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路径和探索
——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为例
2020-02-25陈艳红
陈艳红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对职业院校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根本遵循。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越来越严重,导致现在大部分学生依赖性强,普遍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1]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传承船政学堂“厂校一体”育人特色,依托专业实训课程优势,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模式,构建起“1345”特色劳动教育体系。“1345”劳动育人模式,紧紧围绕“工匠精神”这一中心,充分利用校内课堂、校外实践、家校联系三个平台,深入推进“四个融合”工作,即“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专业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五种能力全面发展,致力于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一、一个中心:以“工匠精神”促进劳动精神培育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精髓,包含精益求精的质量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追求完美的创新精神。新时代劳动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必要途径,把握育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努力使劳动教育体现时代性,注重实践性,富于创造性,最大程度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作用。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在内涵与外延上正相契合,首先倡导了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既指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又指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高度统一起来,有利于培育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一)教书育人,言传身教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应秉持工匠之心教书育人,让“工匠精神”成为他们的职业气质。通过工匠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厚植工匠与劳动文化,追求“道技合一”,达到劳动精神的最高境界,实现追求卓越、成就不凡的气质与求真、尚巧、至美的有机统一,引导全体学生在大学阶段就牢固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并逐步培养其职业荣誉感,同时增强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争做具有坚定职业理想、优良职业作风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文化育人,提升意识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传承“精益求精、密以求密”的船政质量精神,将船政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之中,通过对船政历史文化的学习,对革命先辈的瞻仰,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注重增强劳动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大匠精神”。
二、三大平台:“校内课堂、校外实践、家校联系”促成全方位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呈现多维特征,家庭、学校、社会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其中学校教育是主体、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补充。以现有校内教育平台依托,学校还积极开拓校外教育平台,逐步形成校内外联动的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校内课堂:充分把握第一、第二课堂,加强实训实操
1.狠抓第一课堂,开设劳动必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德育是根本、劳育是基础。学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开设公益劳动课程,规定教学时限,考核通过后给予一定的学分。同时,鼓励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创新教学方式实施劳动教育,将劳动课堂交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理念,适当提高实操课程的占比度,深化对实操训练的认识,增强对动手操作的重视度。并依托现有的多样化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以“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模式,学、劳结合,开展专业技能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和竞技与创新能力。
2.拓展第二课堂,以活动培养意识
通过开展“每年船政文化节-每月社团活动-每周宿舍文明评比-每日卫生劳动”,建立起四级劳动课外活动体系。在学校统一管理以及教师的指导下,广泛开展与学生成长成才有关的拓展性课程渗透劳动教育。第二课堂以学生兴趣为主,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有利于培养劳动素养。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蕴含多元的劳动教育元素。[2]通过第二课堂,可以传递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真谛,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流汗中感受劳动艰辛,感悟劳动创造,体验职场氛围。
(1)每年开展船政文化节
设立船政文化节,根据各系部专业的特色,开展各种文化节活动。如道工系“桥隧模型制作大赛”航海系“船模设计大赛”等。既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也让他们发挥创意、动手操作、锻炼能力。
(2)每月开展社团活动
学校秉持“学有所用”的精神,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开展劳动类社团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务维修、专业知识宣讲等。让所学知识得以利用和体现,提升学生成就感。或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劳动活动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渗透劳动意识,培养爱国情操。
(3)每周开展宿舍文明评比
开展文明宿舍评比,有利于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宿舍环境,凸显寝室育人功能,提高学生参与日常劳动的意识和能力。各系部成立文明宿舍创建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学生干部严格执行每天巡查、每周检查、每月评比的工作机制,将日常巡查结果与学生个人综合测评得分相关联,“文明宿舍”检查评比结果与学生评优评先、发展入党、奖学金评定等相挂钩,倒逼学生积极创造良好安全宿舍环境,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的意识。
(4)每日开展卫生劳动
确保学生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由学生负责校内生活、学习环境的绿化、卫生清理工作,如广场、道路、绿化带以及部分公共区域的清理保洁,以及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苗木养护、环境消毒、卫生防疫等。“清新校园”以美化校园、净化环境为主要目的,与志愿服务时长挂钩,提升了活动参与率。同时建立“清新校园”工作反馈机制,确保了劳动质量。除此之外,学院主动搭建平台,利用团日活动、主题班会、勤工助学等方式开展劳动素质教育、体验日常劳动,这不仅在劳动中传递了“以校为家”的理念,也让学生学习到生活知识,提高劳动能力。
(二)校外实践:加强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志愿实践服务
为丰富劳动教育资源、拓展劳动教育平台,学校主动对接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第一,到企业参加生产性实践,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点,实现了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劳动的有机结合,通过实践劳动、岗位锻练,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养成劳动意识和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感受劳动乐趣。如信息技术专业大学生利用专业所学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电脑检修、软件硬件故障维修等服务,同时普及信息安全知识。在每年的“职业教育活动周”上,各专业充分发挥所长,为群众开展各类服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为社会居民免费开展汽车检测、车内甲醛检测和空调清洗等服务。同学们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将进一步体会劳动的乐趣,加深对专业的认识,促使校外实践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成效检验场。
(三)家校联系:紧密联系家长,开启家校共育平台
家庭是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的劳动启蒙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因而要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以家庭劳动教育良好家风提升劳动教育实质。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推文、班级班会课等宣传方式,倡导学生和家长开启家校合作共育平台,立足于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家务活”,重点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自觉性和习惯性。努力消除学生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引导家长和学生坚决纠正“家务活你不用干、不用管”的错误观念,强化学生的家庭成员角色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三、四个融合: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专业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
学校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将劳动教育寓于德育之中,强化立德树人意识;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训相结合,将劳动素养教育、职业精神教育贯穿实训全过程,形成协同效应;推进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从社会实践中感受劳动的魅力,进而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取向;推动劳动教育与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促进学生在就业创业劳动中践行创新理念、感受创造性劳动成果。把劳动教育贯穿于学业教育过程中,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一)以思政育人为抓手,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习惯
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弘扬真、善、美的时代责任。学院开设的船政文化素养课程以船政文化为核心,以爱国强技为主线,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质量精神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课程思政以专业实习实训为切入点,融合思政教育,将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劳动法规制度、劳动习惯、劳动价值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三全育人”理念框架下,学院着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专业教育、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衔接。自入学至离校,辅导员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包干区卫生清扫劳动,提升集体劳动意识。学生顶岗实习前,注重职业道德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学生毕业前夕,注重职业价值观教育。
(二)以专业实训为重要依托,培育核心职业劳动素养
根据专业特色融入贴近学生实际的劳动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劳动实践的热情,因此学校将劳动素养教育注入专业的课堂教育之中,不断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3]比如信息工程系实训课程主要有编程类和仪器设备操作类课程。在实训中,教师首先教育学生熟悉常用仪器操作,其次指导同学们把理论知识运用于编程实操。通过以上流程,既培养了学生技术革新和技能创新的意识,又培育了核心职业劳动素养,为学生走向工作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和职业素养基础。思政实践月开展了系列逐梦职场线上讲座,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职业环境,更好提升职业素养。
(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展现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
学院提出“三个打造”构建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充分培育“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一是打造以产教融合为依托、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注重劳动价值观过程渗透。信息工程系制订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案,积极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最大程度提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二是打造以“服务、创新、奉献、价值”为核心的社会服务平台。管理工程系整合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农村电商平台建设,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贡献青春力量。三是打造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宣传教育平台。学院以船政讲坛为主阵地,以学院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为媒介大力宣传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学院邀请福建省援鄂医疗队领队在云端共同致敬抗疫英雄,凝聚奋进力量。伟大的抗疫精神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的生动实践,更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三个打造”构成了推进社会实践的基石,必将有助于筑牢“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
(四)以创新创业为引领,孵化劳动教育成果
创新与创业相辅相成,本质都是创造性的劳动。创新创业引领创造性劳动,劳动精神贯穿创新创业全过程,创新创业与劳动具备内在的耦合性。因此,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融入劳动教育,将有助于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知识创新,对劳动成果的孵化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孵化培育创新创业项目。由学院团委打造的“农小福”平台致力于脱贫攻坚,为南平市顺昌县的芦柑销售做出了贡献,培养了船政学生的家国情怀。学院成立心澜船社旨在保护福船技艺、传承福船文化。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船模制作过程,既可以起到传承船政文化精神的作用,又可以体验传统与现代融合之美、发现劳动创新创造之韵。2020 年心澜船社荣获福建省“五一先锋号”称号,这是对将创新精神融入造船技艺的高度认可。
四、五种能力:以劳动教育为基础,构筑德、智、体、美、劳能力建设
(一)劳动教育推动树德
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充斥社会,撞击着人们的心灵。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时期,心智还不成熟,极易受到低级趣味裹挟的糖衣炮弹的攻击。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德行。设置劳动日、勤工俭学等活动,可以督促学生放下手机、走出宿舍,亲身感受劳动过程的辛苦,培养学生养成尊重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实训课教师注重将职业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技能技术实训环节,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劳动教育推动增智
劳动与智慧紧密相联。劳动既要求动手,又要求动脑,在手脑并用中可以培养学习能力,提升专业技能,锻炼创新思维。课程教学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学生以知识、技能和技巧为基础,展开独立的劳动实践。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交融中,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奠定了坚实的智力基础。
(三)劳动教育推动强体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障人民健康,除了要有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外,强健的体魄也是十分必要的。学院注重学校劳动与社会劳动相结合。学校劳动除清洁宿舍卫生、教室卫生及勤工俭学等一般性劳动外,也要充分依据自身专业特点开展劳动教育,如信息工程系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电脑检修、组装服务等。大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如社区服务、绿化植树等活动,均可以强化实践体验、培养健康体格、促使身心愉悦发展。
(四)劳动教育推动育美
劳动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现实路径。提高审美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善与恶、美与丑。船政文化艺术节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指导原则,设置了若干活动项目,内容涵盖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等项目。学生们全程参与,在体验劳动创造美的同时,内心世界也得到了充实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