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方案”的角色出场、理论观照和话语认同
——基于十八大以来学界关于“中国方案”研究的最新动向
2020-02-25周虎
周 虎
(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总论部分连续使用两个“奇迹”[1]的罕见表述概括出了新中国7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其中的一大奇迹是我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社会长期稳定奇迹”[2],具体表现在“中国之治”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常态化的善治与大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3]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4],涉及到“中国方案”的话语关键词多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相关,诸如消解责任赤字、弥补发展失衡、防控恐怖袭击、发展人权保障事业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等,据此有学者从人类文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看作是“应对全球化困境的中国方案”[5]。由此,“中国方案”自提出以来,就有望成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的一把“总钥匙”。
当前,由于全球治理的提供者通常不能单方面占有和独自享有公共产品与服务所带来的实际收益,从而导致一些发达国家参与完善全球治理的主观愿望和政治意愿在逐渐下降、缓慢褪去,继而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民主赤字、制度赤字、责任赤字、生态赤字和社会赤字等系列赤字问题。当下,全球治理虽有许多国家参与其中,但却一直缺乏良治、善治和大治,如全球治理的“美欧方案”既未能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又无法实现标本兼治和多方共治。在此背景下,“中国方案”因时而变,随势而制,变挑战为机遇,化赤字为共赢,并以中国经验和美欧教训为参考借鉴,用中国智慧和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来谋划和推动治理体系变革,从而使得“全球治理‘中国方案’”成为国际舞台上的“弄潮儿”和“新宠儿”,成为中国在多边治理机构和治理平台上闪亮登场的一张十分重要的新名片。
一、“中国方案”出场的历史文化境遇与国内外背景
“中国方案”的出场,是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的历史境遇所赋予的时代机遇,是经多种文化特质相互交融、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治理理论新成果,不仅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同样也能加快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时代步伐。
1.中华民族由弱到强是“中国方案”出场的历史境遇
迄今为止,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向往与探索从未停止。并且,由此生成的各种理论与实践,不仅早已有之,而且源远流长,古今中外,概莫如是。在1840-1949这一百零九年的时间里,古老的中国饱尝武器、机械、思想、文化乃至制度等诸多事宜尽不如西方的苦楚与烦闷,为了救亡图存、力挽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均为国家出路的问题探索过、奋斗过。而关于究竟该如何进行救国救民的道路选择问题,国内外各方给出的“方案”仿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时间人们并不知道应该相信和选择哪一种“方案”,对此只能由各阶级依据本阶级既定的“方案”进行先后尝试,于是各色各样的“斗争”“运动”“变法”“改良”“革命”等主张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终究摆脱不了或“胎死腹中”或“嗝屁襁褓”或“半路夭折”或“中途易辙”或“最终破产”的失败命运。
上述系列“方案”虽花样多且形态百出,但最终都因“方案”不切中国实际、与中国国情相脱节而草草了事,因而基本上都未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整体观之,这些“方案”要么是因没有切中改造中国之要害而不管用,要么是被复辟了的旧势力疯狂反扑而不顶用,要么是不察具体国情和难以服水土而不能用,要么是怕药剂刚猛则社会无法承受而不敢用,要么是对中国革命一知半解而不会灵活使用……言而总之,这些“方案”中国都尝试尽了,中国人民为此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经实践证明,这些“方案”确实无法挽救国家和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只能弃之而重新另辟蹊径。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横空出世,为中国革命带去了坚持的希望与胜利的曙光,成为中华民族从弱变强、由涣散走向团结统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此只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才是治本之策,这一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方案最终被历史所证明是扶危戡乱和救国保民的真正出路,除此以外,近代中国别无出路。但历史总是向前发展和进步的,从弱变强、由衰到兴的中国发展至今,又有谁能够想到会有这样一天,古老而又富有智慧的中国竟然“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6],并且这一为完善全球治理和解决人类难题而提出的系列“方案”还竟然以中国的名字进行命名,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中国减贫方案”[7]就为全球范围内的反贫困攻坚行动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
2.多种文化特质相交融是“中国方案”出场的文化基因
文化与世界观紧密相联结,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的世界观。五千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代代相传,在薪火相传中,中华文化饱含了多种文化特质。正如中国古人所说:“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8],由此这种文化上的包容性便带来了中华民族“有容乃大”的世界观。于是,学者张文木便从世界观的角度来审视“中国方案”的文化基因,该学者认为中国要想走向世界并引领世界,首先在世界观上就要比“曾经引领世界的民族”更加先进,即是说中国必须向世界贡献出自己的的世界观,并且这样的世界观还必须是先进的世界观。[9]据此,他指出“‘中国方案’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参与世界事务的世界观”[10],这种世界观既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为人处世与治国理政之道,也彰显于习近平同志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毛泽东同志的“环球同此凉热”思想的当代传承与发展。[11]
此外,关于“中国方案”是如何出场的问题,还有学者张雄等人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方案’的出场绝非表象和偶然”,它既合理地吸收了“中华文化之精粹”,如儒学思想中饱含的“和合”“中庸”“至善”“良知”“义利”等正确的价值观;又充分借鉴和融入了“西方文化之优长”,如“历史的灵性”“历史的积极性质”“精神的内在否定性”“文化精神的内在驱动”等自我变革的特质[12];与此同时它还被大量注入了“先进政党的先进文化”,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以义为先、义利兼顾和弘义融利”的正确义利观,“共商、共建、共治、共赢、共享”的文明交往与合作模式等先进的发展理念。[13]据此,该学者于是把“中国方案”的文化基因总结概括为“多种文化形态的和合表达”[14],这就表明“中国方案”的文化基因是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中国与世界之间相互对话、平等交流和深度交融的直接结果。
综上,文化因交流交融而更加多姿多彩,多种文化特质相互交融、共同作用便是“中国方案”出场的文化基因。
3.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是“中国方案”出场的时代背景
关于“中国方案”孕育产生的时代背景问题,学者李丹从国内国际两个背景角度出发予以论述。[15]其一,从国内背景看,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在如何治理好国家的问题上,向来是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由此带来的便是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的治理经验和治理智慧都十分丰富。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6]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在治理层面所要实现的重要内容,由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油然而生,之后随之衍生而来的便是关于“什么是治理现代化”“为什么治理要实现现代化”“如何推进治理现代化”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便是“中国方案”出场的国内背景。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紧紧围绕深耕厚植“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全面提升“治理的良好效能”两大重任,精准聚焦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长效化机制和路径优化选择问题,不仅系统性地阐释了能够彰显中国发展优势的“制度方案”,同时也相继给出了有助于更好实现效能转化的“治理方案”。当下,基于对推进国内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诉求,中国也十分渴望改善当前的全球治理,由此国内的这种治理诉求反映到国外,便是与相关国家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良性循环和趋于高效的方向稳健变革。
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一方面,即从国际背景看,在全球治理深陷“囹圄”和误入“囧途”之际,有的国家选择了一拍两散的“退群”方案,有的国家选择了全民公投的“脱欧”方案,有的国家选择了自私自利的“本国优先”方案,有的国家选择了以邻为壑的“危机转嫁”方案,有的国家选择了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方案,有的国家选择了不讲原则的“双重标准”方案……对此,中国却不以为然。于是,中国站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全局高度,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合作共赢、利益共生和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一时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成为了“中国方案”的话语体系在国际舞台上倾情演绎的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线,这就使得在未来预期中向好向善的全球治理至此拥有了一个光明前景以及更多的现实可能性。这在许多学者看来是“中国方案”的基本内涵在政治站位和理论高度上的一次升华,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所具备的良好形象,同时它也向国际社会集中传达出了“中国方案”的中国特色及其当代价值,表明“中国方案”不仅改变了中国,继而也会影响全世界。
此外,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9年度课题指南》[17]中也可以看出,关于“中国方案”的选题一共有两处,而这两处与“中国方案”的出场也有着密切联系。其一,“中国方案的国际影响与世界意义研究”[18]的选题侧重于研究“中国方案”能够为世界提供什么样的贡献以及可以为人类谋取哪些方面的福祉。而这些方面的意义与价值,正是“中国方案”的角色出场为什么能够得到许多国家赞赏的原因之所在;其二,“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对接研究”[19]的选题侧重于研究“中国方案”应如何实现与其他国别方案优势互补和相互完善,以及与他国发展规划如何实现无缝契合与完美对接,尤其是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上的“中国方案”,更要与沿线国家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国家顺利实现政策对接和战略对接,并以此不断强化共同体意识。而这就是“中国方案”的角色出场为什么可以汇聚更多发展共识与改革合力的原因之所在,即彼此之间形成了利益共生点,继而有望打造出基于命运共同体的亲密友好关系。
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20]是当今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获得公认的良好形象,并且对内着力解决好本国的改革发展问题和对外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并不矛盾,两者都是在为人类作贡献。学者李丹认为,“国家治理经验与国际责任担当孕育‘中国方案’”[21]。“中国方案”的孕育产生还反映出了复杂深刻的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和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状况。一方面,“世界经济西落东起催生全球治理改革诉求”[22],而“中国方案”则正好专注于全球治理及其体系改革,由中国提出的完善全球治理的各项改革方案系统回答了“时代之问”,因而迎合了这种诉求;另一方面,“当前全球体系弊端凸显美欧治理方案失灵”[23],旧有的治理理论跟不上新的治理实践的步伐,“中国方案”的出台不仅有效弥补了全球治理上的各种赤字问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美欧治理方案在失真、失效和失灵后留下的真空地带。基于此,当前国际社会对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迫切诉求和传统的美欧治理方案即将面临破产的现实窘境催生了“中国方案”的出场。
二、“中国方案”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其思想渊源
“中国方案”的形成发展,不仅秉持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文化发展理念,遵循了事物统一性和多样性、整体性和具体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以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辩证关系,而且还吸收和承继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与合理内核,并坚持了和平发展、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外交价值追求和国际关系处理准则。
1.“中国方案”秉持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文化发展理念
从历史文化渊源上看,“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这三个词语中的“和”是由西周的音乐演化而来,即“音乐之和”,意思是说如果前前后后只演奏一种音乐,那么就会让听者觉得很单调、很乏味,因此这就需要让另一种音乐完美地融入进先前的这种音乐之中,或者是尝试着把多种音乐都调适交合在一起,这样或许就能够让演奏出来的音乐达到“琴瑟和鸣,莫不静好”的最佳境界。同样地,“中国方案”也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唱,而是与其他国别方案在国际舞台上共同演绎出来的交响乐。总的来说,“中国方案”始终秉持方案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处事原则,而不是要“另起炉灶”,实现各自“生火”与“做饭”。因此,“中国方案”并不是对别国现有的治理方案的指摘和替代。对于全球治理理论和治理实践而言,“中国方案”不失为一种完善全球治理既有益且必要的方案补充。而“中国方案”的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中国方案”与其他无意识形态偏见的国别方案“和而不同”,这其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实生物”“合生万物”的“和合共生”理念有着密切的承继关系,而这便是“中国方案”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之所在。
2.“中国方案”遵循了事物统一性和多样性、整体性和具体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以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辩证关系
首先,“中国方案”既紧密契合了世界各国在谋发展、促合作、求共赢等目的上的统一性,又充分尊重了各国在选择社会基本制度、经济增长模式、文化发展道路等权利上的多样性;其次,“中国方案”既是针对完善全球治理的一整套“总方案”,又能对全球治理中的各个具体治理领域(如沙漠治理、卫生治理、雾霾治理、海洋治理、疫情治理等等)进行“把脉问诊”和“对症下药”,从而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地给出一系列“子方案”;再次,“中国方案”既是为了解决本民族在改革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也是为了解决世界上的一些热点地区此起彼伏的民族性问题,同时还是为了解决一些涉及范围广、影响力比较大和已经超出一国能力范畴的世界性问题,而这些世界性问题则正是世界各国在当下所普遍面临的共同挑战;最后,“中国方案”既专注于中国一国的改革、发展和建设、治理,又着眼于世界各国的发展进步,尤其是特别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减贫脱贫、绿色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议题,并认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发展、世界发展需要发展起来后的中国倾情助力。而这些,便是“中国方案”的哲学底蕴和方法论底蕴之所在。
3.“中国方案”吸收并承继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与合理内核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高度负责任的靓丽形象一直跃然纸上。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这种有理想、有信仰、有担当的人民情怀和民族情怀也集中性地散发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人格力量与精神力量。从十九大报告关于“两为两谋”的“初心和使命”论断[24]中便可以在内核层面上概括出这一新思想的精神实质,即是说从国内价值追求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内的精神实质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25]。此外,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26]由此,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角色扮演深受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赞赏,并且执政党的这种有追求、有奉献、有使命的世界情怀和人类情怀也非常大地彰显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力量、实践力量与担当力量。基于此,便可以从外核层面概括出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即是说从国外价值追求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的精神实质是“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创未来”[27]。综上,“中国方案”在酝酿、构思、设计、制定、实施以及修改完善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牢牢承继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与合理内核,即是说“中国方案”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创未来”。而这些,便是“中国方案”的理论底蕴和实践底蕴之所在。
4.“中国方案”坚持了和平发展、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外交价值追求和国际关系处理准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的对外交流和国家间交往更趋活跃,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公共外交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不断得到拓展,我们党更加注重牢牢把握好国内改革发展和国际竞争合作两个大局,从而为推动周边外交关系深度融合和其他国家关系全面发展作出了新的努力与新的贡献。例如,在公共外交不断务实的基础上,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开展的民间外交、政党外交、夫人外交、人文交流和互派留学生等外交方式也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拓展。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政党外交这一交流合作的良好平台,在国际社会上积极宣传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各项建设的发展思想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就向世界各国人民集中展示了我们党科学、民主、文明、发展、进步的良好形象,与此同时也传达出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创未来”的使命和宗旨。其间,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政党组织的友好合作关系,始终坚持世界各政党不论规模大小和党员数量,不论是否执政、或参政议政、或游离于国家政权掌握,一律按照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的党际关系原则进行各种文明对话与交流,这就从政党外交层面拓展了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环境条件和现实基础。纵观十八大以来“中国方案”的话语出场语境,“中国方案”一词首先出现在国家间的公共外交领域。早在2013年9月6日,外交部长王毅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结束后,在介绍习近平主席出席峰会有关情况的时候,他就提到了“中国方案”。他表示:“新形势下,中国正站在更高、更广的国际舞台上纵横驰骋。我们将为世界奉献更多的中国智慧,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传递更多的中国信心,同各国一道,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8]这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方案”的字眼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公开亮相,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国家间交往上的一个十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外交词汇。而这些,便是“中国方案”的外交底蕴和价值底蕴之所在。
三、“中国方案”话语宣传的魅力和话语效力的发挥
在话语宣传和话语效力上,“中国方案”集合了可信度、特色性、成效率、获得感和团结面五种优势于一身。其一,“中国方案”由中国官方提出,其确定性和可信度非常高;其二,“中国方案”擅长于话语宣传,听众和观众愿意听愿意看;其三,“中国方案”专注于解决问题,能满足听众和观众的需求;其四,“中国方案”不会开空头支票,蓝图与实际行动两手并举;其五,“中国方案”不是一场独角戏,而向来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1.“中国方案”由中国官方提出,其确定性和可信度非常高
“中国方案”是由中国政府创造性提出并经中国领导人不断丰富完善的,作为一个高度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提出“中国方案”,就是要落地施行的,因此中国必不会言而不行、行而不果,而是会言必有信、行也必有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精准聚焦全球经济治理、贫困治理、气候治理、能源治理、互联网治理等世界性挑战,并富有创造性地陆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治理方案。由于这些方案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最终的落地施行,都是由中国政府统筹协调并举全国之力进行的,其间还会和相关国家专门进行研讨、主动民主协商、一起出谋划策,此外还会通过共同建设与协同治理的方式积极落实政策沟通和战略对接。因此,在国际社会看来,中国政府守信重义和言行一致的良好国际形象直接决定了“中国方案”是非常具有确定性和可信度的,因而也是非常值得参与其中和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
2.“中国方案”擅长于话语宣传,听众和观众愿意听愿意看
“中国方案”在向国际社会述说道明各种重大倡议时,许多国家的听众都愿意听,许多地区的观众也都愿意看,这要归功于“中国方案”的话语体系。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方案”既有独具特色、深谙世事和别具风格的中国话语,又有贴近生活、诙谐有趣和主旨明确的别国案例;既有政治站位高、学理性强和思维逻辑缜密的学术话语,又有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既有来自中国政府心平气和地沟通世界和对话全球的官方话语,又有来自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杂志刊物等媒体在报道时的新闻话语。正是通过紧紧依托这一整套话语体系,“中国方案”才能说得明白,才能让人真正听懂,与此同时听众和观众也才会愿意听、愿意看。由此世界各国才能对“中国方案”在诸多方面的内容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诸如“中国方案”有什么样的良好内容设计和重要实践价值、“中国方案”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有什么不一样的路径优化选择以及“中国方案”应该通过怎样的合作模式与治理机制才能充分实施起来等等。
3.“中国方案”专注于解决问题,能满足听众和观众的需求
“中国方案”在设计时,首先精准聚焦全球治理难题,并对各种“赤字”问题进行“把脉会诊”,尔后科学开出“治理药方”,由于“中国方案”的整体设计遵循了问题导向原则,因此方案在提出之时其注重解决问题的意识就显得十分鲜明而强烈。对此,国际社会也注意和观察到了“中国方案”务求实效的秉性。由此,正因为“中国方案”能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可以弥补全球治理上的“赤字”,所以“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中才会有一定的市场需求。而这种需求主要体现在“中国方案”自提出以来,不仅有人持续关注,有国家愿意采纳和进行尝试,而且台下至今还聚集着不少的听众和观众,中国过去那种“说了没人听”和“听后没反应”的现象如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改观,与日俱升的国际影响力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倾情演绎“中国方案”时亦不再缺少观众。过去,人们常说“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会感冒”[29],以此来生动形象地传达出美国在全世界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说明美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占有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如今,已经“富起来”和正在走向“强起来”的中国要是“打了喷嚏”,即使不说“世界会感冒”,但至少国际社会也会密切关注中国下一步将要采取的举措。由此,“中国方案”的出场备受世界关注。
4.“中国方案”不会开空头支票,蓝图与实际行动两手并举
“中国方案”不会“玩失踪”,提出来后也绝不会像石沉大海一样无声无息地沉沦下去,更不会像西方某些政党中的总统候选人在选举时为了抢夺人心、笼络民意和骗取选票而不切实际地“漫天许诺”,最终在选举结束后却出现“无人问津”也“无守夜人”甚至是“推诿扯皮”的乱象。而与之相反,“中国方案”注重实效,会按照原先既定的步骤一步步落地施行,因而能够尽可能多地带来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治理成效。例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前,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在后,而后者是宏伟目标,前者则是具体路径。也就是说,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之前,中国其实就已经通过与沿线相关国家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务实性举措来推动实现这一目标,并期望以这种周边局部地区的命运共同体来倾情打造整个人类社会的命运共同体。
5.“中国方案”不是一场独角戏,而向来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中国方案”在阐释发展理念和治理理论时,意在尽可能地团结相关国家共同参与到其中来,因此“中国方案”既没有盛气凌人和颐指气使的傲慢说教,也没有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更没有向别国单方面地植入发展上的“模式”或“共识”,而是寄希望于中国发出合作倡议,尔后世界各国来和中国一起做,从而推动中国和世界各国为完善全球治理、建设人类美好社会而共同作出更多的新贡献。由此,中国提出和实践“中国方案”,并不是中国一家在独唱,而是需要世界各国的鼎力相助才能顺利完成。例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总的“中国方案”,不仅在思想理论上有关于推动形成“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倡议,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在行动实践上还有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等一系列务实举措,而这些思想理论上的宣传解读和行动实践上的付诸落实都需要世界各国鼎力相助,需要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携手、集体行动、一起应对。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方案”的出场是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的历史境遇所赋予的时代机遇,是经多种文化特质相互交融、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治理理论新成果,不仅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同样也能加快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时代步伐。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方案”的形成发展不仅秉持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文化发展理念,遵循了事物统一性和多样性、整体性和具体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以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辩证关系,而且还吸收和承继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与合理内核,并坚持了和平发展、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外交价值追求和国际关系处理准则。此外,尤其是在话语宣传和话语效力上,“中国方案”集合了可信度、特色性、成效率、获得感和团结面五种优势于一身,不仅听众愿意听、观众愿意看,而且还能不断满足听众和观众的实际需求。由于蓝图绘制与实际行动两手并举、双管齐下,人们对“中国方案”的确定性、可信度和实践预期都非常高,因而世界各国也都愿意参与到“中国方案”的实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