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体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
2020-02-25池浩明
池 浩 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350)
“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2]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体系,需要通过传播才能为公众所认同,其中进行有目的的教育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做法,而在意识形态教育的诸多途径中,媒体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本文聚焦于媒体与意识形态教育之间的关系,探讨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
一、媒体、意识形态及相关概念阐述
概念不清往往成为观点交流的障碍,明确媒体与意识形态的概念是探讨两者关系的前提与基础,因此,阐释媒体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之前,需要进一步厘清媒体、意识、意识形态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
(一)媒体与主流媒体
媒体是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3]882。作为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工具,随着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媒体的表现形式日趋丰富,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不断表现出新的型态。基于媒体实践多样性发展趋势,主流与非主流媒体的讨论自然也受到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认为,徐文仲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上发表题为《对世妇会报道的新闻学思考——中国媒体和西方主流媒体的比较研究》的文章,较早使用了“主流媒体”这一概念。而乔姆斯基在1997年发表的 《主流媒体何以成为主流》则被认为是美国提出主流媒体的最早文献。就现有研究而言,主流媒体的概念在学界依然不够清晰,对中国主流媒体的认识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考量,分别是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具有强大影响力[4]。2014 年 8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建成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现代传播体系[5]。据此,具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成为对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要求。有研究进一步解读新型主流媒体的特征,认为新型主流媒体要实现“四化”,即网络化、一体化、平台化和智能化;要具备“四力”,即引领能力、连接能力、竞争能力和进化能力[6]。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化新型主流媒体建设[7]。
(二)意识与意识形态
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法律、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3]1546。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深刻理解,又离不开对它赖以形成的经济基础的认识,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3]68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3]1160。从上述概念的逻辑关系中不难发现,理解经济基础的关键在于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差异从根本上制约着意识形态的差异。由此,至少有两点是清晰而明确的: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意识形态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是意识形态差异也是无需回避的客观存在,无论哪个国家,哪个社会发展阶段,正视这种差异性存在才能选择理性对待意识形态差异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形态的界定有一段经典论述: “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 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8]意识与意识形态是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不同范畴。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以思维为高级反映形式的人的心理过程的总和,是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但意识形态则强调的是以哲学、政治、法律、艺术、宗教、道德等为具体表现的观念体系,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
二、媒体是传播意识形态的有效载体
(一)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方式
媒体影响民众对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认同。社会意识形态只有通过传播才能为社会公众所理解和接受,才能达成社会共识,才能发挥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 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9]意识形态的传播有多种方式,包括竞选活动、学校教育、主题宣讲、宗教活动、媒体宣传等等,其中媒体宣传无疑是常态化的重要形式。报纸、广播、电视、微博、微信、推特等媒体是世界各国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意识形态不是媒体传播的全部内容,但却是最重要的。事实上,多数民众是借助媒体对信息的传递与解读,了解世界、认识社会并形成意识判断的。麦库姆斯等人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论证了大众媒体对受众认知的影响,而诺伊曼等人提出的“逐渐积累理论”探讨了大众媒介宣扬的观点对受众价值观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众媒体对意识形态话语权产生着重大影响[9]。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思想意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着改变。有学者认为,现代数字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得通过控制传媒技术就能够影响意识形态,美国学者J ·希利斯·米勒据此认为“媒介就是意识形态”[10]。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以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深刻影响着意识形态在媒体传播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二)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中具有广泛影响力
人的经历是有限的,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无限的;个人的活动场所是有限的,而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无限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客观存在与历史性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部分,民众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分析与判断,离不开对历史的认知,也离不开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梳理,必须将自身有限的视野纳入到无限的历史长河中,投入到广大的世界格局中。媒体有能力帮助人们实现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与传播,从而帮助人们了解历史,感知社会,认识世界,实现对社会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目标。以电视政论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为例:该片以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史为脉络,以电视纪录片为媒体形式,以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为核心内容,从托马斯·莫尔发表于1516年的代表作《乌托邦》讲起,系统介绍了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讲述了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谱写的空想“悲歌”;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讲述了列宁如何缔造、捍卫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与教训;展现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长卷[11]。以50集750分钟时长,系统展示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与成果。该片的成功制作与播出,势必以其强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对人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三、媒体发挥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着力点
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12]333。
(一)媒体要有使命担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身负有传播意识形态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国家兴衰、和平稳定、社会和谐以及人民福祉。当今时代,社会思想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12]328。作为具有意识形态传播功能的重要载体,媒体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身应该担当起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责任。主流意识形态是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和观念体系,是被多数社会成员接受并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和心理倾向的意识形态。它在意识形态斗争和文化竞争中形成,是某一国家和社会广泛认同的意识形态[13]。当今的中国社会,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4]。媒体自觉担当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命的前提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要真学、真懂、真信。要深刻认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但鸦片战争后,经过内忧外患的苦难历程,为了民族复兴,中国人民尝试了包括资本主义道路在内的各种“主义”与“道路”,但终究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不仅过上了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而且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赋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只有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信仰是自觉担当使命的内在动力。
(二) 媒体要强化自身的理论武装
媒体传播讲究“内容为王”。传播的形式固然重要,但对传播内容的把控才是根本。同理,媒体对意识形态的传播力道关键在于媒体人理论水平的高低,媒体人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武装。何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需要深厚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功底。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对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上,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5]。 这段讲话指出了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不足,以及社会宣传的不足。媒体在社会民众心中具有专业性与权威性的形象,媒体面对大众“发声”的社会影响力是广泛而深刻的,媒体要真实、客观并富有成效地进行意识形态传播,离不开媒体人理论素养的不断提升。
(三)媒体要有效应对传播技术革新的挑战
任何一次技术革命的背后都是一种主体性质的观念革命[16]。传播技术革新使媒体必须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比如:“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12]335了解新技术、学习新技术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借助新技术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成为媒体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再如:全媒体世界的不均衡性使得西方国家通过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实现意识形态话语霸权。西方国家利用自己巨大的信息技术优势,借助网络信息平台,轻而易举地在文化与意识形态冲突中占据绝对有利地位。美国政治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指出,互联网已成为“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10]。 如何应对传播手段信息化变革背景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冲突与不平衡性,媒体需要在承认意识形态的差异,尊重世界政治制度模式多样性的基础上,发挥新技术手段优势,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