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基于孤竹文化研究

2020-02-25盖海红吕晓东盖海萍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伯夷中华中华民族

靖 桥,盖海红,吕晓东,盖海萍

(1.河北科技大学 体育部,河北 石家庄 050018;2.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科研处, 河北 石家庄 050035;3.河北地质大学 社会科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22)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属性,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

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培养人,契合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思想。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植根于高校育人环节,塑造新时代高校师生的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关于孤竹文化

据史料记载,孤竹国是3500年前延续近千年的一个古国,其都城位于今河北省卢龙县境内。孤竹国在近千年的岁月里,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被后人称为“孤竹文化”[2]1-2。孤竹文化属于河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中记载,伯夷、叔齐是商朝属国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仁义至上,互让国位,不食周粟,双双饿死首阳山中,被称为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和古之圣贤之人[3]。孟子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依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4];纵观伯夷的人生轨迹,充盈着中华文化独有的“伯夷精神”,是孤竹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孔夫子概括为“不念旧恶”“求仁得仁”的“积仁洁行”,以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清风高节,抓住了伯夷精神的内涵之本质[2]204-207。

伯夷叔齐的典故主要包括逊让国位、叩马谏伐、耻食周粟和首阳采薇四个部分。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当中,伯夷和叔齐代表的孤竹文化以其恭敬、礼让、忠孝、廉洁、追求正义、崇尚气节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孤竹文化是以伯夷、叔齐为代表的伟大爱国者,表现了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精神,构成了燕赵文化乃至华夏文化的精神内涵。伯夷、叔齐兄弟让国,不违父命,礼让为先,不苟取,不恋诸侯,不受周官,堪称为廉洁的表率,孤竹遗风以及夷齐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留给当今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出的仁义礼忠孝诚等价值内涵,可以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二、孤竹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相融之处

1.伯夷、叔齐兄弟逊让国位与诚信友善

伯夷、叔齐均为商朝属国孤竹国国君之子,伯夷为长子,叔齐排行第三。国君喜欢叔齐,想立叔齐为国君。当及父亲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2]140

伯夷、叔齐兄弟“让国”的故事几千年来流传很广,影响深远。他们恭谦礼让、忠孝廉洁、追求正义、崇尚节气的行为奠定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伯夷叔齐兄弟“让国”的典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礼让、忠孝、廉洁的具体体现。当今社会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建立公民之间诚实宽厚、诚信做人、对人对事诚恳忠诚,从而形成民众之间互相尊重、关心、帮助,和睦相处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2.耻食周粟与爱国情怀

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伯夷和叔齐认为周武王作为商朝的臣子却把商朝灭了,这种做法大逆不道,身为商朝子民,商朝灭亡了,自己也就成了亡国奴。于是伯夷和叔齐发誓不食周粟,到首阳山上采野菜充饥。他们忠于自己的理想,为了“求仁”和“有道”的政治理想,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这种“特立独行”的守志精神,是孤竹文化的点睛之处。伯夷、叔齐爱国忠贞,他们“不忍臣二姓”,不食周粟而死。他们是为自己的国家和宗族殉难,表现为忠于国家和民族的节义。孔子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如今称之,其斯之谓与。”[5]周恩来同志曾经作《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论》:“观其扣谏之辞,以暴易暴之歌,吾深服其卓识远见而叹其独具只眼也”[6]。伯夷、叔齐是燕赵大地有代表性的慷慨悲壮之士,其忠贞不屈的高尚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爱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伯夷、叔齐的爱国情操,正是当代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所汲取的爱国精髓。大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要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满腔爱国热情,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当中,勇于攻坚克难,无私奉献,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肩负起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

3.叩马谏伐与文明和谐

叩马谏伐的来历:“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之。太公曰:‘此义人者。’扶而去之。”[2]126-129

伯夷、叔齐忠孝廉洁、追求正义,崇尚气节的行为奠定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伯夷、叔齐叩马谏伐,为了避免战争与杀戮,让百姓和谐相处。和谐的理念一直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之中,墨子主张“非攻”与“兼爱” ,就是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崇尚和平,和谐有序、相互包容。和谐理念从古代延续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理念的思想源泉。

三、高校对孤竹文化的融入与传承

1.深入挖掘精神内涵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7]教育部长陈宝生就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提出了“三句话、四件事”的构想,即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融汇到教材体系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好教材体系建设、拓展校园文化、加强研究和阐释、推进国际传播等方面的工作[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孤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实质,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是孤竹文化的精神内涵,这种仁德为重,礼让为先的品格,忠于国家民族的气节以及坚守理想信念的品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体现。

孤竹文化作为当地的属地文化,更宜重点宣讲与推介。高校应当深入发掘孤竹文化的历史,深入了解孤竹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找到其与高校思想教育的契合点。本土文化对于属地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结合学习孤竹文化,应大力弘扬夷齐精神,使兄弟让国、叩马而谏、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等故事为高校学子所知晓,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礼、廉、仁、义等观念深入人心。在具体落实方面,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建章立制,完善学生行为规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学子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大力弘扬孤竹遗风,引导广大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2.融入高校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阶段,除了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爱国主义思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人文精神、科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充分发挥和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结合属地文化特征,以期达到更好的融入效果。孤竹文化作为属地文化的优秀代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了解愿望,易于让学生接受其影响。以伯夷、叔齐为代表的孤竹文化,代表中华民族的气节与精神,代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形态,孤竹文化进入课堂,传授给学生,传承下去,延续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应通过多种形式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3.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就要鼓励他们自觉学习传统文化,并深入理解,从而受到思想启迪。学习孤竹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其中的“爱国和廉让节气”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刻苦学习,爱岗敬业,为报效祖国而不懈奋斗;又如“伯夷、叔齐兄弟让国,不违父命,礼让为先,不苟取,不恋诸侯,不受周官,弃天下如弃敝屣”的典故,让大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使高校学子形成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自觉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9]通过高校教育的引导、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的培育等一系列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自觉化为行动实践。

4.充分运用新媒体

网络传媒已成为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大信息量和广泛传播特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推介,建立相关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网站,链接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图片、视频为载体,使大学生对核心价值有直观了解;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网络竞赛,使像孤竹文化这样的属地文化得到更形象、生动的展示。

孤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节,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是孤竹文化的精神内涵,这种仁德为重,礼让为先的品格,忠于国家民族气节以及坚守理想和信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体现。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大力弘扬夷齐精神,使兄弟让国、叩马而谏、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等故事知晓于千家万户,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礼、廉、仁、义等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大力弘扬孤竹文化,使广大师生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执行者,社会先进思想的践行者。

猜你喜欢

伯夷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不食周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伯夷列传 / 杨明臣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