“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但是,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忽视了传播动机以及传播环境对整个传播过程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因此,美国学者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5W”模式的基础上补充完善了两个传播要素,包括:传播动机维度的“WHAT PURPOSE”——传播目的和传播环境维度的“WHAT CIRCUMSTANCES”——传播环境[2],“将之前的线性传播改造成控制型传播”[3],使得传播的目的、环境、主体、内容、途径、受众、效果等7个要素环环相扣,构建了传播过程中的“7W”立体传播模式。川剧和粤剧均为具有当地浓郁文化特色的地方剧种,闻名海内外。笔者分别实地考察川剧在成都、粤剧在广州的传播情况,结合传播学的“7W”模式,对比分析两个剧种的国内传播情况。

(一)传播目的对比分析

非遗戏剧的传播,主要以扩大戏剧的受众面和影响力,让更多人知晓、喜欢并钟情非遗戏剧,从而使其能够传承下去。但是“喜欢、钟情”的前提是“知晓”,有了较清晰的“了解”才有可能进阶到“喜欢”和“钟情”。因此,作为非遗项目的川剧和粤剧,现阶段的传播目的主要以戏剧的普及传播为主,在传播点和传播面上扩展,吸引更多的人认识非遗戏剧。

成都市区的“蜀风雅韵”是四川一家集四川传统艺术表演、民间特色绝技表演、川剧戏曲表演及戏剧用品展示于一体的大型多功能梨园胜地,定位于“文化旅游项目”来打造,被列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旅游演出类》[4]。通过打造一个著名的旅游项目,吸引海内外游客前往观看,全方位展现地道的西蜀民间绝艺和经典川剧戏曲,扩大其受众面。

近年来,广州市政府极力推动粤剧的普及工作,粤剧在广州有多个演出地点,包括广州粤剧院、粤剧艺术博物馆、粤剧文化广场等。以“粤剧文化广场”为例,每周均有来自广东不同市县的各个地方粤剧团表演粤剧,以超低票价“5元-10元”,甚至部分免费吸引群众前往观看,旨在弘扬和普及粤剧文化。

(二)传播环境对比分析

传播环境对传播内容和传播主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传播环境与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对象等共同构成“文化场域”,合适的传播环境对其他各个传播要素的传播效果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蜀风雅韵”坐落于成都市区著名的旅游特色商业街——琴台故径仿古建筑群内,与千古名观“青羊宫”隔墙毗邻,文化气息比较浓厚。琴台故径以汉唐仿古建筑群为主要建筑风格,大都是坡屋顶造型、素色着色;街道的青石砖带展示了中国汉代宴饮、歌舞、弋射、车马出巡等画像内容。当游客们在古色古香的琴台路仿古建筑群里随天然青石砖带前行,一路走去“蜀风雅韵”观看川剧及特色民俗表演时,2000多年前汉代人的社会现实图景便复活在游人的视线中,让游人有穿越到古代的错觉,让表演更加有传统的味道。

无独有偶,广州的“粤剧文化广场”也是坐落在广州文化公园内,公园内绿树葱葱,有着清幽休憩的氛围。可是,文化公园周围均为现代化的建筑,正门前面是交通繁忙的人民路高架路,北面是批发业务遍布国内外的“十三行”商业区。文化公园周围商业氛围较浓、文化氛围相对较弱。

(三)传播者对比分析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控制着传播内容,因此“传播者分析”也称为“控制分析”。传播者根据传播目的、传播环境对传播内容进行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于传播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而在传播内容控制的过程中,传播者也会受到其他传播因素的影响而进行动态调整。

“蜀风雅韵”的运营者“成都蜀风雅韵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基于扩大四川戏剧和其他非遗项目的影响、打造非遗旅游项目的目标,重聚四川戏剧界的名角以及其他非遗项目(如手影戏、杖头木偶戏)的传人或徒弟,打造了一台四川民间绝艺表演。

“粤剧文化广场”中的粤剧表演是由“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管理,为了普及和繁荣粤剧,邀请广东各个地方剧团在粤剧文化广场献演粤剧折子戏,由各地粤剧演员、粤剧爱好者和发烧友作为主要的传播者。

(四)传播内容对比分析

传播内容在传播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传播者想实现有效的信息传播,达到传播目的,就需要把控传播内容的生产、加工、流动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亦即基于各个传播要素内在的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对内容进行分析选取。传播内容必然为传播目的服务,并且需要考虑到传播的接收者需求以及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基于上述的“蜀风雅韵”传播目的以及传播受众以中外游客为主,其传播内容定位于“经典戏曲,民间绝艺表演”,即以川剧折子戏和技艺为主的非遗技艺表演,包括川剧折子戏、传统杂技、胡琴独奏、杖头木偶戏、滚灯、手影戏、川剧变脸喷火等。除了川剧表演外,传播内容基于中外游客对川剧的了解需求,增设了梨园服饰与器具展示欣赏、字画古玩展示欣赏以及到后台看演员化妆及体验戏服穿戴等。

“粤剧文化广场”的表演仅以各个地方剧团排演的粤剧折子戏为主,以便满足中外粤剧戏迷和爱好者的戏瘾之需。例如:2019年6月4日至12日,由珠海市粤剧团、肇庆市粤剧团、茂名市桃花粤剧团分别展演3个晚上,剧目有戏迷熟悉的《帝女花》《狸猫换太子》,也有戏团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排演的剧目,如《新宝莲灯》《新白蛇传》等,每个晚上均有粤剧上演。

(五)传播媒介对比分析

在传播媒介分析中,需要考虑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持久性以及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1]。在智能手机和5G快速网络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网络、社交媒体软件等成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并且对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时效性,信息传播的持久性以及受众的参与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同时,如何加强受众对获取戏剧传播信息的积极性也是传播手段之一。

在百度搜索关键词“蜀风雅韵”,除了百度竞价广告外,自然排名第一的是“蜀风雅韵”官网,保证了受众对传播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和快捷性,并且给受众营造一种正式、官方、权威的感觉。除了官网,“蜀风雅韵”还在微信上设有公众号,提供24小时在线的节目介绍、游玩攻略以及门票预订服务,加强与戏剧传播受众之间的互动。

同样在百度以“粤剧文化广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首页10个搜索结果,均是来自“中国粤剧网”等戏剧网站关于“粤剧文化广场”各个时间段上演的粤剧排期,没有设立直接对应的官方网站。在社交媒介方面,“粤剧文化广场”虽然没有自设微信公众号,但其相关单位“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以及“中国粤剧网”等微信公众号均有对“粤剧文化广场”的演出排场信息进行推送。传播渠道多样却不够集中,与受众的互动性不强。

(六)传播受众对比分析

传播的接受者又称为传播受众,是主动的信息接收者、信息再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反馈源,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因之一和中心环节之一,在传播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相互作用,传播者基于接受者的特点和动机优选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而受众在接收传播信息过程中的反馈也是一种反方向的传播,促使传播者及时调整各个传播要素,以便增强传播的效度。

“蜀风雅韵”的传播受众以中外游客为主,游客对川剧及其他非遗项目知之甚少,因此,传播者配备了中英文双语的主持人,对各个表演项目进行双语介绍,并且在舞台两侧设有LED显示屏,对川剧表演配有中文唱词以及英文解释,为受众对戏剧传播信息的知晓和认识提供了帮助。“粤剧文化广场”的粤剧表演,以粤剧爱好者和发烧友为主,大部分受众熟知粤剧的剧情和表演方式。虽然主办方没有配置传播辅助信息显示,对于大部分受众来说不会造成传播信息沟通的障碍,但是对于小部分不熟悉粤剧的观众来说,如果能够通过信息传播辅助配置帮助其了解粤剧的话,将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方便。

(七)传播效果对比分析

传播效果是检验上述6个传播要素所发挥合力功能的最直接标准,特别是能够用于检验是否达到传播目的,是否对传播受众产生了积极影响。

“蜀风雅韵”是以一个旅游项目形式打造的四川戏剧及非遗技艺展演,目的在于扩大中外游客对四川民俗技艺的了解,其传播情况可以从“蜀风雅韵”的票价和订票情况窥见一斑。“蜀风雅韵”观演票价分4个档次,票价从140元到320元不等,遇上寒暑假以及国家节假日等旅游旺季,还需要提前订票。“蜀风雅韵”已经成为成都旅游的黄金打卡地点之一。广州的“粤剧文化广场”是政府拨款资助的粤剧文化普及项目之一,实行低票价甚至免费对公众开放,观众以广州的粤剧爱好者为主,受众面有限;而且观众以中老年居民为主,年轻的观众甚少,海外观众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广州也打造一个“粤剧文化体验中心”——“粤韵风华”,使之成为粤地旅游的必经打卡地之一,势必有利于扩大粤剧的国内外的影响。

二、打造“粤韵风华”——“蜀风雅韵”传播对广东非遗传播的启示

(一)以展示为目的的非遗项目融合演出

截至2018年5月,广东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分别达到134和456项,共590项(注:此数据是笔者根据历年公布的非遗项目整理而得),其中不乏闻名于国内外的粤剧、舞狮、广绣、咏春拳、沙湾飘色、木鱼歌等。因此,广东也可以打造一台具有广式风味的“粤韵风华”进行定期展演,把具有代表性的广东非遗项目综合展现给海内外观众欣赏,包括世界非遗的粤剧文化、扣人心弦的醒狮采青、以柔制刚的咏春拳法、“飘”于空中的“古代”孩童。多样化的非遗项目展演,可以向海内外受众传播广东粤剧和民俗技艺文化,吸引受众主动了解广东戏剧和其他非遗。

(二)以传播为目的的非遗节目设计

如果仅仅是展演粤剧折子戏,受众面将大大受限。为了扩大广东非遗的传播范围、受众来源,“粤韵风华”展演的内容,可以在粤剧展示的基础上,加上麒麟舞蹈、拳术等非遗项目。在选择展演的粤剧折子戏时,可以选择一些国外观众比较熟悉的经典剧目,让他们有熟悉感和认同感。例如:著名的粤剧折子戏《刁蛮公主憨驸马》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驯悍记》[5],而且演员间的互动比较轻松诙谐,让观众乐于其中。又如著名的广东音乐,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备受听众喜爱,“粤韵风华”可以根据不同的时令季节更换应景的广东音乐进行展演,如:春季可以选用《步步高》,夏季选《雨打芭蕉》,端午节演奏《赛龙夺锦》,中秋节排演《彩云追月》。

(三)以沟通为目的的非遗双语介绍

促进传播沟通的有力手段,就是尽量减少语言差异所带来的传播障碍。“粤韵风华”除了可以像“蜀风雅韵”那样采用双语主持、双语字幕外,还可以采用双语节目单、非遗项目双语简介等。对于语言类非遗项目,如粤剧、木鱼歌等,还可以提供粤剧情节双语介绍和多语种翻译版本,帮助受众认识和了解。例如,香港粤剧发展基金投放140多万港元启动“粤剧剧目简介”及“粤剧剧本翻译”计划,截至2012年,已完成120多部常演粤剧简介及18部粤剧折子戏剧本的英译工作。又如木鱼歌《花笺记》已经早在19世纪就被欧洲学者先后翻译成英文、德文、荷兰文、丹麦文、法文等在欧洲广泛流传[6],观众可以看到多语种的翻译版本。

(四)以促进为目的的非遗项目综合体验

扩大非遗传播的力度,最终都是为了促进非遗的传播和传承。因此,除了打造“粤韵风华”展演项目外,还可以构建一个“非遗项目综合体验区”,以达到促进非遗的影响和传承的目的。弥漫着浓郁岭南文化气息的“永庆坊”中就有广绣、广彩、粤剧等非遗项目的展示店铺;与“永庆坊”相邻的是广东省粤剧艺术博物馆、粤剧界著名的八和会馆旧址和骑楼街历史文化建筑群,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由古色古香的岭南风格建筑群包围着的可看、可听的非遗项目聚集区。通过整合周边资源,构建一个在粤剧艺术博物馆演出场地展演的“粤韵风华”非遗文化欣赏区以及在其周边配套的多维度、多感官的“粤韵风华非遗项目综合体验区”,可以使传播受众深入认识和了解广东非遗,从而乐于为其分享和传播。

三、结语

传播学中的“7W”要素相互关联,从而构成了传播生态域,地方戏剧文化的“7W”传播要素在传播生态域中相互影响。通过对地方戏剧文化的传播目的、环境、传播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构建一个能够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戏剧文化传播生态圈,可以更好地促进地方戏剧文化和技艺的海内外传播与传承。当然,如果广州需要借鉴成都的“蜀风雅韵”的传播方式打造广式风味的“粤韵风华”,还需要相关政府单位和粤剧行业以及非遗项目的相关组织机构共同努力。同时,打造一个面向中外游客的“粤韵风华非遗项目综合体验区”也突显了粤剧和非遗项目等传统民俗文化的中英文简介、语言剧目的中英文字幕翻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些工作都需要外国语言文学文化专业的学者们一起为之而努力。

猜你喜欢

风雅川剧粤剧
SINGING THE CHANGES
川剧版画传四方
赴一场风雅,赏诗词中的琴棋书画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颂风雅征稿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静守流年亦风雅
着风雅汉服,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