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修裱工作概述

2020-02-25

卷宗 2020年30期
关键词:档案馆

牛 梅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1 修裱的产生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和最灿烂的文化,这与我国高超的修裱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修裱是一种特殊的装潢工艺。经过几千年的进步发展和逐步完善,其技艺已相当成熟。这一技术被世界公认为东方艺术之瑰宝。

战国初年,缣帛是中国档案的主要载体。缣帛质地轻软,比起竹木来,是更理想的书画材料,裁剪起来也更方便。但是其轻薄的质地也十分容易受损,这就出现了珍贵对破损缣帛再修复的需要。此时的修补手段并不高明,只能是用浆糊进行简单的补、贴,与后来真正意义上的修裱有所不同。此时的托补技术还不发达,主要作用是对原件进行加固、保护,远远达不到美观的程度。随着造纸业的发展,修裱技术应用更加广泛,技术也逐渐发展成熟。

2 修裱的特征

“整旧如旧”是档案修裱的原则之一。档案的存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档案的破损与修复本身也是一种具有记录功能的“档案”。档案的修复者参与了档案的历史,修复的过程与结果本身也构成了档案的一部分。最小干预原则是指对破损不太严重的档案,能不修的尽量不修,能少修则尽量不大修。档案并不是一旦发现有破损就要即刻修裱的。档案修裱有时难度较大,修复工序繁琐,修裱不当,就会造成越修越坏。“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修裱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把修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使用的修裱材料也应尽可能的少。这样既节省了资源,也保护了档案。修裱方法要有可逆性,这是为了以后有了更好的手段和材料时,档案还有再修裱的可能,给后人再次修裱留有余地。档案的修裱要做到保护与修复并重。档案修裱可逆性,就是将材料经过修裱加到原件上去,也可以从原件上将加上去的材料完全取下来,恢复原件面貌。

3 修裱服务的对象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档案的收集、保管工作。秦、唐、宋、明四个朝代,与档案保护相关的规定写入了法规中,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尽管统治阶级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为建立和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这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历代统治者将档案视作机密并隐藏起来,普通的人民群众根本没有接触到这些档案的可能。这客观上保护了档案原件。档案的产生、利用、保存、修复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古代档案文献也为史学家编史修志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保护了中华文明的传承。

中国古代的档案管理巩固了当时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学术发展、文化繁荣。封建社会时期,档案工作是为皇室服务的。比如记录皇帝的日常起居,巩固皇权的稳定。古代的档案工作带有强烈的局限性和政治色彩。档案工作完全依附于皇权,没有其独立地位,也无法很好的发挥其效用。档案机构一直是封建王朝的重要机构,具有严格的保密性和封闭性。档案工作根本无法服务与社会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政治腐败,官场一片黑暗,更严重地阻碍了档案工作的开展。可见在封建社会时期,档案修裱行业的最主要服务对象也是统治阶级。

近现代以来,不管是民间的收藏家,还是私人的档案馆、博物馆,都可以享受这项技艺的成果了。

4 修裱技艺发展历程

我国修裱技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范晔是修裱史上第一个被载人史册的人物,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当时的皇帝令范晔领导装裱工作,他根据自己的见解,制定了一些规格,使书画的装潢更合理美观。这说明中国的修裱技术在南朝宋时已经发生,修裱行业亦已初具规模,只是技术不佳。隋唐时期,修裱有了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自唐代开始产生了揭旧修裱,并开始使用皂角清洗去污,开始重视环境条件,表明我国修裱行业技术规范已趋于完备。古时有名的装裱家都官位不低。到了北宋时期,宋徽宗成立了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作画成为步入官场的一条途径,装裱师也成为朝廷的官员。宋元两朝的修裱行业则达到了鼎盛时代。在朝廷,册书、诰命诏书等一系列重要文书都要进行装裱。元代《秘书监志》记载了我国已知最早的以抢救为目的的修裱活动。这时期的修裱工艺更为完善,中药浆糊古方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对档案文物的防虫防霉成效明显。该时期的文献记载中还明确提出诸多修裱原则。明代书画修裱机构的发展不亚于宋代,宫中有专门的画院和装褙所,从这时起画家和裱家开始分家。清代更重视档案的装裱。到清朝宫中,存在专门修书的机构,负责皇宫中档案、图牒、图画和书籍和囊的修裱制作。修裱技艺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民间有了装裱作坊。明清两代时,书画装裱技艺已从宫廷流传至民间,在苏州、杭州、开封、北京等地已有许多的裱画店铺,宫廷的画作也流入民间。朴素简单的装裱工艺被民间广泛采用。装裱技艺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除了上述地点外,扬州、上海、广州、湖南、湖北、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蜚声内外的书画装裱名店,形成了迥异的风格。修裱工艺也有了“沪裱”、“京裱”、“苏裱”等的派系之分。到了民国时期,装裱作坊的主要是商业机构,私人装裱行当兴盛起来,有一定书画装裱历史的城市发展更为迅猛。民间裱工以长江为界,出现了不同装裱风格。民国时期由于时间短,战乱不断,修裱技术并没有实质性的 提高。

5 修裱技艺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府更加重视修裱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古老的手工修裱技术结合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得以迅速发展。1983年国家档案局把修裱技术作为受损档案的重要抢救手段,并陆续颁布了多项规则标椎文件。这些规范标准的制定实施,促使我国修裱技术操作更加成熟,质量更加优良,行业更加规范,从业人员的职责更加 明确。

解放后中央政府极其重视国家文物文献的修裱工作,在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部门设立专门修裱机构。特意从上海调集张耀选、孙孝江等多名具有南裱技术的修裱技术人员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成立了修复厂。该厂后改称科技部,培养了一批古字画修裱技术专家。国家图书馆前身北京图书馆成立古籍部修书组,修裱珍藏善本古籍。1959年中央档案馆,选调中国书店的郑凤林老修裱技师,同时不断培养晃建、史风联等修裱专家。中央档案馆技术部保护技术处还有6名专业修裱技术人员。1974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前身故宫明清档案部选调在荣宝斋和文物出版社工作过的修裱师刘宝元,培养刘小敏、高晓华等档案修裱专家,刘小敏现已调入中央档案馆。与此同时,各省一级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也都积极引进人才,大力发展修裱技术。公私合营时,荣宝斋等民间修裱机构也逐步兴旺,特别是七十年代后期,修裱行业一改往日的沉寂,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不仅有中国书店和荣宝斋等驰名中外的商铺从事该技术的传承,更有大批新兴的修裱店铺不断出现,装裱新字画的行业日渐繁荣。

从修裱业产生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裱技术人员的培训都延续着师徒相授、口耳相传的方式,这样的方法重操作、轻理论,缺乏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修裱技术的学习有了新的模式:国家档案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单位举办了多期修裱培训班,使学员集中地学习档案保护和修裱的知识,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近些年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每年免费举办古籍修裱培训班,至今已举办了15期,极大地推动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文物局每年举办纸质文物修裱培训班,还从意大利等国家聘请专家介绍有关国外的先进技术。修裱室逐渐引进先进的现代化机器设备作为修裱工具。良好的工具,为修裱业的精细化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近些年来修裱技术不断进步,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弊端,影响修裱技术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保存着巨大数量的档案。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1000多万册(件)明清两代档案,其中30%破损亟待修裱,而该馆修裱人员只有10名。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档案30多万件,修裱人员仅2~4名。像张志红、徐建华、杜伟生、刘小敏、杨志新这一代修裱专家大多数已经退休,所剩的少数几名也即将退休。目前国内纸质文献修复从业人员严重匮乏,全国专业的古籍文献修复人员不足10人。各类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等相关单位更是需要大量的纸质文献修裱人才。

档案修裱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各修裱室应不断发展,培养专业的修裱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为档案、古籍、字画的修裱做出贡献;修裱行业也要注重创新,比如技术层面上的创新、观念上的创新等;还要积极面向社会,主动招揽和培养技术人员,拓展业务渠道,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承技术和弘扬文化的社会责任,形成区域性的修裱中心;同时还要加强档案修裱机构的素质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档案修裱人才。

6 小结

我国的修裱技术是伴随着档案、书画产生并蓬勃发展的。档案界一直遵循着诸多修裱原则,保护并修复了一大批宝贵档案,对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档案修裱技术虽然在纸质品的修复中大放异彩,其近年来缺面临着失传断代的危机。我国档案馆、博物馆有大量亟待修复的档案文献和纸质文物,但是真正能修裱的师傅却屈指可数。笔者认为,档案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是抢救这项濒危的技术,壮大修裱人才队伍,将这门手艺完整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档案馆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系分析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创新型高校数字档案馆的设计与应用
新昌县档案馆藏调腔《牡丹亭》考论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浅谈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的区别和联系
档案馆公共管理与服务研究
太仓市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