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疗法改善大学生焦虑情绪状况的探究
——以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为例
2020-02-26郝艳艳
郝艳艳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图书馆,山西 汾阳 032200)
一、引言
乐观自信、理性平和、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成长成才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然而,研究结果显示,因受重视程度不够、心理咨询资源不足、经费有限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收效甚微。近年来,受校内外各种压力影响,如考试、学习、交际、就业、恋爱、人生目标不明确等,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王莹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约有20%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而焦虑作为常见心理情绪,其发生率最高[1]。精神病学家Gebsattle的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的和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一定程度的焦虑是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对抗剂,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针,它促进着个体的社会化和对文化的认同,推动着人格的发展[2]。但长期焦虑或高焦虑得不到及时解决时,焦虑就会给大学生的生理、认知和行为带来伤害[3]。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把焦虑情绪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从而引导他们的行为朝正向发展。
阅读疗法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选择相应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和答案,以此解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目的[4]。
阅读疗法自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我国,因其方便性、经济性、有效性且很好地保护了个人隐私等优点,在促进个人心理健康方面被广泛应用。鉴于此,高校图书馆可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拓展服务内容 ,由具有文学、医学、心理学专业基础的馆员和心理咨询师、专业教师共同组成阅读疗法研究团队,对有焦虑情绪并自愿接受治疗的大学生施行阅读疗法,帮助他们及早恢复心理健康,也可为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赋予新的内容。
笔者以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为依托,对94名具有中度焦虑情绪和重度焦虑情绪的大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阅读疗法治疗,通过选取不同类型的书目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大学生改善焦虑情绪,重获身心健康,并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W.K.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为工具,对大学生的焦虑情绪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估。量表由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组成,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评分标准为:1—4,分别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小部分时间有、相当多时间有、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评定的时间范围是自评者过去一周的实际感受。
(二)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共500人作为样本,发放由W.K.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无记名留联系方式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84份,回收率96.8%。其中,男生62人,女生422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正常或轻度焦虑的学生为390人,占80.58%,中度焦虑的学生为74人,占15.36%,重度焦虑的学生为20人,占4.06%。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论,轻度的焦虑对人是有利的,不需要予以治疗。因此,研究组联系到问卷调查结果为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的大学生,依据自愿原则征集到94名大学生确定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7人,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三)研究方法
1.分组选定阅读疗法书目。依据王波教授在《阅读疗法》一书中提到的书目类型划分方法,将研究对象按阅读的书目类型不同分为综合书目组和对症书目组。研究组参考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阅读与心理健康分委员会推荐的“针对大学生的阅读疗法常用书目”,结合王波教授《阅读疗法》一书中的“一个大众化的图书疗法处方”和“大学生喜爱的自疗书目”,最终确定了10本对症书目和15本综合性书目,详见表1、表2。
2.具体实施流程。美国学者Schicher和Burke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交互式阅读疗法流程:阅读前的准备阶段——阅读或倾听书的内容——复述书中主要内容——讨论书中角色的经历——后续治疗活动[5]。交互式阅读疗法强调接触读者和对读者的阅读进行指导,这种方法对学生更加适用。因此,本次治疗选用上述交互式阅读疗法流程对两组学生开展为期三个月(2018年9月15日—2018年12月15日)的阅读疗法治疗。本次阅读治疗需要评定治疗效果,因此,要求参与治疗的学生在治疗后做一次焦虑自评量表(SAS),并将治疗后的结果和治疗前的情况进行比较,评定治疗效果。
3.评价工具。本次研究以焦虑自评量表(SAS)作为量化评估的工具。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得分高低不同反映焦虑程度不同。
表1 综合性书目
表2 对症性书目
(四)统计分析
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组别阅读疗法治愈率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有显著性差异。
三、结果分析
(一)阅读治疗前后大学生焦虑程度比较
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大学生接受阅读治疗前后的焦虑程度进行量化比较。因本次研究对象只针对焦虑程度为中度和重度的大学生,因此研究结果主要是比较治疗前后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所占比例是否有所变化。量化比较分析后发现,接受阅读治疗后中度焦虑、重度焦虑的大学生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62人减轻为正常或轻度焦虑,可以认定为已基本治愈,总治愈率为66%。将综合书目组和对症书目组治疗前后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综合书目组较对症书目组治疗效果显著(卡方检验X2=27.29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3、表4、表5。
表3 大学生接受阅读治疗前后焦虑程度比较
表4 大学生阅读不同书籍前后焦虑程度比较
表5 阅读不同书目后治愈率比较
(二)阅读不同书目前后大学生焦虑程度比较
两组学生接受治疗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综合性书目组较对症性书目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两组治疗前焦虑量表评分无差异,且两组治疗前后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
阅读疗法是一种涉及医学、图书馆学及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心理治疗方法[6]。从生理角度讲,读书、用脑不仅可刺激头部,使血液流畅,进而改善和增强脑部功能,还能调动眼、嘴、耳、手、足、脑等多种生理器官的协同行为,从而促进整个身体的健康。阅读疗法操作简单易行,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心理可塑性强,用阅读疗法帮助大学生治疗心理问题效果普遍较好,阅读疗法在大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阅读疗法在改善大学生焦虑情绪上整体效果良好,总体治愈率达66%,综合书目组的治愈率达91%,效果显著,对症书目组治愈率达40%,效果较好,且综合书目组的治愈率是对症书目组治愈率的2倍以上。相较于综合书目组,对症书目组所选用的书籍均为针对焦虑情绪的专业心理类书籍,专业性和理论性较强,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讲,阅读此类书籍和掌握书中专业知识仍有一定难度;而综合书目组所选书籍内容通俗易懂,哲理性和趣味性兼具,更易引起大学生内心的共鸣,书中知识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和掌握,在治疗效果上要明显优于对症书目。因此,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在采用阅读疗法治疗大学生焦虑情绪时,选取书目应科学搭配,侧重选取综合性书籍,再搭配少量专业性的对症书目,而且专业性的对症书目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加入心理学老师的专业指导,这样阅读疗法方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五、结语
阅读疗法是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科学运用。鉴于此,本研究依托医学院校的优势,在图书馆内选定部分医学专业出身且具有一定文学、心理学基础的学科馆员和学生工作部的心理学老师共同组成阅读治疗研究小组,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阅读疗法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了使本研究能更好地开展,研究小组科学合理地选择阅读书目。同时,图书馆设立单独的阅读治疗室供学生阅读使用。本次研究以适合大学生的交互式阅读疗法流程为主,规定各组学生平均两周读完一本书,并能够复述书中主要内容。在治疗过程中,研究小组老师通过面对面沟通、微信、E-mail等方式经常和学生交流读后心得体会,指导学生加深对书中内容的领悟。综合性书目组的学生还通过写读后感、将书中故事编成小话剧表演的形式强化感同身受、惺惺相惜等情感,增强了治疗效果。
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运用阅读疗法针对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实施治疗,并对治疗后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阅读疗法对改善大学生的焦虑情绪效果良好;书目类型在治疗效果中起重要作用;综合性书目较对症性的专业书目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希望能为同类研究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