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外事接待工作研究

2020-02-25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外宾外事礼仪

朱 芮

(吉林化工学院 国际合作交流处,吉林 吉林 132022)

外事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包含了外事接待、合作洽谈等所有涉外的工作。不仅要尊重各国的文化信仰,也要维护祖国的荣誉、民族的尊严,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各国的交流活动。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开展外事活动是加强学校国际化建设与对外交流的重要枢纽。在高校的外事工作中,外事接待工作的顺利与否直接决定了高校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是外事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外事接待工作不仅可以体现出高校外事管理水平的高低,还能体现出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

一、外事接待应当坚持的原则

(一) 着装规范

着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得体的穿着打扮有助于塑造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形象[1]。在外事接待中,首先观察到的就是双方的着装,总体而言就是要朴素、大方、整洁、得体。不能追求个性、过于时髦、颜色鲜明,这些都会让人觉得随便。在外事接待中,男教师穿衬衫西服适宜,年长一些的女教师西服套装、裙装适宜,年轻一些的教师可以稍正式的休闲西服,既不失礼貌又充满了朝气。

(二) 举止文明

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通过在公共场合的仪态、言谈举止体现出来。在外事接待过程中,往往在双方洽谈之前,先注意到的是双方的举止,因此外事接待工作者的举止代表了学校的形象,也是给对方的第一印象,更是双方互相进一步深入了解的重要依据。虽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风格,但是在高校接待中,要收敛个人性格,规范个人的行为,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的形象。总的说来,在外事接待中,应当稳重自持,尊重对方,不亢不卑,落落大方,表现出应有的气质和风度[2]。

(三) 准备充足

在外事接待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越充足,后期的接待工作就会越顺利。准备工作主要包含3个方面:第一,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外事接待人员需要对整个外事接待活动做好计划,包括洽谈目的、洽谈流程、部门对接等,同时也要提前掌握所接待人员的具体信息,包括人数、性别、年龄、国籍、文化;第二,制定应急预案。由于外事接待的特殊性,要对接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突发状况做好心理预设,并制定解决方案;第三,做好接待辅助工作。接待辅助工作的细节可以体现出高校对外事接待的重视程度,包括了欢迎海报的设计、安排会议地点、洽谈需要的材料、双方国家的国旗、安排接送机人员等。以上3个方面决定了外事接待活动的质量。

(四) 文化尊重

随着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扩大和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文化尊重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涉外活动中都更加重要。即使是在中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礼仪和风俗、饮食都有着巨大的不同,更何况世界上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礼仪和风俗更是天差地别,甚至同一个肢体语言都代表着相反的含义。能够做到包容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习俗,恰恰可以展现出我国的大国风采和胸襟,因此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既要发扬我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友好待宾客,注意礼貌细节,又要尊重国际上的习惯作法,了解各国的礼貌礼节、文化传统、宗教习俗,在对外交往中才能真正做到举止得体、以礼相待。因此在外事接待过程中,要提前了解所接待人员的风俗文化[3]。

(五) 不卑不亢

双方院校的合作交流是建立在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外事接待人员不应该以仰视的姿态来接待外宾。在外事接待中,我们要尊重我们的交往对象,尊重别的国家,尊重别的文化习俗,于此同时也要尊重我们自己[4]。要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展现出自尊、自重和自爱。所谓不卑不亢就是在别人面前没必要低三下四,委曲求全,卑躬屈膝。当然我们也要避免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要虚心学习对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方法、管理经验。

二、外事接待的流程

(一) 前期准备工作

外事接待中,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充足,影响了后期执行接待工作是否能够有章可循、顺利进行。在接到外事接待工作的第一时间,首先应当确定外事接待负责人及工作者。同时收集信息,主要包括来访外宾的基本资料,如国籍、所在学校、职务、政治立场、性别、年龄、饮食习惯,还要掌握外宾来访的时间、航班、洽谈目的等内容。以上信息都要认真调查研究,以做到外事接待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外事接待者根据以上信息,制定外事接待计划。

详实的外事接待计划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外宾来访人数和航班,做好接机准备,制作接机牌和会议桌牌;第二,根据饮食习惯,确定用餐,保证用餐地点干净整洁,禁止铺张浪费;第三,制作欢迎标语,标语表达了高校对来访者的欢迎,外宾到校后首先会看到欢迎标语,因此欢迎标语应悬挂在醒目位置,并用双语呈现;第四,根据到访目的,确定会议流程,通常包含主持人开场,校领导致辞,双方洽谈,签约,交换礼物,合影留念;第五,通常外方来访团需要参观校园、实验室等,因此需要外事接待工作者提前设计好路线。除了详细的外事接待计划,还要设计出应急预案,以便应对不同的突发状况,因此要提前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反复推敲,并给出拟解决方案。

(二) 执行接待工作

1.迎宾

工作人员在接到外宾返回学校的途中,可将详细的外事接待计划交于外宾,并阐述此次活动的计划。与此同时,根据外宾的状态,可介绍沿途的风景信息和当地特色。在校内接待工作者,需和接机人员保持联系,确定到校时间,提前做好迎接准备。

2.会议及相关活动

在会议开始前,工作人员应当对会议室内硬件设备进行调试,确保可以正常使用;摆好桌牌,并在每个位置摆好会议材料,提前联系好摄影摄像人员。进入会议室要注意座位的安排,坚持以右为尊,主宾在右,主人在左。会议结束需要拍照,如果是合影,需要将欢迎标语、双方国旗、全部人员都拍摄其中,一般由主人居中,礼宾依然按照以右为尊的次序,主宾双方间隔排列。

3.参观

一般在外事接待中,都会安排参观校园活动,在此环节,需要提前安排好翻译人员和解说人员陪同,设计好参观路线。可参观学校的自然风光,楼区建设以及先进实验室的展示,同时也要了解学校历史,以便外方提出的问题能够回答。

4.宴请

在外事接待中,宴请是沟通双方感情的纽带。宴请中,值得注意的是安排好座次,我国的餐桌大多是圆形,主要陪同坐在面对门的位置,以便招待客人[6]。在菜品安排上可采取客随主便的策略,但是要考虑到对方爱不爱吃,能不能吃。所谓爱不爱吃,要考虑到外方的个人口味,是喜清淡还是喜咸辣。所谓能不能吃,就要考虑到外宾的国籍、宗教信仰等信息。比如伊斯兰教禁食猪肉,美国人不吃螃蟹等。

5.互赠礼物与送别

在外事接待中,互赠礼物环节最能凸显出民族特色,因此在选择回赠礼物方面,需要挑选具有民族特色具有传统意义的礼物,避免礼物过于昂贵。在行程结束后,应有相对应职位的校领导和外事接待工作者进行送别。

(三) 后续总结工作

在外事接待中,后续总结工作不可忽视。在总结中寻找经验,为下一次的外事接待做好准备。总结优秀的接待经验和做法是我们提高接待质量的最有效方法,同样认真分析接待工作中的不足,也是提高外事接待质量的必经之路。在不停的总结中达到尽善尽美。除了总结工作,在外事接待后,还有相应的后续工作,比如新闻稿的撰写、合作项目的推进、会谈记录收录并做好存档[7]。

三、提升外事接待的质量

(一) 加强高校涉外人员的礼仪培养与学习

外事礼仪在外事接待中占据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重视礼仪,不单单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素质,还展示了学校的形象,表达着对外宾的尊重与合作的诚意。若涉外礼仪知识储备不足,在外事接待中很容易造成跨文化冲突,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因此,要了解不同国家的礼仪和习俗,包括不同国家肢体语言的不同、对数字的禁忌、在饮食中对某些食物的禁食等。比如尼泊尔、希腊等国家,用摇头代表“同意”,用点头代表“反对”;在安排住宿时,对于欧美国家的客人要避免13这个楼层;对于伊斯兰教的客人,避免在餐桌上出现猪肉[8]。掌握这些涉外礼仪知识,间接地展示了高校的风貌,也势必会提高外事接到的质量,促进合作与交流。

(二) 统筹学校各部门力量

一所高校的外事接待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不仅需要外事部门的整体运作,还需要学校其他部门的配合[9]。随着我国高校的国际化道路不断发展,外事接待中面临着多级协调、分层负责的局面。在外事接待中,与学校各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寻求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因此统筹学校各部门的力量,可以助力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更上一层楼。

(三) 建设高素质的外事接待队伍

在外事接待活动中,接待质量的高低同样取决于高校外事接待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10]。首先,要加强外事接待工作者对学校全方面的了解,包括学校的历史、组成教学院、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等;第二,外事接待工作者要时刻遵循外事无小事的原则,多汇报勤沟通,保持高度灵活的应变能力;第三,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为了展现高校国际化水平和文化氛围,因此需要外事接待工作者不断学习和加强语言知识。

四、结 语

高校的外事工作,是促进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提高外事接待的质量也因此变得尤为重要。从高校涉外人员的礼仪培训入手,多学习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熟记涉外礼仪中约定俗成的基本原则和国际惯例;与此同时,加强学校各部门在外事接待工作中的配合,所有从事外事工作的人员应当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力保外事工作更好更顺利地进行。高校外事部门间也应当不断增进交流和学习,通过积极的经验交流,博采众长,互相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外宾外事礼仪
首迎外宾
外事之窗
戒急用忍 行稳致远——外事监管六大问题答疑
雪天,我送外宾下井冈
一组成功的“外事报道”出炉始末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口译不宜“任性”:基于语料库的外事翻译等效探索
经理的好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