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启示探究

2020-02-25王英芳胡军华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才观总书记人才

王英芳,胡军华

(江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1],办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国家思想、政策与制度。新时代,高校要深刻学习并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指导思想,培养优秀的追梦人。

一、习近平人才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思想中,其人才观点的提出是以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为基础,充分考量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理论依据,借鉴国内历代领导人的人才思想,最终形成于我国的大量实践中,其内涵十分丰富。

(一)人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当前世界形势多变,各国竞争激烈,提高综合国力才是有效的应对之道。人才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实现中国梦,赢得大国外交,人才是必不可缺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抓住机遇、实现创新的基本保障。

1.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历史使命,人才是关键因素。当今我们站在前所未有接近中国梦的地方,能够走到这样光辉荣耀的位置,不能忽视“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的巨大作用。人才强国这一战略首次明确提出是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并成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智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后数次重要讲话中,均强调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才。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2]我们要想站稳国际大国的地位,要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想绘制宏伟蓝图,成就伟大的中国梦,“人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3]。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临着经济转型与升级的巨大挑战,我们不能再消耗能源资源,继续粗放式经营模式,必须另选一条路,依靠创新。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因此,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要着眼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任用等相关机制,重视创新型人才。我国不仅要培养国内创新人才,更要以主动、开放的姿态,广开进贤路,积极引进创新人才。[5]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实现社会发展、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汇聚大批高、精、尖领军人才,发挥创新人才的引领作用,抓住机遇,更好地带动发展。

(二)人才培养要注重德育与创新

在人才的培养策略与规划中,要秉持人本理念,育人以德为先。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而无德,行之不远。”[4]自主持党中央工作以来,习总书记更是重视道德在人才培养中重要地位,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在教育事业中,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5]。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休戚相关。应积极改进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不同领域的杰出人才,培育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在发展建设中坚持和追求的创新驱动,其实质是人才驱动,因此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当“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6],打造国内各领域中具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团队。习近平总书记在参会时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7]这一说法准确体现了创新型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巨大意义,要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适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

(三)选用人才要广开贤路,以德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当重视并引进人才,在当前发展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8]一方面,我们要吸纳本国外流人才,鼓励并倡导海外留学人才学成归返,为我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通过招收各国留学生,敞开国门积极引进外籍优秀人才,充盈我国的人才队伍。总之,在人才的选用方面,要以包容的态度,积极改进人才体制机制,不拘泥于国内人才市场,打破传统地域限制,加强人才的引进工作,广开进贤之路。

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要注重考察其自身的道德修养。习近平,根据时代条件,总结历代领导人思想,提出人才选用的基本条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9]这一原则的提出,将“德”与“才”辩证统一结合于人才的选用工作中,科学体现了我党的用人原则。优秀干部人才的首要条件是能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大是大非面前能“以德为先”,保持政治信念。因此,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要注重个人道德操行,道德是人最基本的底线。坚持选贤任能,摒弃主观、随意、盲目地选才用才。

(四)人才管理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人才管理中至为关键的就是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策略。当今国际政治形势多变,利益交织,要明确我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管人才。党管人才原则下,要严格要求党政机关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10]告诫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11]强化对党政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坚决杜绝腐败问题。此外,对于腐败查处问题,要秉持“零容忍”的态度。在党政干部群中,查办贪污腐败的官员,要有刮骨疗毒的勇气。无论是“大老虎”,还是“小苍蝇”,对于党内的腐化分子要坚决抵制并打击。党政人才肩负着兴国安邦的重要使命,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干部素质修养刻不容缓。

二、高校积极落实习近平人才观的重要性

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境况。高校作为创新与人才的孕育摇篮,必须强化人才培养观念,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新机遇,主动调整战略,培养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高校人才队伍。这不仅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形势要求,也是高校自身提升教学水平、育人能力的现实需求,更是落实新时代习近平相关指导思想的必然举措。

(一)高校落实习近平人才观是适应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迅速革新,全球经济结构和政治格局不断调整,孕育巨大变化,国内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提高人才竞争力,我国积极探索出路。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既是对人才问题的解决措施,也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积极落实习近平人才观,培养大批拥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优质创新团队,不仅是适应世界的发展、跟上时代脚步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备战人才竞争、增强我国国际实力的必然需求。

(二)高校落实习近平人才观是其自身职能所在

高校是培养国家栋梁的重要场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是其最基本的职能所在。高等院校积极学习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落实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教育政策,从教学观念、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断提升,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一系列要求和举措,有利于为相关人才提供更适宜的学习条件,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后备军,是高校实现其职能与社会价值的内在要求。

(三)高校落实习近平人才观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并确定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更是明确提出将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此次会上还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党和国家对科学创新和高质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此可见,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工作的中心和大局。高等院校加强对习近平人才观的学习,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理论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积极调整策略,落实习近平人才观,推动“双一流”建设,既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是进一步提升和发展高等教育、推动“双一流”建设的现实需求。

三、新时代高校积极落实习近平人才观的措施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对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高等院校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指导和要求,应该从思想到实践,全面落实人才观,为培养优秀接班人,助力中国梦实现,做出实质性的举措。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

在高等院校里,要使每位老师、每位同学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每一个学生都是宝藏,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因此,教师要认可每一个学生的存在价值,给予应有的重视,要从思想上引导、鼓励每一位学生走上成才之路。同时,不可忽视家庭的作用。高校要充分联系家长,双方沟通、合作,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态势,利用学生自身优势,不断提高其自身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局面。

(二)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严明校风校纪,强化学生的学习进步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兴趣与潜力,培养其自主学习、沟通合作的能力。同时,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努力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校园环境以及教育文化氛围上,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才环境,鼓励学生成长为知识型、素质型、全面型人才。

高校应该创设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校园氛围。高等院校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给学生创设条件做交换生,鼓励自主海外留学。高校应该加强“桥梁”作用的实现,通过实施各种举措,制定相关政策办法,积极鼓励广大学子走到更广阔的舞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为社会建设培育优秀的海外留学人才。

高校应努力营造风清气正、接轨中国梦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踏板,因此,学校要发出倡导,通过开展相关活动、相互监督等方式,打造清明廉洁的校园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谨记廉洁与自律。此外,学校教学及活动应关注时事,注意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引导教学观念、校园风气与改革开放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要求相适应,培养政治信念坚定的新时代事业接班人。

(三)推进高校教学改革

高校应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校方要结合时代背景,系统整合传统学科安排,增强学科交叉渗透,促进专业多元化选择。在注重课堂知识积累的同时,增设课外实践活动,达到书本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高校教学开展还需充分了解社会需要,依据市场需求与就业现状,及时调整专业安排,修改培养计划,使教学与社会接轨,使人才与市场相得益彰,充分发挥教育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积极作用。

高校应加强关于心理健康的课程与培训。多方面的因素可能导致学生负面情绪的扩大,进而影响其学习与成长。因此,高校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心理课程辅导,开设相关讲座,普及心理知识。并且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现问题并进行疏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使命与中国梦的实现相结合。

(四)关注创新与个性发展

高校要鼓励创新。创新是现在所有领域都在追求的目标。创新型人才更是我国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武器。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引导、尊重、鼓励学生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教学,激起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求知探索的精神与意志。学生只有产生了对事物、对知识的渴求心理,才能逐步挖掘出自身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并提高创新能力。同时,树立优秀楷模典范,用榜样的创新力量激励大学生挖掘自己的创新潜力。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此外,高校还应设立科技创新的奖励制度,用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激发并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要重视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多样性人才,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积极鼓励学生个性化与差异化发展。支持学生创业,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机遇,帮助创业大学生实现与政府、企业的牵线搭桥,积极促进创新创业项目的融资与发展。高校还应引导学生多样化就业,不拘泥于传统行业,创新思想,开拓市场。

(五)完善人才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建立完善、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发现、培养、选拔、任用人才的重要前提条件。高校应该加强人才评价指挥棒的合理发挥与运用。这一“指挥棒”对人才培养工作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会议上对考试招生制度的深化改革做出专门部署。现今,高校更应不断改进、完善考试招生制度,克服唯分数论,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考察,摒弃地域偏见与地域歧视,努力实现招生工作的区域性协调,确保人才合理享受到受教育权,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性。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公开招聘制度,建设更加优质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成才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持。因此,应加大力度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师的招聘工作公开合法的进行,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吸纳、录用优秀的教师,保证公开、公正的招聘过程,使每一个教师岗位都能发挥应有的光和热。

习近平人才观的思想内涵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最权威、最科学、最先进的风向航标。高等学校人才培育工作应该围绕习近平人才观开展,把握时代要求,这不仅有利于实现高校更好发展,推动教育事业进步,而且有利于培育更加出色的“后备军”,聚集更优秀的力量,共同绘制我国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猜你喜欢

人才观总书记人才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浅谈《三国演义》
蒙哥马利元帅的军事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