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托受益权质押法律风险防范论析

2020-02-25施旦娜薛景方

关键词:信托法质权受托人

施旦娜,薛景方,贾 平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法学院,上海 201620)

一、问题的提出

信托受益权是信托法律关系下受益人享有的权利,其内容包括财产性权利和非财产性权利。[1]249—260其中财产性权利内容决定了信托受益权是一项具有经济价值的权利。在实践中,信托公司尝试开展以本公司管理的信托产品项下的信托受益权为质押标的的质押融资业务,出质人也将其作为信托受益人持有的信托受益权向债权人提供担保。《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以下简称《信托法》)第48条明确了受益人的信托受益权是被允许依法转让和继承,这为信托受益权的流转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第223条规定的可以用作权利质押的权利范围不包括信托受益权,其他法律、行政法规也未明确规定可以出质。因此,关于信托受益权出质的合法性、信托受益权质权如何设立及效力范围等问题亟待解决。

通过检索信托受益权质押的相关案例,以下述四个案例为例,案例一:吴颖与陆晓明、何易楠等确认合同无效纠纷案;(1)本案一审判决案号为(2014)杭拱民初字第2061号,二审判决案号为(2015)浙杭商终字第845号,再审申请裁定书案号为(2016)浙民申453号。案例二:某银行与温州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2)本案一审判决案号为(2014)温鹿藤商初字第36号,二审判决案号为(2015)浙温商终字第803号。案例三:某银行与郑某某、林某、仲某、金某、梁某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3)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与郑某某、林某、仲某、金某、梁某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2012)温鹿商初字第1264号。案例四:信达资管公司与上海厚石股权投资公司等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4)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与上海厚石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邵为军等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2014)静民四(商)初字第1648号。上述四个案例中均认可了信托受益权可质押性。案例二和案例三没有对此论述,直接得出信托受益权质权有效设立的结论。案例四中,上海市静安区法院在审理中认为:“信托受益权设立质权属于权利质押,其应当具备以下特点和要件:其一,须是私法上的财产权;其二,须具有可让与性;其三,须是有权利凭证或有特定机构管理的财产权。本案中所涉信托受益权具有可转让性,案涉信托计划产品的资金由受托人中国金谷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管理、运用和处分,并由该公司按约向受益人分配信托利益,系争信托受益权是有特定机构管理的。因此,本案系争信托受益权可以出质。”案例一中,杭州市拱墅区法院认为:“本院认为,《物权法》第223条第(七)项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出质的其他财产权利可以出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47条、第48条规定受益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其信托受益权可以用于清偿债务;信托受益权可以依法转让和继承。且诚如本院前述,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应予区分,合同的效力与合同设定的质押是否有效、能否履行并非同一概念。”虽然《物权法》第223条作出了兜底性规定,《信托法》第47、48条也明确信托受益权的财产性和可转让性,在物权法定原则的框架下,是否可以当然得出信托受益权可以出质值得商榷,且现在也并无法律法规确认其为可出质的权利。此外,最高法在指导案例53号中,将特许经营权的收益权纳入应收账款范畴,使其出质具有合法性,而信托受益权的权利性质仍有争议,难以类推使用或纳入其他权利范围内。

对于信托受益权质权的设立,上述案例中法院认定也不同。案例二中,法院以“相关凭证”已交付作为信托受益权质权设立的依据。案例三中,法院以信托文件已经交付并在受托人处办理登记作为信托受益权质权设立的依据。案例四中,静安区法院认为涉案质押合同没有约定质权的设立,并适用动产质权的规定,认为以该质押标的物设定质押的书面材料送达受托人时设立。尚且不论质押合同能否约定质权设立,上述几个案例中对于信托受益权质权的设立认定存在较大差异。信托受益权质押虽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但审判实践中缺乏合法性基础,并且由于受益权权利性质之争未有定论,法院认定设立条件也存在差异。

二、信托受益权质押的合法性分析

针对信托受益权的可质押性,我国《物权法》第223条以列举的方式对可质押的权利进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第75条同样采用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可以质押的权利。为了防止法律的不周延性,《物权法》以及《担保法》都进行了兜底性的阐述。但信托受益权并未出现在《物权法》以及《担保法》所明确列举的可质押权利中,能否将信托受益权解释为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须要考量权利可以质押的本质要求。

由于法律亦未对其他可质押权利做进一步实质性的明确规定,笔者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中查到,作为权利质权的标的必须满足三个要件:是一项财产权;具有让与性;是一项适于设质的权利。[2]475—476对比上述要件进行检视,信托受益权符合可质押权利的全部条件:其一,信托受益权属于信托法所规定的财产权;其二,信托受益权具有可转让性且可用于清偿债务;其三,法工委并未明确适于设质的实质性要求。但从形式要件上,信托受益权可以进行登记或者让权利人持有权利凭证,逐渐完善的信托登记制度为信托受益权创造了制度环境;从实质性角度上,进行登记或者持有相应的信托文件,质权人能够控制信托受益权。基于上述两个角度,信托受益权具有质押的适格性。此外,信托受益权既非所有权也非用益物权,其性质更适合设定质押而非抵押。[3]

笔者认为,信托受益权具有财产属性以及可转让性,并且法律未明确规定不可出质,具有可质押权利的实质性标准,但考虑到物权法定原则,需要以法律或行政法规对其进行明确规定。

三、信托受益权质押的风险剖析及借鉴

(一)现有法律制度下存在的问题

信托受益权的可质押性虽无法律明确规定,但在实践中对于其可质押并无太大争议。但是,信托受益权质押的设立与效力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

1.质押公示制度的缺失。根据我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质权公示的方式分为两种:一是有权利凭证的质权,质权自交付权利凭证时设立;二是无权利凭证的,质权自在相关部门办理质押登记时设立。

我国目前尚未将信托受益权证券化,因此也就没有信托受益凭证。若认为信托受益权质押的生效要件为交付,则无法效仿美日等国交付信托受益凭证。现实中,有人主张将交付与信托合同有关的信托文件作为信托受益权质押生效的条件,但在实践中,不同的信托公司之间有成千上万种信托产品,而信托文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信托公司只能接受本公司作为受托人的信托受益权质押,这使得信托受益权质押变得十分局限。再者,若质押的信托受益权并未进行登记备案,或是此项信托计划被终止,信托受益权不复存在,前面所述的信托受益权相关文件也即失去效力,这种不稳定因素将会极大地影响质权人的利益。因此,在信托尚未证券化之前,以交付为生效条件的质押公示手段不具有可行性。

登记是信托受益权质押的生效要件,虽然我国《信托法》第10条规定:“设立信托,对于信托财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登记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信托登记。未依照前款规定办理信托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手续;不补办的,该信托不产生效力。”但这一条登记仅仅针对的是信托财产,并未涉及信托受益权。另外,我国目前并没有统一的信托登记机构,尽管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于2016年12月19日正式挂牌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建立了完善的信托登记制度,仍需相关立法予以支撑,因此信托受益权质押登记这种公示手段也有待发展和完善。

2.质权行使障碍。除了公示手段,在信托受益权质押的行使中还有许多其他困难,例如对于信托受益权质押涉及的效力范围尚有争议。此外,《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第29条对自然人作为受让主体参与信托受益权的转让进行了限制。由此可知,我国法律允许自然人之间的信托受益权转让,禁止自然人之间拆分转让,也禁止机构和自然人之间的信托受益权转让。这对我国目前信托受益人以自然人为主的现状造成了极大的困境。

(二)信托受益权质押设立的日本法借鉴

日本与中国同为大陆法系国家,并且在引进信托法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变,对于我国的信托法制度具有一定参考性。

《日本信托法》在2006年修改后,明确规定信托受益权可以作为质权出质,在这个基础上,还创设了受益证券发行信托,并进一步作出了具体的特殊规定。

对于一般信托受益权,《日本信托法》规定,除了一些受益权性质不允许出质以外,其他所有的信托受益权都可以设定质权。当事人约定禁止以信托受益权出质时,此时该受益权便不能进行出质,但该约定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在《日本信托法》的大框架下,倾向于认可信托受益权的债权属性,尽管在具体的《日本信托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受益权质押的生效以及对抗条件,但也可直接套用债权质权的规定。

对于特殊的受益证券发行信托受益权,《信托法》做出了特别的规定。其质押以受益证券的交付为生效要件,以继续占有该受益证券为对抗第三人和受托人的要件。对于不发行有关特定内容的受益权,该类受益权并没有相关凭证,因此其以当事人双方合意为生效要件,以在受益权原本上记载或登录该质权人姓名及住所为对抗要件。

综上可见,以日本为例的大陆法系国家,在信托受益权质押设立方面主要运用一物一权的原则,对比我国信托受益权与日本受益权设立的环境、阶段差异,日本信托受益权质押的生效要件以及对抗要件,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四、完善信托受益权质押法律条文的建议

(一)坚持物权法定缓和主义,提供物权法法律依据

信托受益权质押现存的法律障碍是缺乏物权法依据。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我国财产制度的基石。物权法定原则要求物权种类以及包括物权客体在内的构成物权的各项要素,都须法律明确规定。

在民法理论学界,有学者已经认识到固守物权法定原则会使物权法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甚至阻碍经济的发展。杨立新早在2007年物权法修订之时基于对物权法定原则的反思而主张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4]张志坡从体系解释、严格解释、比较法解释着手论述了物权法定缓和的合理性,并从生活需要、交易习惯和类型化视角的观察来看,物权法定具有不周延性。[5]在民法典分则编编纂之际,杨立新再次倡议应当规定物权法定缓和原则。[6]他提到,《物权法》规定的物权类型已严重不足,再实行严格的物权法定主义,使得司法审判实践不能应对不断创新的物权内容。

本文研究的信托受益权质押就是典型。信托市场的流动性水平与信托行业巨大的资产规模严重不匹配,成为制约信托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托公司为了提高信托产品的流动性,开始采用产品的基金化设计或者信托受益权再融资安排。而信托受益权质押是再融资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审判实践中,一方面由于缺乏法理的合理性基础,导致裁判中难以适用法律;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的公示制度规范和监管措施而无法防范风险。

坚持物权法定缓和原则有利于解决目前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法律”解释,使得物权法的种类和内容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法院或者国务院则有权确认物权性权利。法院可以确认物权性权利的合理性在于:我国虽非判例法国家,但是法院在遇见法律漏洞之时,可以通过扩张或者限缩解释进行法律漏洞的填补。笔者建议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确认信托受益权的物权性权利与可质押性,国务院则可以委托银保监会颁布相应的行政法规,对信托受益权质押的公示制度、监管制度进行规定。

目前正处于民法典分则编纂时期,如果物权法分则编能够及时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和审判需要,增加信托受益权作为一种物权或者确认信托受益权的可质押性,则直接可以确认信托受益权质押的合法性。

另外,借鉴日本的立法,对可质押的信托受益权的涉及面可进一步扩大,只要不是双方事先约定不可质押的受益权基本都可作为质押标的,这一做法将大大促进信托受益权的流转,鼓励交易的进行。

(二)建立信托受益权质押,设立公示制度

1.公示制度的选择。根据《物权法》规定,依据基础权利类型的不同,权利质押的公示方法主要分为交付和登记。目前信托受益权的质押公示无相关法律规定,学者对于公示制度的探究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将信托受益权质押采取交付生效,另一种是采取登记生效。若采取交付生效,产生的问题是信托产品投资者与信托公司签订信托合同之后若无交付权利凭证的商事实践,投资者持有的信托合同就无法实现交付。由于目前对于信托受益权的性质争议较大,建立交付凭证则会导致交易凭证的性质之争,还会增加交易成本。笔者认为,信托受益权质押采用登记的公示方法更为合理,主要理由为:第一,登记制度与物权法定并无冲突。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实践中,并无物权与债权之分,而是通过优先权代替物权效果,以登记缓解公示问题。[7]第二,《信托登记管理办法》颁布后,中国信托登记有限公司随即成立,目前已经开展信托产品的登记,信托登记制度已经逐渐完善,采用登记作为质押公示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2.完善信托产品登记内容。在《信托登记管理办法》颁布之后,信托登记取得较大进展,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信登”)于2016年12月成立。《信托登记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信托登记是中信登对信托机构的信托产品及其受益权信息、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信息及其变动情况予以记录的行为。笔者查阅中信登官网简介、公告信息和《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信托登记管理细则》等发现,目前登记内容主要是信托产品登记,包括预登记、初始登记、更正登记和终止登记,并未实现信托财产登记,中信登也在积极探索信托财产登记。[8]目前,信托登记为信托产品的交易流转提供了平台,但是仍无法满足信托受益权流转的公示制度需要。

《信托登记管理办法》规定信托登记信息包括信托产品名称、信托类别、信托目的、信托期限、信托当事人、信托财产、信托利益分配等信托产品及其受益权信息和变动情况。但是从目前中信登官网中公示信息看,目前登记的信托种类单一,仅为集合资金信托;登记的内容主要是基于信托产品信息的登记,主要包括信托功能、发行机构、存续期限和财产运用方式;对于信托利益分配和信托受益权信息的登记也不完善。因此,要首先完善该登记内容,确保信托受益权的质押权人能够较快较完整地了解该被质押的信托受益权的真实情况,从而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降低交易风险。

3.建立信托财产登记制度。值得注意的是,《信托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的信托登记信息还包括信托财产。由于目前未实现信托财产登记制度,仅信托产品的信息登记使信托财产权属难以完全区分,独立性是信托财产的最基本属性,基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才逐渐衍生出信托财产的其他属性。[9]英美信托由于受托人普通法上的所有权与受益人衡平法上的所有权,较少强调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大陆法系引入信托制度时,由于一物一权原则的掣肘,更强调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也是平衡信托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核心。

信托受益权质押的前提是有效存在的受益权。《信托法》第10条确立我国信托登记生效主义。因此,信托财产登记是质权设立的前提。此外,信托受益权登记后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从而保护了交易安全。如果信托受益权未办理质押登记就出质,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通过登记制度进行公示,可有效平衡交易安全与权利保护,促进信托受益权的流转,提高信托财产的流动性。因此,应当加快完善中国信托登记有限公司的登记职能,健全信托财产登记。

(三)信托受益权质押的效力范围

在受益权质押中,涉及四方主体的利益,分别是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和质权人,在确定质押效力时应当平衡质权人的合理信赖与其他三方的权利保护。

1.对于委托人的效力。首先,基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一旦信托成立,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财产。受益人设立信托受益权质押必然不需要委托人同意。一方面,委托人不是质押法律关系的主体,另一方面如果需要委托人同意,必然会限制信托财产的流动性,使信托受益权质押无法发挥制度功能。

委托人虽然不是质押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但是《信托法》第51条赋予了委托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变更受益人、处分信托受益权甚至解除信托,此种情况下必然对质权人产生影响,甚至影响质权的实现。为缓和委托人与质权人权利冲突,笔者认为应当规定在受益人设立质权时,应当通知委托人,未经通知不影响质权的设立,即质权有效设立但不得对抗委托人。

2.对于受托人效力。信托受益权质押对于受托人的影响主要在于信托受益分配。类比于债权转让的规定:债权转让无需取得债务人同意,只需要通知债务人即发生效力。信托受托人对于信托财产有管理权、处分权,但相对于信托受益权,则是承担受益分配的义务。因此,信托受益权质押不需要受托人同意,但是应当通知受托人,如果未经通知,对于受托人不具有拘束力。

3.对于受益人效力。受益人和质权人均为质押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信托受益权质押采取登记生效主义,受益人应当在登记后及时通知委托人与受托人,并在信托受益权变动时及时通知质权人。信托受益权设立后,不得转让,经质权人同意的除外。出质人转让所得价款,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或者提存。

4.对于质权人效力。质权人在受益人怠于通知委托人和受托人时,可以及时通知以维护自己权利。信托受益权虽然无法移转交付,但登记并通知受托人后,质权人有权向受托人主张信托受益,并且对信托受益具有优先权利。受托人经通知后仍向受益人分配信托受益的,质权人有权在信托受益范围内向受托人主张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面对信托业务庞大的资产规模,增强信托财产流动性的需求呼之欲出。信托受益权具有交易价值,可以提高信托财产流动性,促进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应当对信托业务的实践及时做出反馈,通过研究信托受益权流转促进信托法律制度的完善,降低商业风险,规范信托业务市场秩序。针对信托受益权质押,笔者认为在民法典物权法分则的编撰时,应当坚持物权法定缓和主义,为信托受益权质押提供物权法合法性基础,并确立信托受益权公示制度和相应的交易规则。此外还应当完善信托财产登记,促进信托业发展。

猜你喜欢

信托法质权受托人
信托专业和非专业受托人研究
指示交付问题研究
论质权人怠于行使质权的赔偿责任
Helping kids“heal”
论我国信托受托人责任分摊法律机制的构建
信托业立法问题研究与浅析
资产管理行业的信托法供给
关于《信托法》及民事信托的问题研究
论不动产质权在我国的适用意义
论质权的留置效力——兼论质权的效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