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课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则、方法和路径
2020-02-25曹春梅
操 奇,曹春梅
(南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适时制定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国策。理论界、学术界、教育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方方面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不过,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来说,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教育教学中具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课题,还存在较大的思考空间和教学实践需求。本文力图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界出发,探究原理课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方法、路径。
一、融入原则
原理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简单地从内容上吸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应该是一种“全面融入”。所谓“全面融入”,是指在深入研究和掌握原理课课程内容、教学大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遵循合理的融入原则,注重灵活的融入方法,讲究协调的融入路径,全面合理融入原理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价值问题的能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因为与其他思政课在课程性质、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等方面有很大区别,所以原理课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遵循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课程主体,尊重其主体地位。这种融合是在原理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相反。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原理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方面的教学内容都得以充分融合,最终真正促进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原理分析价值问题、解决价值问题、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最能体现“全面融入”内涵。它具体是指用整体的、系统的教育理念指导整体的融入活动,实现教育整体性的目标和学生整体性的发展。从融入方法的整体性看,这种融入包括融入的备课方法、教学方法和实践方法等。从融入路径的整体性看,这种融入包括融入课程标准、教材教辅、课堂教学、任课教师、课程评价、社会实践等环节。
渗透性原则。所谓渗透性原则,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通过原理课教师的价值引领、践行、示范以及其他延伸活动的共同作用,给学生以价值认知、价值感染、价值熏陶、价值震撼,潜移默化地获得分析价值问题和解决价值问题、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实践性原则。指在原理课融入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摆脱观念论、意志论的逻辑路径依赖,最终落实在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原理分析价值问题、解决价值问题、践行核心价值观上。没有实践性原则,其他几种原则就会变形或是被误用,如主体性就可能会蜕变成核心价值观的主观性(观念性)。没有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也不可能得到坚持,因为没有实践性的整体性是不完整的整体性。没有实践性原则,渗透性只会变成胡乱联系、一盘散沙的教学狂想。
总的来说,主体性原则是整个融入活动的立足点和逻辑起点;整体性原则则勾连起整个教学活动的全部环节;渗透性原则规定了整个融入活动的教学艺术要求;实践性原则是整个融入活动的落脚点。
二、融入方法
原理课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地要求原理课除了创新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运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外,还应该运用适合原理课性质、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征的独特方法,切实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原理分析和解决价值问题的能力,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
1.原理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备课方法
这种备课方法大致可以区分为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备课法。
(1)显性内容备课法 具体是指凸显原理课教材中显性价值观内容的备课方法,例如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可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和辨析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概念和范畴如“价值”“价值观”等。
(2)隐性内容备课法 隐性内容是指潜藏在原理课教材中隐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它需要教师运用抽象力,根据马克思主义价值原理去挖掘的内容。根据具体内容有两种方式:新增和补充。
新增是指依据马克思主义价值原理,对某些看起来与价值观教育无关的章节,新增价值观教育内容。例如,“绪论”第一节可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光辉的一生是追求和践行“自由、平等、敬业”价值的一生,从而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自由、平等、敬业”等价值。第六章第二节可新增“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的教学内容;第七章第一节可新增“马克思的自由、平等、正义观”等内容。补充是指在施教某些基本价值原理和观点时,增加补充相关价值观教育内容。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可以新增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富强、文明”的价值观;第三章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可以新增学习“民主、和谐”的价值观内容;第四章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可以新增比较学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的异同和关系;第四章、第五章教学可引导学生深入认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新增方式的特征是“无中生有”,是在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根据价值观教学需要由原理课教师创造性新添加相关的理论;而补充方式的特征则是“有中补优”,指在既有价值观教学内容上充实与之相关的价值观教学内容。
2.原理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价值范畴讲授法和价值情境教学法。
(1)价值范畴讲授法 所谓价值范畴讲授法是指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结合具体语境和情境,深入分析十二大价值“范畴”,具体包括这些价值的内涵解释、原则表述、义理阐释、要素剖析、中西古今差异,引导学生认知十二大价值范畴的完整内涵,及其与同类、上位、下位价值之间的逻辑和实践关系,掌握相应价值原理、规律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价值分析、价值判断能力,养成价值践行习惯、意愿、信念。
其典型是价值澄清法。价值澄清法是指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学生减少价值混乱进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判断和选择正确价值观的能力的教学方法。“许多研究者以人们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为研究目标,而不是重视人们获得那种价值观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关心一个人怎么获得节俭的观念要比他(或她)是否有节俭这种价值观更重要。”[1]正如价值澄清学派的霍华德·基尔申鲍姆所说的,价值澄清可被定义为利用问题和活动来教学生价值评价的过程,而且,帮助他们熟练地把评价过程应用到他们生活中价值丰富的领域。[2]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自由”和与其非常容易混淆的“任性”概念的复杂关系,可以帮助大学生澄清对“自由”价值的认识误区,从而正确认识“自由”这一价值。学习“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可以运用价值澄清法引导学生认知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产生背景、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信仰、价值指向、价值原则以及各个核心价值范畴的具体内涵和践行现状等方面,此外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在继承中超越,在批判中吸纳,在解构中建构,在竞争中长期处于并存状态的复杂关系。[3]这种方法具有灵活的形式和方式,诸如澄清问答法、书面评价法或者班组讨论法等。
(2)价值情境教学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高于生活又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回到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本身去学习这些复杂抽象的价值理论。这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具有一定价值色彩的情境,形成某种“价值现场”,以引起学生一定的价值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价值范畴,并使学生的价值思维方式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一种“价值”情境教学法。在特定的价值情境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比较容易突破价值理论教学的难点。这种方法同样具有灵活的形式和方式,诸如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音乐欣赏、旅游观光、榜样作用等。价值情境教学法依据社会心理学,以“情境论”(situationism) 和“视角论”(perspectivism)为其主要方法论。
其典型是两难故事法。“两难故事法”根源于“两难故事测验”。后者本来是科尔伯格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4]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两难故事法不同于道德两难故事法。这里的两难故事法是特指原理课教师以故事形式描述某些价值两难情境,让学习者对进退两难的社会价值问题做出回答,从而使得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大学生获得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价值认识、价值信念、价值判断和价值践行能力。
通过价值两难故事法,学生学会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非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核心价值观是占据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非核心价值在产生背景、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信仰等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在价值主体的主导性、价值内容的支配性、价值层级的统领性等方面不一样。例如,“健康”这一个人价值与“公平”这一核心价值在价值主体的主导性、价值内容的支配性、价值层级的统领性等方面是不一样的,所以导致了他们在价值等级序列中的位置不同。[5]
通过价值两难故事法,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十二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间的关系:它们在价值主体的向度、价值核心的位阶方面是不一样的。从价值论上讲,越是下位核心价值越是受到其上位价值的支配,目标性、理念性的价值统摄工具性、手段性的价值;然而,从存在论上讲,则反之。存在论和价值论的对立,是价值冲突的根源。[5]所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应该注意上位、中位、下位核心价值之间的辩证和互动关系,避免出现由于高位阶价值在价值论上的“强诱惑性”,导致上位价值对中位、下位核心价值或者中位对下位核心价值的“‘自足运用(reflective application)意向性’膨胀而企图取代或充当一阶价值的危险”[6]。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电影《流浪地球》预设的人类面临生死存亡的价值两难故事,引导学生如何在“自由”和“平等”之间进行正确抉择,展开自由观和平等观教育。通过讨论在全国各地因钓鱼岛争端问题而引起的抗日游行示威和打砸抢的“高级黑”现象,引导学生认识“爱国”和 “法治”、“自由”和 “法治”之间关系。
通过讨论《流浪地球》的价值两难解决方案(抽签、年龄、能力)与美国电影《2012》的价值排序方案(精英、基因、金钱)以及《星际穿越》里的价值两难解决方案(美国人),可以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区别。
价值范畴讲授法是针对原理课的理论内容而言,价值情境教学法是针对原理课的教学形式而言,很明显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与配搭性,两者都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的,在教学教育时应该灵活搭配运用。
3.原理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方法
社会实践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锻炼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原理分析和解决价值问题的能力,并且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对于原理课而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积极批判错误的价值观(包括反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积极批判践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者需要话语价值分析法;后者则需要践行价值“三落法”。
(1)话语价值分析法 现实社会生活中包含了形形色色的话语实践,这些话语实践不是中性的,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和鲜明的价值原则,在其具体生成过程中,都打上了特定的价值观。所有价值观都必然附丽于某些具体话语上面,而所有话语必然是包含了价值和利益要素。狭义话语就是关于事情(事物)(things)的合法性说法(narrative)或权力叙事(叙述narrative)。有的话语是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的话语是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需要学会运用话语价值分析法来予以鉴别和批判。所谓话语价值分析法主要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原理,对当代社会各种话语中潜藏的价值观做出价值分析和价值评判,揭开价值争锋的话语面具[7],批判分析其中隐藏的各种非核心价值观,深入分析其错误价值观的源头,达至价值澄清,从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价值分析法是建立在“批判话语分析”的基础上的。所谓“批判话语分析”,按照范迪克的意思,就是批评性分析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8]按照阿尔都塞的意思“就是在同一阅读中,把所读的文章中被掩盖的东西解释出来并且使之与另一篇文章发生联系。”[9]读懂这些“被掩盖的东西”就是话语价值分析。依此话语价值分析法,可以读出最近几年围绕“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建构的“女生节”“女神节”“女王节”话语中的消费主义、男权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以及物化、弱化、消费女性的“反平等”的价值观;流行语这种青年亚文化如“废柴”“葛优躺”等“丧文化”话语中的颓废主义、犬儒主义价值观;“佛系”话语体系中的悲观主义、犬儒主义价值观;“拼爹”“恨爹不成刚”话语中的“反法治”价值观和官本位价值观等。只有分析出这些话语背后错误的价值观,学生才能真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觉抵制这些“三俗”话语,达至价值澄清,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践行价值“三落法” 所有的价值观最终必然体现和落实在人的行为上。因此,对于原理课而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才是最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三落法”就是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10]第一,落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细微之处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在大学校园生活中细化需要践行的具体价值。具体来说,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践行公民平等,捍卫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践行爱国诚信,践行友爱互助,维护公序良俗,践行敬业的职业观。第二,落小。“小处着手,小中见大。”小是对细的深化,小微之处着手抓。伏尔泰说过:“使人疲惫不堪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11]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点滴抓起,从细节做起。着眼于小事和细节,从一言一行入手。聚沙成塔,日积寸功;聚小为大,久久为功。落小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渗入到组风、班风、校风的培育和传承中,渗入到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之中。第三,落实。“实事求是,一鞭一痕”。在落实上下功夫,最重要的是要求落到实际。这种“实际”要求原理课教师立足本地、本校、本课、本人的实际情况,坚持因时、因地、因人、因课制宜。其次要求落到实处,保证落到实处不虚、落实体系不少、落实效果不打折扣。
三、融入路径
原理课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包括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任课教师、教育评价等环节。上文已经深入论述了全面融入课堂教学这一内容,故不再赘述。
1.融入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该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所以,首先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原理课的课程标准。这一点具体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
(1)教学目标 某种意义上讲,原理课是大学生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枢纽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原理课教学目标之中,其教学目标集中体现为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原理分析和解决价值问题的能力,并且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2)教学内容 应该将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一方面,理所当然要凸显原理课教材中涵盖的显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挖掘原理课教材中潜藏的隐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例如包括在绪论第一节学习马克思追求的自由、平等、敬业和友爱精神。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可以开发学习“富强、文明”。第四章第五章深入认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六章第二节补充一节“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第七章第一节补充一节“马克思的正义观”。
(3)教学理念 原理课教学理念本身就应该秉承“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敬业、友爱”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限于篇幅,这里只分析“文明”和“自由”的教学理念。
第一,“文明”的教学理念。倡导文明课堂,践行“文明”价值。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上课时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勤、不玩手机、不睡觉、不随意讲话,不带食物进教室,爱护教室内的公共设备,尊敬教师和劳动。对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教师以文明的方式及时批评指正。
第二,“自由”的教学理念。倡导自由探索,践行“自由”价值。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第一,承认和尊重学生享有充分自由,包括思想自由、活动自由、情感自由、言论自由。引导学生自由组队,自由提出新问题和自由探索答案。第二,启发并帮助学生辩证理解自由。自由首先是一种权利,但是自由与规则相辅相成,泰戈尔有句名言 :“生命之河在它的一条岸边享有自由,在另一条岸边就会受到约束。”[13]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不被规则约束的自由,密勒说过:“一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范围,才是真自由。”[14]有约束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由。
2.融入任课教师
原理课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原理分析价值问题和解决价值问题、践行核心价值观能力的重任,其言行、举止、作风等等,都对具有很强向师性特征的大学生起着示范和榜样作用。所以,原理课教师自身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践行者、示范者。对于原理课教师而言,重点是努力践行“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敬业、友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1)践行“平等”价值 倡导平等对待,践行“平等”价值。原理课教师应该树立“平等”的教学理念,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具有相同的发展机会,享有同等的权利,具有相同的价值和尊严,不受任何差别对待。第一,人格平等。确保学生不因性别、身份包括民族、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别而受任何差别对待。第二,机会平等。确保学生人人平等地参与学习与各种其他校园活动,制止任何人对各种机会的垄断和特权。第三,权利平等。确保学生同等地享受各种教育和教学权利,任何人不得具有教育方面的特权。
(2)践行“敬业”价值 倡导爱生如子,践行“敬业”价值。朱熹认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15]敬业价值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敬业道德和浓厚的敬业精神,具体为爱业、勤业、精业和创业。爱业包含着热爱、敬重教师这种职业,也表现为爱生如子,以爱感化,以情感动,正如陶行知所言:“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业还表现为干一行爱一行,“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勤业就是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精业,就是要精通业务,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创业就是在精通的基础上,创造杰出成就,争创区域、国家、世界一流成果。
3.融入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原理课重要的教育环节之一,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这种值判断过程本身非常具体地体现了评价者的价值观。对于教育评价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而言,“平等、公正、民主、自由”毫无疑问是教育评价最重要的价值标准。限于篇幅,这里只分析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的“公正性”和“民主性”。
(1)“公正”的教育评价 公正性是教育评价的灵魂。学生评价必须是公正的。首先,应该确保学生评价指标的公正性。评价指标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其终极目的应该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其次,当然还应该注意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以及可以监控这个评价过程和效果的相关机制。教师评价必须是公正的。首先,同样应该注意教师评价指标的公正性。应该建构科学合理具有特色的详细的便于操作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注意教师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积极培育学生在评价教师时的公正评价能力。同时还应该建立公正的评价程序,确保学生评教每个环节都公平、公正,除去学生的负面感情色彩,减少学生评教的负面影响。
(2)“民主”的教育评价 民主性是教育评价的生命。同样,学生评价必须是民主的。首先,应该确保培养目标符合“民主教育”。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及教学目标设计培养目标,确保学生评价标准是民主的。确保学生评价不局限于标准答案,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其次,确保学生评价权力是民主的,学生评价程序是民主的,教师不能为利益关系所驱使而乱用评价权力。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民主组队、民主选题、民主合作,民主议事、平权对话,还可以通过竞选方式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再次,确保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公正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自由、平等、全面发展。教师评价必须是民主的。首先,应该确保评价形式和方式多元化。确保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自评和他评结合,学生评与同行评配搭,学校评和社会评对等。其次,确保评价主体的专业化是民主评价的前提。合理分配同行、学生、管理者三个评价主体的权重,成立教师教学评价委员会,积极推动由行政评价走向专业评价。再次,确保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个性化以及评价过程公开化。
四、结语
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6]在原理课教学中“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价值。这种“全面融入”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原理分析和解决价值问题的能力、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意愿、信念和行动。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摆脱观念论、意志论的逻辑路径依赖,切合具体价值培育目标,基于特定价值情境,有意识地创设价值问题,遵循合理的融入原则,注重灵活的融入方法,讲究协调的融入路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解决价值问题中感受和掌握价值知识,培养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价值问题的能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