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百万扩招”的若干思考及实践探索

2020-02-25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百万扩招生源素质

李 曼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向经济社会输送高水平技能人才,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实现社会稳定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9年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高职扩招百万”要求,各高职院校积极承担扩招任务,自2019年8月开始陆续面向全社会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生源扩大招生规模。

扩招百万,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实现终身学习都有切实的推进作用。扩招也为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扩招以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不同侧面考验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与管理能力。

一、高职“百万扩招”的现状与问题

(一)传统的管理模式、固定学制难以适应扩招带来的多种生源变化

这次扩招前,高职院校通过夏季高考、春季高考和单独招生三种渠道招生,生源比较单一,学生主要来自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学生从一个校门进入另一个校门,他们的出生年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便于统一管理。而扩招的生源来自社会不同领域,他们有各自的生活经历,文化基础也各不相同。例如: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积累的军事技能不能直接对接市场需求;下岗工人多数是由于技术进步或者生产模式转变导致的结构性失业,他们急需提升转岗再就业的能力;新一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渴望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渴望过上稳定的城市生活;残疾人有各自的人生不幸,也渴望自食其力。更重要的,社会生源中结婚有家有儿女的人会占相当大比例。由于各种生源社会经历差异、家庭背景不同、学业参差不齐,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模式、固定学制难以适应这种多样化的需求,需要进行变革。

(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难以满足不同生源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职院校传统的专业设置主要靠多年的办学历史传承沿革过来,增设一个新的专业涉及实训设施、专业教师团队、是否能够足额招生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所需要的新的领域的专业在高职院校培育发展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和培育成本,学校从培养成本的角度出发需要考虑招生情况,家长对一些新专业的不了解、不接受必然影响招生效果。这些都会导致学校提供的人才可能并不是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需求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从专业设置入手。

高职院校目前的课程设置主要从传统的知识体系出发,比如会计专业就从基础会计开始,计算机专业就从计算机文化基础开始逐渐设置课程。对于这种方式,目前的中职和职高的学生生源已经不适应,新扩招的社会生源比如退役士兵、新型农民工、下岗职工等更不适应。他们急需的是将原有的知识能力快速转化、迅速获取社会需要的操作技能,从而在社会上谋取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他们更渴望知识技能贴近岗位需要,因此,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必须从面向单一性应届生源的设置,向适应多样性社会生源的模式转变。

(三)教学设施设备不足、校外顶岗实习基地难以满足多生源学习需求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实验实训设施、教学场所得到很大的提升,生均仪器设备值有所提高。但是,基本上停留在建立多媒体教室、仿真模拟实训室、录播室等。这些实训室能够承担一些教师设计好的、有学生按照预先设定的环境和结果运行的实训项目,而能够承担起真实生产任务、技术推广服务咨询的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扩招以后新增类型生源的加入会对教学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原本就存在的资源有限性与学生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同时能够承担真实任务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短缺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岗前训练,离到企业上岗承担任务的能力还有一定差距。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存在学校“一头热”、企业缺少热情的困境。企业提供不出足够的、专业对口的岗位供高职生实习,即便是有岗位,学生也可能难以胜任或者不能够承受岗位工作的劳累辛苦,不愿意坚持下去。更深层次的合作,比如合作办学、合作招生、混合所有制的推进,会有更大难度。如何消除这“最后的一公里”,实现高职生从毕业到上岗的“无缝对接”,如何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开发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学生管理模式不适应多种生源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需求

学生管理方面,高职院校制定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往往是针对单一生源的管理对象制定的,面对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实行统一的军训、统一的早操、统一的晚自习、统一的作息时间及统一的身体素质标准、统一的社会顶岗实习要求。这种体系长期以来在高职学校运行平稳成熟,但是扩招以后生源多样,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面对,比如退役士官,他们在部队接受过严格的训练、身体素质好、自律意识强,他们还要“入学军训”吗?有些农民工年龄较大、他们需要跑早操吗?残疾人如何上体育课?但是,如果不参加这些项目,他们的综合素质学分如何获取呢?所以,学生综合素质管理面临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构建全新的、能够适应扩招以后多种生源的素质养成体系。

(五)师资队伍结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多层次生源的变化

高职院校的教师长期以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陈述知识要点为主,虽然说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提倡“做中学、学中做”和“反转课堂”的教学改革,但是这类改革没有普及,改革的效果也没有惠及大部分高职在校学生。教师习惯性地按照提前制作好的PPT照本宣科地讲,教师自己没有信心当众演示操作流程、展示技能。课堂展示操作技能比理论讲授需要花几倍的时间准备,现场也可能出现展示效果不好不成功的情况,那么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如此“费力不讨好”,就不如循规蹈矩地去顺着PPT讲,导致高职教师技能短缺。教师缺少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实践探索

这次扩招的学习群体包括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他们虽然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别大、整体年龄偏大,但是其共同特点是就业压力大、职业诉求强、技能提升要求迫切。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主动适应这些变化,在学校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探索,构建能够适应多生源融合发展的学校治理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

(一)适应生源变化,高职院校应当持续稳步改进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

扩招使得高职院校生源由应届生源延展至社会生源。对社会生源的扩招目的是对现有劳动力的优化、实现终身学习。与从校门到校门的应届生源不同,社会生源所具有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智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效果会更好,更能将企业需求与个性需求加以融合,更有利于其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在社会生源中有很多人,曾经历过高考“失利”或“失学”的挫折,因而对国家给予的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会更加珍惜,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更明确。

学校的部门设置应当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致力于创建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组织架构,创新管理体制、育人机制,建立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薪酬制度应适应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局面,教师有可能走出校门上课、企业能工巧匠也有人到学校来传授技能,学校应当及时出台这方面的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构建多元的评价机制、灵活的学制,对不同生源可以分别采取三年的固定学制和灵活的弹性学制,两种学制并行。长效的学籍管理,从终结延伸至终身。对从单一的学年全日制学习向“多元分段全日制”,亦即以连续几个月为板块的分段全日制学习转变需要有应对方案。扩招后,是否要考虑:如何从传统的基于应届生源三年学制的终结性的学籍管理,向基于学分银行和学生学习档案——有利于学生接受再教育的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的终身性的学籍管理转变?对此需要有创新性的长远谋划。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学校领导对这项工作充分重视,下决心做一场“伤筋动骨”的全面改革,敢于打破多年来固守的教学模式、固定学制。

基于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改革职业院校的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指出:“建立健全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

(二) 适应生源变化,构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

扩招带来的多种生源增加了学生学习背景、学习能力的多样化, 新增生源不仅面临着职业转型、就业困难、生活压力等多重问题,并且本身学习能力又相对较差,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能够使新增生源在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技术,并能够迅速运用到就业岗位上,实现就业。

专业设置应当充分体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需要,重点建设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的人才,比如乡村振兴领域的养老康养类专业、社区服务类专业。专业培养定位应当契合经济的发展,比如新型农民的培养可以定位农村“两委”班子成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社会服务组织带头人、农业技术人员、乡村致富带头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考虑不同生源的就业需求,“量身定制”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计模块课程内容、充实模块课程资源、制定模块课程考核标准、编写新形态理实一体化教材等,基于岗位工作环境创设教学环境、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多开设知识应用为主的行动课程模块,特别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模块课程。充分发挥选修课程的灵活性,拾遗补缺,满足个性化需求。

日常管理“精耕细作”,扩招的学生,按照生源类别组建教学班。课程的开设可以在教学班的基础上采用灵活的“走班制”,例如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按文化基础分班上课,面向不同行业企业、不同岗位的专业课程按就业需求分班上课,个性化的技能养成和兴趣爱好采取选修课的方式。上课地点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实训室,“做中学、学中做”,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的企业、社区或者农村开课,以方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兼顾工作生活。

扩招的生源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甚至管理经验,具有较强的个人意识。针对这种特点,应当让他们参与教学管理。将学生的诉求和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将当地企业发展、乡村振兴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设计成为教学单元、教学模块传授给学生。改变传统的、空洞的说教,“翻转课堂”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当好“导演”,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扩招的生源中,学历与职业能力的提升是主要需求,技能和能力的取得主要通过获取相关资格证书来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必须从单一的评价走向个性化的“知识+技能+能力”的评价模式,采取1+X学历与证书转换的评价,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互相整合、互相联系。

(三)适应生源变化,将资源配置从校内延伸至校外,构建开放的资源配置机制

生源的扩张使得本来就紧张的教学资源问题变得更加突出,高职院校如何快速适应这种变化、充实资源,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妥善解决自身在资源配置使用方面的问题,避免设施设备的重复购置、闲置浪费以及各部门资源不能协同共享的问题。其次,“引进来”“走出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两个主要渠道。“引进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引社会资金,采取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方式筹集资金补充基础设施。校校之间架起合作桥梁,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校企合作,投资、赞助、合作等方式灵活配置资源。“走出去”是指多渠道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室、宿舍、实验设备、师资等软件硬件资源不足,可以将课程设在企业的车间、卖场、社区等,既能够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又方便学生学习。也可以考虑走读、网上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可以考虑租赁校外民宅民宿,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共建共享,或者还可以采取居家走读形式。

(四)适应生源变化,重构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能够直接服务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而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应当成为高职院校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体系的标准。如何适应生源变化重构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如何培养出政治思想过硬、人文修养高、操作能力强、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必须长期探索实践的课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通常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几个模块。思想道德素质模块一般主要包括政治表现、道德修养、法律意识、学习态度等。知识能力素质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创业就业能力等,同时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必备的附加技能。人文素质模块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知识的掌握情况、参与社会实践经历、文艺作品选修课的情况以及参与文艺活动的情况。身心素质主要包括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体育运动水平等。

扩招以后,新增生源不同于以前单纯的高中或中职生源,他们在入校前的工作或学习过程中已经完成了基础素质的养成。因此,对于不同生源的学生,不能按照固有的学生素质考评体系 “一刀切”进行考评,应当采取灵活的、弹性的素质考评体系。对于入学前已经具备的素质能力,采取学分转换的方式获取综合素质学分。比如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他们在过去的工作中积累的包括身体素质、基础技能、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学习成果,应当通过水平测试、学分互认等方式直接转换成综合素质学分。

(五)适应生源变化,打造技能提升为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生源的变化给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当主动适应扩招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应当主动革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授课和操作训练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如果长期固步自封,思想和眼界局限于校园内,不肯走进社会了解经济发展现状,就很难适应扩招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应当通过多种渠道打造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职称评聘、薪酬激励、年度考核等政策,鼓励教师积极承担教学改革任务,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到农村去了解新农村建设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同时,鼓励承担传统陈旧课程的、有学习能力的教师转型。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创新团队。应坚持多方参与、专兼结合、跨界组合的原则,通过聘请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弥补校内师资的不足。通过建立兼职教师业务档案、设立金牌讲师、技能大师等激励措施,采取“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配置机制,组建混合型的师资团队。

建立一支能够胜任扩招以后多元化生源的辅导员队伍。这支队伍首先要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同时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熟悉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不同生源学生的多种生活背景和心理诉求,掌握灵活的工作方法,妥善解决他们日常生活的困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实现就业。

总之,高职“百万扩招”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有力措施,是中国实现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措施,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高职院校应当在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体制机制等方面长期探索实践,构建日益完善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培养大批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百万扩招生源素质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
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与转型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图表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