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考

2020-02-25孟祥安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管理教育学生

孟祥安

(吉林化工学院 发展规划处,吉林 吉林 132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包括作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关键指标的高等教育在内的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入了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是对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事物进行管理的过程[1],随着高等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愈加凸显,教育管理必须与之同频共振,在教育质量提升和长远发展方面提供持久动能。当前,高等教育正向纵深化、多样化和普及化发展,传统教育管理的弊端逐渐显现,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源泉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和高质量发展要求[2],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为高等教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一) 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在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时代要求下,高校教育管理指导性文件还不够健全,缺乏精细化的制度、标准、政策及必要的监督约束和考核评价体系,情、理、法的因素未能有机融合在制度中,管理的程序性和计划性也相对不足,工作人员有时无规可依、无章可循,只能凭借经验来完成教育管理工作,降低了教育管理效率[3]。部分规章制度更新和完善不够及时,实效性、灵活度和前瞻性不强,管理任务量化和分解也不到位,管理部门和人员工作职责不明晰,无法落实落细管理工作,阻碍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二) 缺乏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脱胎并受制于行政管理思想,受计划经济影响严重,注重的是实施以规章制度为载体的强制性和命令式的管理模式。高校管理部门和人员没有将教育管理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未能深刻领会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涵实质,忽视了大学生具有尊严和人格的概念,因而无法做到从学生的视角思考、审视和解决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弱化了民主管理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也淡化了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和基本权益。倾听学生的心声和诉求不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关心、关爱不够,学生个性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很多学生对此怀有抵触情绪,遇到困难和问题束手无策,不知向哪个部门反映,反映之后又经常遇到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成长成才和爱校荣校意识。

(三) 管理模式单一

当前,传统粗放式的高校教育管理思想比较严重,管理形式化比较普遍,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单一,高校教育管理与行政化管理范畴尚未完全厘定,行政管理过于宽泛,经验式和家长式的传统管理方法普遍存在,行政权力蚕食教育管理的情况时有发生,突出表象是行政权力在教学管理和学术研究领域的蔓延,已经对学术研究的内容、资源和资金使用等权限产生了干扰,对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氛围产生了消极影响。在人才向素质化和专业化加快发展的情况下,高校经济化倾向严重,习惯于运用经济管理模式和经济学思维实施管理,这种单一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严重延缓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4]。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和人员较多,需要协同起来形成工作合力,但相关管理部门大多各忙各的,缺少横向沟通和交流互动。

(四) 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责任意识、工作能力普遍不强,对教师的录取考核缺乏严谨性、有效性[5],很多都不是教育或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的,教育管理专业知识积淀不够,也缺乏教育管理方面的学习培训,简单的管理方式使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工作中存在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对教育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甚至出现个人凌驾教育管理规章制度之上的行为,如在学生入学生会、入党、奖助学金评定等工作中,暗箱操作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学生利益。部分管理者依然固守传统不平等的师生地位的思想,对学生缺乏了解、理解和尊重。

二、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思考

(一)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夯实教育管理根基

科学合理的制度能够保障管理活动有序高效进行。高校要在准确研判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遵守国家相关教育管理法律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办学传统与特色、人才培养规律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规律,科学谋划制度的顶层设计,将立德树人融入各项管理制度之中,推进依法治校、依规管权、依规用权,建立与时俱进、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涵盖党建、教学、科研、人事、学团、财务、审计、资产、基建、后勤、国际交流、安全、工会工作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尽量提高制度的覆盖面,剔除以往过于硬性和不合时宜的标准,适时将已有的成熟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制度,精心做好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还要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奖惩责任制度,规范管理者的行为,提升管理实效性,强化制度执行。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及质量监督体系,可以吸纳相关领域专家、管理部门、师生代表、校友代表、用人单位代表成立相关委员会进行决策、执行与监督工作,强化教育管理全链条的科学性、民主性、规范化和执行力,确保教育管理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此外,高校应适当减少行政权限对学术研究的干预度,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释放学术研究的“紧箍咒”,使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能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内容,将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应用性作为评价标准,提升科研反哺和支撑教学工作及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成效。在适度放权的同时,也要实施必要的管理监督,确保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向性。

(二)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引领教育管理创新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根本。高校教育管理最终指向的是对于人的管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职工,首先要端正教育管理的态度[6],要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利益和发展需求,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7]。立足于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教育管理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及满意度、获得感为评价标尺,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人本”理念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形成尊崇人性化、多元化、自主化的管理,以因材施教的方式支撑个性化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将制度的刚性约束和管理的人性化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管理朝着服务与引导的方向迈进。教育管理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要提升学生合作精神、道德素养、人文精神和身心健康水平。要紧密围绕和关照学生,尤其要解决好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痛点难点堵点问题。高校普遍对教育教学质量、创新创业、考研就业、社团活动等与学生学业关联度大的问题比较重视,而对学生家庭困难、用餐质量价格、宿舍环境卫生、是否提供充足的自学场所、校园绿化美化亮化、供暖供水、配套服务设施等问题往往重视程度不够,殊不知这些是服务学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必须竭尽全力打通,以人性化的优质管理服务成效取信于学生。

(三) 丰富管理手段,落实教育管理创新

一是探索立体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和方式方法。理顺管理关系,整合管理层级和管理功能,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教育管理手段和方式,借助网络技术建设教育管理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存储、分析、反馈和评价,通过微博、微信、互联网等多种媒介延展教育管理的链条,提高资源接触率、利用率和参与度,加强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甄别各类信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规范学生自我管理的同时,努力结牢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纽带,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便于教育管理人员掌握重要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提高管理成效;二是实施目标管理。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背景下,管理在促进内涵提升方面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而有着“管理中的管理”美誉的目标管理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管理工具,能够极大地促进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和效能化,助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高校在实施计划性和预见性强的目标管理时,应当科学谋划目标管理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构架,以建立“目标明确、权责一致、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目标管理运行机制为着力点,在责权利相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赋予二级单位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最大程度地释放发展潜力和激发办学活力,充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合理设计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和评价细则,精准实施考核评价,逐步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考评体系、考核反馈机制及奖惩机制,稳步实施结果运用[8],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三是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能力本位为导向,关注学生的成长方向,坚持教育链、人才链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课程结构及人才培养方案,打造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将专业前沿领域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为学生专心学业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和载体,结合专业广泛开展社会实践,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四是加强工作协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多元化主体参与,相关管理部门应当提高协同意识,强化沟通协调和密切配合,注重相互补台和照应,织密教育管理工作网,努力形成工作合力。

(四)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助力教育管理创新

人是高校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高校应注重优化管理队伍结构,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一支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管理人才队伍,注重结合具体岗位实际选聘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人员,特别是选好用好中层领导干部,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资源和产学研合作资源,选派管理人员深入合作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学习交流,促进其获取先进的管理理念、思想和方法,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效率[9]。高校管理人员要树立思想进步、处事科学的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坚定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10]。深入研究和思考具体管理标准与工作内容的吻合度、适应度,精细化组织设计,精准化实施,在探索中加以改进和提升。作为生命个体的管理者,在工作压力下有时不可避免会出现情绪波动等情况,高校应为其营造良好、民主、愉悦的工作氛围,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消极因素,有效引导管理者提升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

(五) 强化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教育管理行稳致远

教育管理创新离不开保障体系的保驾护航。一要集思广益。注重听取和采纳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社会、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关于教育管理的建设性意见及建议,及时纳入到教育管理制度之中;二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探索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形成多元参与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同时,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管理经验,建立健全社会第三方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公信度;三要建立管理文化持续改进机制。高等教育管理文化建设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必须经历持续改进的循环过程。要创建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将追求卓越的质量观内化为高校的自觉行为,调动全员投入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已进入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应尽量以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促进信息共享和沟通,挖掘数据内在价值,完善优化教育管理体系,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11]。

三、结 语

高校要充分认识管理也是生产力,要加大教育管理的投入力度,为实施人性化、精细化、高效化的教育管理提供有力保障。要以校园文化涵养管理文化,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创新管理机制,以管理凝聚师生。要注重总结管理经验,加大对先进管理部门、人员和案例的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形成热爱管理、尊崇管理、钻研管理、科学管理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管理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