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革命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思考
2020-02-25刘晶晶
刘晶晶
(福建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这次座谈会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段话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重要遵循。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革命实践中共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是革命文化生成、演进、创新的宏大背景。在福建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中,我们有必要突出以文化人,思考用本土的革命文化来铸魂育人,培养新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福建革命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
(一)福建革命文化的内涵
中国革命、俄国革命和法国革命被并称为世界历史上三次最具影响力的革命。而且,仅仅从狭义上来界定的中国革命从1911年算起到1949年结束,长达38年,远远超过了10多年的法国大革命(1789—1799年)和20多年的俄国革命(1899—1921年)。而如果从宽泛意义上来讲中国的革命时期,则可以向前追溯到鸦片战争;向后则可以延伸到现在,因为“社会主义革命并不仅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而是指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整个过程”[2]。所以,时至今日,从学理上说,我们仍然是处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进行伟大斗争的革命阶段。但这样向前向后延伸革命的时段,对面向大学生的“纲要”课教学来讲,并不是一个能突出“四个选择”的视角。因此,本文中所述革命文化的时间段仅涉及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所谓福建革命文化的内涵,就是指1919—1949年间,福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创造出的与革命相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性质仍然是属于毛泽东所界定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3]。
(二)福建革命文化的物质形态
人非物是,革命历史和人物在时间上虽已远去,但革命文化的载体在空间上从未消失。福建是一块“红旗不倒”的红土地,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福建曾是中央根据地和闽浙赣根据地所在,即使在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后,仍有革命力量留在福建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国共合作抗日后,整编的新四军中有占总数一半的红军游击队来自福建。因此,现在福建全省86个县(市、区)中革命老区县就有67个,其中的原中央苏区县是37个,占据了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根据2011年3月全国革命遗址普查的数据显示,登记在册的福建革命遗址共计2502处,总数位列全国第5位。其类型多元丰富,有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966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868处,革命领导人故居165处,烈士墓172处,纪念设施331处。从地域分布上看,遍布福建省的各个地市,其中福州市203处,厦门市96处,泉州市366处,漳州市173处,三明市411处,莆田市222处,南平市267处,龙岩市410处,宁德市354处。在中共福建省教育工委组织编写的《福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指南》中,从这2502处革命遗存里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40多处遗址,结合“纲要”课的实际需要,向“纲要”课教师推介了可供融入教学的福建革命文化遗存。这项先期工作为福建革命文化融入“纲要”课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积淀。
(三)福建革命文化的精神标识
革命文化的精神标识包含有革命理论、革命制度、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其核心是革命精神。在福建彪炳史册的革命历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福建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摸索出了一条中国革命从低潮走向高潮的必由之路,孕育了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在1929年12月通过的古田决议中,创造性地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由此孕育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永葆先进、求实创新的古田会议精神。面对农村革命政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三次到中央苏区的第一模范乡才溪进行实地的农村调查,写就了《才溪乡调查》这一光辉文本,为我们展现了深入基层、求真务实、一心为民、致力发展的才溪乡调查精神,这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计划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并且,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福建永安成为了东南抗战文化的核心所在,以永安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持续长达七年半,其中就有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笠剑精神(头戴斗笠,腰佩短剑,到民众中去进行抗日宣传)等。无数的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苏区精神、古田会议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和永安抗战精神等,这是福建革命文化中永放光芒、值得传承的精神标识。
二、 福建革命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意义
从历史观看未来,用历史照亮未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门类中,既具有思想政治学科属性又具有历史学科属性的一门课。从历史来讲政治,特别是从中国革命史来讲政治是其担当的一项重要育人使命。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用福建革命文化来滋养“纲要”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突出育人目标,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从历史视角讲清楚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进程的关键课程。从1840年到1949年的这前一个一百年既是中华民族备受欺凌的屈辱一百年,也是中华民族绝地反击的救亡一百年。而从1949年到本世纪中叶的这后一个一百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复兴一百年。前一个一百年,学生们只能从历史课本中感悟,而后一个一百年的最后三十年恰恰是这一代“00后”大学生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期。对于福建高校来讲,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还是服务于地方建设,而民族复兴大业最终也还是要落脚于每位时代新人做好自己的点滴小事,建设好自己的家乡。近代福建革命历史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缩影,从地方高校的地域特色出发,讲清楚福建省的革命历史和文化,有助于同学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了解更为深入,激发出更为深沉的爱国爱乡之情。见微知著,从局部到整体,以福建革命文化为切入点,是拉近民族复兴大业与本土青年学生距离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增强文化自信,落实思政课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价值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保持国家民族欣欣向荣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是把文化自信放在四大自信的根基中来看,而革命文化又是文化自信三大来源中的中间环节。要增强文化自信,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培根铸魂的功效,就离不开对革命文化自信的塑造。在现实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对自己家乡福建本土的革命文化不甚了解,情况好点的也仅仅是知道些革命名人的事迹,这估计是从小到大学习的多是通史所致。如果学生连基本的革命文化认知都没有,哪里还能谈得上对革命文化自信的塑造呢?因此,藉由福建革命文化为载体,细化并深化同学们对革命文化整体及本土革命文化的认知,才能扎扎实实地将文化自信的培养落到实处。也只有把革命文化说清楚了,才能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衔接,三大自信如何环环相扣,造就了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树一帜。
(三)提升课程亲和力,回应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召唤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新时代对思政课提出了务必要向此四个方向改革创新的要求,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的提升固然重要,然而这三者的最终落地实现,总归要放在亲和力上,即课程对学生的亲和以及学生对课程的亲和。这是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的最后一公里,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具体到“纲要”课的亲和力来说,从时间上缩短过去与现在的距离感是不可能的,然而在空间上拉近历史与当下的融合感却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纲要”课在给同学们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的宏观脉络和内在逻辑的同时,以学生成长的地域空间为基点,深挖其不为学生所熟稔的本土革命历史与文化,更容易建立起革命文化与学生本身的亲和感,从而为“纲要”课亲和力的提升增添了一条践行路径。
三、 福建革命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策略
教师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否被充分地激发出来。“纲要”课教学的守正创新,需要本课程教师用心基于地域特色,将福建革命文化融入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结合案例教学,融入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纲要”课的教学主渠道。“纲要”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时间跨度长、涵盖范围广,而且往往主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梗概,大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都已经有所了解。如果还是大而化之,泛泛而谈地去讲中国近现代史,就容易让学生们产生厌倦之情。因此,在史论结合的课堂讲授中,对案例的选择就显得很重要。如果教师是选用本土的与学生亲近的案例,显然会比照搬教参上的通用案例会更有新意,做到以空间拉近时间。例如,在讲“五四运动”时,可以提及正是福州人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北京《晨报》上的振臂一呼,传导了巴黎和会的外交之辱,引燃了国内“五四运动”的提前爆发。而1919年底因抵制日货而起的福州“台江事件”则彰显了福建人民对五四精神的传承,并给现如今的福州台江区留下来一条名为“国货路”的干道。在讲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时,可以以方志敏、邵式平、黄道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为例,其在地域上涵盖了现在的闽北南平地区的所有县市,而教师再结合方志敏的名篇《可爱的中国》《清贫》来阐述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作风,可以让来自南平地区的学子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根据地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有更为深刻的体悟,也会让来自其他省份或地区的学子在著名革命人物的精神世界中找到与福建相系的生动实践。
(二)结合现场教学,融入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纲要”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2018年4月颁布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就规定了要从思政课的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专门用于开展实践教学。除了是政策要求之外,“纲要”课社会实践也是助力升华课堂学习效果,达成立德树人目的的有效途径。作为社会实践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在参观革命文化场所的同时展开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于眼到耳到身到心到之中感受浸入式的革命文化教育。有鉴于福建革命文化资源的丰富,福州地区的高校可充分利用地利之便,将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作为现场教学的最佳之选,其集中展示了八闽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让福建改天换地的壮阔场景。而福建其他地区的高校也很容易就近前往反映本土革命文化的场馆,如闽西的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闽东革命纪念馆、闽中革命史纪念馆等。此外,在现场教学的形式上,可以突破“教师讲学生听”这一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增添或者将之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模式。具体做法是,事先将学生们分为学习小队,教师提前根据教材内容和参观内容设计若干任务卡,每个学习小队现场随机抽取任务卡,以任务卡完成的程度及快慢综合评定学习小队等级,给予相应奖惩。任务卡中的项目可以包括展板史实文字的核定、革命遗存实物的搜寻、场馆内体验项目的完成、某处重点学习内容的打卡、小队队员与教师之间的快问快答等。
(三)结合情境教学,融入总评考核
总评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指挥棒,怎么考决定了学生怎么学。大学“纲要”课的考核,如果还是如初高中那样只用卷面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所得,显然是不够综合的。因此,在总评考核中,有必要改变既往只是坐着学、坐着考的总评形式,跳出有限的教室空间,给予学生更广的探究空间,采取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微电影拍摄的形式,让学生在动中学、动中考,在自我创设的情境中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福建革命文化中有很多可供撷取的情境,例如在党史和军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古田会议、以闽西子弟为主的绝命后卫师血战湘江、被视为是苏区干部好作风标杆的张鼎丞、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林祥谦等等。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组队配合或分工完成选题、撰写剧本、角色扮演、视频拍摄、后期制作等工作,最终以“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所要求的标准,提交成果。教师根据微电影质量的高低评定团队总分,再让团队成员自行根据各位同学的贡献度给出单人成绩,但团队成员的单人成绩总和的平均分要等于教师给定的团队总分。通过这一考核方式的创新,促使学生在熟悉基本的革命史实之外,还需要对相关历史的背景、事件的细节、人物的形象、精神内涵等做出更深入的主动研究。这种整合再创作的过程,也考验着学生团队的统筹能力、协作能力、审美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等。故此,凭借学生对革命文化的集体再现,教师可以对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多维度的考核评价。
综上所述,福建革命文化是“纲要”课的重要学习资源,将之积极融入课上课下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助于更好地达成本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诠释学习革命历史文化的教育意义,原因就在于“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4]。对于福建高校的“纲要”课教师来说,我们应不负嘱托,结合福建的本土特色,将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传承光大,为学生们的心灵注入这最好的营养剂,从而让这些具有正能量的孩子成长为跑好民族复兴接力赛的接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