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精神:战“疫”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

2020-02-25王永贵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疫情

陈 雪,王永贵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共同认可的,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凝练的价值理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灵魂所在,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的精神寄托,亦是中华儿女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中国精神发出的“战书”。在此特殊时期,我们更要充分发挥中国精神的强大精神力量,从而激发向心力,增强凝聚力,提升战斗力,力保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一、力量之源:中国精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赓续创新

马克思曾指出,历史的创造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中国精神亦是在继承中形成并发展的,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赓续既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继承发展,也包括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历史传承。无论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如何变化,爱国主义、人民情怀和革命精神都是中国精神永恒的价值追求。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民族面对危难上下一心,谱写的一曲曲赞歌为中国精神的赓续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动素材。

1.“众志成城、守望相助”[2]是对爱国主义的创新发展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3],爱国主义作为社会意识,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因此不能脱离社会历史和阶级空谈“爱国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的阶级地位和阶级统治,常常会利用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和爱国行动维护自身统治。这与社会主义的苏维埃俄国形成了鲜明对比,列宁曾指出:“宁愿挨饿三年也不愿把俄国交给外国人,这种爱国主义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没有这种爱国主义,我们就支持不了三年。没有这种爱国主义,我们就保不住苏维埃共和国。”[4]

虽然,爱国主义在不同国家有不同内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形态,但是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5],关键时刻,尤其是遭遇关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突发事件,爱国主义就愈发能彰显其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医院、社区等防疫一线,时刻关注疫情变化,第一时间作出指示;解放军医疗队在除夕夜第一时间奔赴武汉;中国建筑工人仅耗时10天就建造了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医院;中华儿女不分民族、不分职业、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在祖国母亲危难之际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众志成城、守望相助”,这一幕幕动人场景就是新时代爱国情怀最嘹亮的赞歌,是爱国主义最鲜活的画卷。

2.“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6]是对人民情怀的创新发展

中国精神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基础,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7]这表明,意识形态无法脱离利益,中国精神只有充分体现人民利益,才能被广泛认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克服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能够真正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对中国精神的发展创新产生了直接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8]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认识,体现了真切的人民情怀。

具体到“人民健康”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6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9]。面对此次突发疫情,党中央将“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10]作为首要目标,举全国之力支援湖北抗疫,保证所有确诊患者应收尽收;确保普通群众的“米袋子”和“菜篮子”;除此之外,“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11],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这次全民抗疫斗争中,医护人员用的每一个口罩、每一套防护服,很多都来自于民间组织和普通百姓的慷慨捐赠。这次疫情涌现的事例,既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群众的“贴心人”,时刻将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是人民情怀的真实体现。

3.“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12]是对革命精神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明了共产党人的目的就是通过共产主义革命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13]。从无产阶级通过武装暴力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到俄国劳动人民通过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通过“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入中国,指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磨练了具有斗争精神的中国共产党。

在和平时期,我们仍需要革命精神提供精神滋养。无论是“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还是“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抑或是“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都是和平年代革命精神的新内涵,即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以及为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面临此次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主动请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科研人员从零开始,夜以继日研发疫苗,他们是最勇敢的战士,是此次没有硝烟的战“疫”对革命精神的生动诠释。

二、时代之需:中国精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不断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新的凝练,提出了“四个伟大精神”,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内在要求。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丰富了“四个伟大精神”的理论内涵,使其成为了当代中国精神的崭新注解。

1.伟大创造精神:激励中华民族创新的“加速器”

伟大创造精神位于伟大民族精神之首,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根本。从《周易·系辞下》所推崇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到哲学所认为的创造是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呈现,无一不促进了中华民族创造性思维的生成与发展。近代以来,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人民不仅创造性地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理论成果,更是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14]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国人民创造奇迹,展示中国智慧的精神象征。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摸着石头过河”,成功分离出冠状病毒新毒株;与此同时,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大胆创新,发挥中医优势,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向公众公布中药预防药方,助推了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和筛选。除此之外,深受疫情影响的各行各业更是开动脑筋,发扬创新精神,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行,如学生的“云课堂”、患者的“云问诊”、居民的“健康码”等,无一不是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

2.伟大奋斗精神:助推中华民族奋进的“强心针”

伟大奋斗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动力源泉,亦是中国精神的实践关键,“它深深地根植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中,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和应对一切挑战的优秀品质”[15]。无论是面临突发灾害,还是身处民族危难,振兴中华的奋斗精神都是中华民族渡过难关的信念支撑。艰苦奋斗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政治追求和政治品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针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工作作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先后涌现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诸多典型。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艰苦奋斗精神的鼓舞下将千疮百孔的新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历史性飞跃。

“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16]目前,我们正处于全力以赴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战的紧要关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无疑扰乱了正常的社会运行。由于疫情发生恰逢春节前后,且发展速度超乎想象,湖北地区的医护人员、医疗物资、生活物资顿时陷入极度匮乏状态。面对此种严峻形势,来自全国许多地区的医疗队主动申请援助湖北,无论是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还是众多的“95后”医务工作者,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选择的是勇敢出征、奋战一线;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兄弟仅用6天时间就建成了武汉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堪称“中国速度”,这些平凡个体的点滴付出正是伟大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

3.伟大团结精神: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粘合剂”

伟大团结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力量支柱。如果说伟大创造精神和伟大奋斗精神是个体能够展示出来的力量,那么伟大团结精神则是基于群体所呈现的心理品质。伟大团结精神形成的力量,能够在关键时刻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粘合剂”,使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近代以来,面对列强入侵,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团结一心,取得了一次次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每一次重大突发事件,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闯过了每一个难关。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17]在这次防疫战中,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行动一致,最大程度保障了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与此同时,众多“逆行者”的背影却让我们动容,他们是来自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的380多支医疗队,42000余名医护人员;他们是我们的民族企业,面对国内口罩的极大短缺,汽车企业上汽通用五菱从提出自产口罩到第一批产品交付,仅仅用了7天时间,真正诠释了“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价值理念;他们是各个省市的人民群众,一省承包一市,对口精准支援,有钱捐钱,有力出力,从山东捐赠的大白菜,到江苏捐赠的上海青,从环卫工人捐的养老钱,到小朋友捐的压岁钱,中华儿女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4.伟大梦想精神:指引中华民族前行的“指明灯”

伟大梦想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升华。在中华文化中,从《诗·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对“小康”社会的追求,到《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对“大同”社会的希冀,无不反映了炎黄子孙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8]虽然我们面临着各种曲折坎坷,但是中国人民从未停下追梦的脚步,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再到如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腾飞;从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民族独立,再到如今“此生无悔入华夏”的民族自豪感;从饿殍遍野的悲惨历史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重大突破,再到我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努力奋斗,都彰显着中华民族对中国梦的不懈追求。

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进程中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19]。面对这次“考试”,我们更要发扬梦想精神,鼓舞斗志、坚定信心。从个人层面上看,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应对,许下自己的美好梦想;从国家层面上看,我们要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待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20],只要我们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就一定能够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战,向实现中国梦迈出坚实一步。

三、实践之思:中国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培育弘扬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提振中国精神,真正发挥中国精神的强大力量,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多方动员,更需要借助新兴媒体,在国内、国外两个场域同时发力。

1.中国共产党是谱写中国精神的排头兵

中国共产党作为谱写中国精神的排头兵,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从宏观上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主导力量,从中观上表现为基层党组织是彰显中国精神的生动载体,从微观上则呈现为广大党员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模范代表。

首先,强化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使其成为中国精神的主导力量。作为中国精神的铸造者,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征程中铸就了诸多崇高而伟大的精神,这诸多精神的形成与凝练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定心丸”。其次,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其成为中国精神的生动载体。基层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末端,其功能的有效发挥是确保中国精神贯彻到位的关键所在。面对此次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一方面,基层党组织以自身行动鼓舞人民群众投身到抗疫斗争的实践中来,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中国精神的体悟,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与“抗疫精神”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从而使中国精神发挥应有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最后,强化共产党员的旗帜引领作用,使其成为中国精神的时代“代言人”。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价值理念的时代凝练和集中升华,中国精神自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就对其在民众之间的传播造成了一定困扰。但是共产党员作为中国精神的时代楷模,其典型事迹具有具象化的特点。因此,大力宣传抗疫斗争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有助于帮助民众加深对中国精神的理解。

2.青年是传承中国精神的生力军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1]在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将培养中国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手,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22]

首先,家庭教育是中国精神教育的奠基石。家庭是青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青年的首位老师,要将中国精神潜移默化融入青年生活日常,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例如在这次疫情中,父母最美的“逆行背影”有助于将中国精神注入年轻一代的心灵。其次,学校教育是中国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是青年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场所。特殊时期,除了保证必要的文化课学习之外,更需要利用这次防疫战,将线上课堂与线下实践充分结合,给青年上一堂生动的中国精神普及课。最后,社会教育是中国精神教育的大课堂。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更新,青年也随之接触到了诸多负面信息和丑恶现象,这使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年常常感到迷茫与困惑,甚至部分青年出现了国家、集体观念淡薄、责任感降低等一系列表现。借助此次疫情阻击战,社会团体可以采用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宣传一线人员的感人事迹,从而让青年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3.新型媒体是传播中国精神的新平台

相较于四大传统传播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媒体”和“自媒体”等新型传播媒体正悄然融入日常生活,加之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和5G的逐步推广带来生活方式的变革与颠覆,中国精神在此背景下的弘扬,更需巧借外力。

在此次战“疫”中,新型传播媒体的传播优势得到了集中体现。一是为扩大中国精神的影响力拓展了新路径。“微时代”之前,PC端、门户网站和四大传统传播媒体的传播范围由于受到时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仅局限在特定的宣传渠道和传播平台。但是在“微时代”下,任何人都能够通过“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实时获取任何信息,这无疑给中国精神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为增强中国精神的感染力打开了新思路。“微时代”之前,由于传播平台表现方式受限,所以中国精神的传播往往局限于报道性和口号性的宣传,内容陈旧,可读性和吸引力偏低。“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出现为中国精神的宣传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的平台。以“抖音”APP为例,许多民众自创漫画、自导小品、自拍视频,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疫情必胜的信心等。这些源自民众的真情流露,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就是中国精神最“接地气”的展现;三是为提升中国精神的吸引力增添了新媒介。“微时代”下,信息的传播方式是多维度的互动性传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接受者以及分享者。特别是在此次疫情中,民众通过微博热搜或微信热文的评论区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有助于使中国精神由抽象化变得具象化。

4.国际社会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新阵地

中国精神作为衡量文化强国重要维度,是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国际竞争的精神支撑。不同于西方国家所推崇的“普世价值”,中国精神常常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与社会和谐,因此也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为了使中国精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要在中国精神的对外传播上做好功课。

在全球抗疫的特殊时期,我们更应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传播好“中国抗疫声音”。其一,明确“讲什么故事”?中国精神虽是中华民族的价值传承和精神纽带,但是其核心要义与世界人民的精神追求具有相通之点和共情之处。因此,将中国精神融入“中国故事”,如全球战疫涌现出的典型事迹,便可成为“中国抗疫故事”最鲜活、最真实的宣传素材,从而为“中国故事”注入更加生动深刻、丰富厚重的内涵;其二,想好“怎么讲故事”?由于各国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以及语言表达存在诸般差异,所以“讲故事”的方式也需要“入乡随俗”,绝不能照本宣科、亦步亦趋。学会用海外民众易于理解的语言举例子、摆事实,大家才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其三,找好“谁来讲故事”?官方政府和普通民众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主体,因此要协调好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两个场域。一方面,官方政府要通过主流媒体在正式场合发声,如中国第一时间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用客观事实消除国际误解,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精神。另一方面,普通民众要通过新兴媒体勇于发声,既要善于解疑释惑,做中国精神的传播使者,又要敢于发声亮剑,做中国精神的守护卫士。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精神疫情
战疫情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