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社会责任建构与培育研究
2020-02-25王淑荣
王淑荣,华 昉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社会责任,是指拥有责任能力的主体,在承担某种职责或完成某种任务时进行的某种社会活动中,根据自由意志进行的某种行为及承担行为后果,并认同社会公正客观的评价。社会责任的主体是政府和公民,政府是国家共同体的代言人,政府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国家行为,政府的一切决策的合法性源于人民权益,是以实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责任目标的。而公民即是权利享有者,又是政府决策的响应者和实践者,在国家共同体内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谋求权益实现的重任,他们承担责任与否关乎着个体的尊严和信誉,更关乎着国家共同体的命运与尊严。所以必须要有担当大任的意识,更要有责任担当的能力,因此在疫情发生时,社会责任建构和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社会责任产生的源流
1.社会责任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责任观,是社会责任产生的理论依据 关于社会责任,马克思对此有诸多相关论述,首先,他明晰了作为社会人的社会责任与作为个体人的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1]这个论断阐明了作为个体的人与作为群体人的社会之间责任的内在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作为生产关系链条上的人,必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遵循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规定,这就意味着人的生活总要依赖于社会共同体,并要履行相应的职责。作为社会责任主体,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负有应尽的责任,忠诚地履行其所承担的义务。”[3]在承担义务时,还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理性而审慎的行动。”[4]其次,马克思在明确社会责任时还强调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主体的“尽责任”,正是为了实现个体和社会的更大的自由。马克思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5]明晰了自由与责任的内在关联性,其一,人有选择的自由,但人也要为自己自由而为的选择负责,要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其二,人的选择自由“度”,取决于主体行为承担责任的权重,即承担越多责任,人的自由度越大,反之,承担责任越少,人的自由度就越小。这就为疫情防控中,主体的行为选择与责任担当提供了评价标准和行为尺度。
(2)习近平的责任观,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责任主体履行社会责任的价值向度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现实的社会责任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习近平指出:“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身奋斗。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5]。这蕴含着作为国家共同体和公民即要树立复兴民族大业、谋求人民幸福的远大理想,又要有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奋斗的责任担当。在不同的时期,习近平都非常注重责任主体的社会担当问题,如疫情爆发初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发出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国家声音进行总动员,并对全国人民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政府与人民进行全面备战抗击疫情的总要求,这成为抗疫期间责任主体的行为选择的价值标准,政府和人民以此为行动指南,共同奋战,共同担当,直面挑战,充分证实了“上下同欲者胜”的不争事实。
2.疫情防控背景下社会责任生成的现实基础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疫情发生突然且危害性大,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充分展现了“人民至上”原则,即以人民的生命至上、人民的利益至上、人民的尊严至上为核心开展布控方案,2020年1月25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就特别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并以举国之力,集体防疫,在保障全国人民利益不受到损害的前提下,在不同时段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全体公民有了行动的方向遵循,并有序遵从国家的政策指引进行一系列战疫工作,实现了效果最大化的目标,稳定了民心,让所有国人有了安全感,让社会稳定且有序,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执政能力,这是社会责任生成的前提。
(2)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体现的是一种对伟大祖国的情怀和对人民的情感,疫情的强势曼延,打破了国家正常的经济文化和生活秩序,中国政府全力应对,以保障社会有序,人民安康;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都心系国家,坚守着秩序虽被打破但爱国情怀不能失的坚定信念。在一种即时性秩序形成时,中国公民响应国家号召,坚决维持秩序,听众组织安排,充分认识到疫情期间,作为(有能力做事)是为社会贡献,不作为(不添乱)也是对国家统筹安排的有力支持。在中共中央指导下的公民作为与不作为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障国家意志的有力贯彻,都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终极价值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利益受损害程度降至最小化。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是社会责任生成的基础。
(3)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不同职业、不同职级、不同层次的责任主体都在不同场域中担负着应有的社会责任。如政府各相关部门统筹指挥,合理布局;党员领导干部临危担当:他们在国家危机时刻担负着指挥、守土之责。为各项防疫工作有序进行舍已为国,无私奉献;又如“逆行者”们的“逆行”奉献:通常,“逆行”是违背常态化思维意识的指引,而不进行顺势而为的行为,一般是违常理之为,逆行等同于不规避风险。疫情发生,“逆行者”们因高尚的“舍我为他”的奉献精神,而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负重前行的军警们的“无私无我”,白衣执甲、慷慨逆行的医护工作们的“舍我其谁”,无怨无悔的志愿者们的“大爱无疆”,他们不避险的“铤而走险”的逆行,牺牲了自己权益,恰恰是为更多的人规避了风险,换来了国家和人民的岁月静好,这是一种伟大的家国情怀,也是最高的责任状态,是战疫胜利的有力保障。
二、疫情防控背景下社会责任内容建构及逻辑
疫情防控背景下,社会责任较普通时期的责任有其特殊性,我们要适时地建构起理性、服从、自律、担当等责任,才能战胜疫情,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稳定社会秩序。
1.建构责任主体的“理性预判责任”
理性预判责任是指,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责任主体有责任对疫情提高警惕,对疫情保持清醒的理性,对疫情可能带来的危险进行预判。理性是主体在生活实践中判断真伪,辨别是非的价值意识形态,只有拥有理性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预见,并对行为后果所担之责进行正确评估。疫情防控背景下预判是理性的张力,更是处理和应对疫情的最基本的能力,“缺乏认真,责任之说总是一句干巴巴的保证;对于新的任务缺乏敏感,责任永远是跛于后的;一方面没有一种高级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没有形成新的责任承担者,责任永远只是一个虔诚的愿望”[6]。所以责任主体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要树立一种“危机意识”,对疫情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估,对疫情的发生与发展做出基本预判,目的是为防控疫情做出相应的准备和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果没有对疫情充分准确的预判,就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心理和应对行为乃至应对措施。
“理性预判责任”的建构逻辑:首先,是对疫情发生的原因和性质进行理性认知,如是不可抗力造成的,还是人为造成的,或是不可预知的原因产生的;事件发生后,所产生的后果是一次性的,还是延展性的危害结果等。如对新冠肺炎,发生原因及传播方式、危害结果、防治措施及责任主体角色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其次,是明晰自己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确定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及合法性,才能为疫情防控采取积极有效且力之能及的行动,总之,提前对疫情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理性预测和判断,是疫情防控背景下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2.建构对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的“自律服从责任”
所谓自律服从责任是指,公民主体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对政府为应对该疫情防控,在不违背社会正义与道义的基础上而特殊制定的,旨在保护公民免于遭受疫情损害的政策法规应该无条件的“服从”,并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约束。约束是一种自律形态,而服从则是他律的表征,这种责任形式其实就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公民行为的自律与他律。该责任是规范责任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延伸。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本应有遵守社会规范的义务,维护和遵守国家政策法规是公民的基本社会责任。但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很多政策法规是临时制定的,而且,这些行为规范的特殊性在于,它们是为应对疫情防控的特殊目的而即时性制定的,旨在有利于及时消除危机,保护公民免于疫情的损害。比如,新冠肺炎的突发且危害之大,社会和公民权利就处在“非常态化”状态中,政府制订了行政规范和应急条例,因事件突发无法预估事件的趋势,所以对公民权利(如人身自由权,工作权,私生活权利等)在不同程度上进行限制,但这种限制是为了达到公民权利受到侵害程度最小化,对国家和公民权利的保护的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自律服从责任”的建构逻辑:首先,要全方位自行约束自己的行为,因为自律就是对规则的遵行,这是对政府控制疫情的最有力的支持;其次,要无条件的配合政府行为而遵守特殊时期的各项特殊相关规定,主动“放弃”权利(如居家不出行,放弃正常工作、防止聚集性传播危险等)的自主行使。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对于政府制定的应对疫情防控的政策法规的无条件服从,并自觉遵守,规制自己行为,就是公民所需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
3.建构主体参与社会的“治理担当责任”
所谓治理担当责任是指,责任主体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要积极参与到对疫情防控的治理当中,而不能逃避,要有社会责任担当。有社会担当是主体积极参与到社会共同体抗疫行动的动力源。疫情是公共风险,不是一个人或某些人的危险,所以疫情防控不仅仅是政府行为,更是公民的整体行为。这就需要公民和政府一起,共同参与到对疫情防控治理当中。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责任主体更加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牢固的共同体意识,与国家社会同舟共济,共担风险,共克时艰。只有这样,全社会才能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局面。
“治理担当责任”的建构逻辑:首先,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及责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是一种担当,如新冠肺炎防控中,政府承担起宏观布局大任,有序调集有效力量进行抗疫;医护人员履行医生职责,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相关从业人员执行政府的号召,做好排查防控,阻断传播渠道,使病毒破坏力降至最低;无关人员居家限行也是对疫情防控最好的支持,或者有机会做志愿者为防疫防控出力,或者捐款捐物进行援助,各尽所能,不为功利,这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其次,是要规范好自己的行为,严格遵守党和政府应急状态下的各项规定,不为违法违规行为,理性地对待不正确言论,不纵容违法犯罪行为。这些行为都是为了消除疫情带来的公共风险,所以主体积极主动参与治理的责任,就是社会疫情治理取得成效的最重要保障。
4.建构健康舆论的价值观“正向引导责任”
所谓健康舆论的引导责任是指,疫情必然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人们对该事件的爆发原因、危害程度、责任担当等相关问题必然会产生舆论分析和舆论评论,针对这些舆论进行以事实为据的理性分析,做出正确的客观判断,传播正能量,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当今多媒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疫情突发,必然给舆论带来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正确引导,公民也应该尊重事实,在不了解具体事实的情况下,不能凭借猜测和臆想对事件加以不合理评论。舆论正确价值引导是疫情防控背景下责任主体应具备的社会责任。
“正向引导责任”的建构逻辑:首先,政府充分发挥信息传播公共平台,尊重事实,信息及时准确地有效传播,让公众及时了解真实情况,并且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避免疫情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恐慌,保持社会稳定和公民心态稳定。其次,政府在保证与疫情相关信息客观准确的情况下,每个公民都有责任保护社会舆论健康的价值导向,做到不造谣不传谣,营造积极应对疫情的健康舆论导向的环境。
三、疫情防控背景下社会责任的培育路向
“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7]康德揭示了只有人才能将权利和责任统一起来,这就告诉我们,享有政府权利救济的公民,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疫情防控背景下,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需从客观上注重模范人物事迹熏染,注重舆论的正确导向;主观上要提高公民主体意识自觉,激发其责任担当意识,并以家国情怀为精神引领,与共和国共克时艰。
1.树典型 重视榜样力量的熏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出了榜样精神的感化的重要性。培育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政府应该树立典型,并从先进人物和事迹中引导、教化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疫情防控背景下,如果主体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讲是公民对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的弱化导致。因此,我们从人的价值观念入手去强化公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强化价值认同的方法就是引领公民坚信主流价值观,以主流价值观去评价是非曲直和衡量自身实践价值取向。
主流价值观是由进行社会活动的价值观主体作为载体进行实践检验,而作为价值观主体的榜样人物正是主流价值观的人格形象的载体,对榜样的学习是引起价值共鸣和认同的生动、形象的进路。疫情防控背景下,培育社会责任感,需要引领公民从榜样的事迹中体味榜样的精神价值。学习榜样的坚定信念,使公民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笃定奉献精神,坚信党的领导,坚信政府行为的人民立场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做出对疫情防控的准确预判和对法律的服从。学习榜样的信仰,为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牢固共同体意识,共克时艰参与治理疫情防控背景下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更好的保护人民的权利。榜样的行为体现了他们行为的理想目标,使公民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具有正能量的精神活动和实践同步,统辖自身的意识和实践始终符合人民的愿望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实现抗疫之战的最后胜利。
2.重引导 发挥舆论导向的正能量
疫情的突发性和高度不确定性会给社会带来恐慌和焦虑等情绪。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舆论的制造者,“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宣传思想工作”[8],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舆论会缓解社会的负面情绪。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一致的舆论具有正向价值,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为社会应对疫情提供精神动力。相反,具有负价值的舆论不仅会将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社会产生的负面情绪放大,还会扭曲公民的价值观。正如疫情防控要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因此具有正向价值的舆论会引导公民坚信党的决策的人民立场的价值取向,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才会在精神上高度统一,行动上高度一致,汇聚起应对疫情的不竭力量。这体现了舆论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同时意识形态是指向现实的,也就是说正向价值舆论也是指向现实的,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疫情防控背景下,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通过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与机能,通过保障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来维护人民的正当权益。正向价值的舆论将会使人民始终坚信党的领导,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因为战胜疫情的力量蕴藏在人民之中,正向价值的舆论将会激活社会成员的责任感,提高人民精神的免疫力。
3.倡奉献 提升主体意识的自觉
主体意识自觉,就是责任主体要对自己的主体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即知道“自己是谁”,才能“以谁的地位、立场、利益为根据,反映和代表谁的意志。”[9]这样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地位和使命,包括责、权、利的定位。”[10]那么,知道了“我是谁,为了谁”,才能通过自己的主体性身份进行社会定位,在处理“与他人共处”“与社会共处”时确定自己的立场、处事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与行为目的,自觉进行社会实践而实现主体的社会价值。而主体的这种责任意识的产生,并非是在某种社会规则或者法律规范的约束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而是社会主体责任意识的自我觉醒,并由自由意志支配而进行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及行为后果无条件地担责,“一个成熟的人,他意识到了自己行为后果的责任,真正发自内心地感受着这一责任,然后他遵照责任伦理采取行动。”[11]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更要强化主体意识,进行正确的主体角色定位。主体意识自觉就不仅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社会定位,还要自觉认同特殊时期社会的特定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自觉选择合乎时宜的行为,并自觉承担行为后果,明确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要有什么样的责任担当,才能提高自己的角色责任意识。主体意识自觉在疫情防控责任实践中应体现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统筹安排,公民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力所能及地参与疫情防控的社会活动中去,有条不紊的在危机境遇下发挥自我优势,并增强团队意识、组织意识。自觉担负起责任,各司其职,践行初心使命,坚守自身岗位,履行各部职责,坚守主战场,冲向责任担当的最前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主体责任担当最重要的是有奉献精神,这也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的初心和使命,甘于奉献社会,敢于挺身而出,全身心地投入到疫情防控中,才能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
4.育情怀 涵养共同体意识的增强
疫情防控背景下,“国”与“家”命运共济,血脉相系,国家共同体就是我们要守护的家园,应对疫情,国家必然会需要很多人“舍小家、为大家”,每个人的责任担当,就是共和国战胜困难的坚强堡垒。个人的力量虽微不足道,但万众一心则会积聚起战胜一切的磅礴力量,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在国家与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刻,更是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育家国情怀,对国家的爱与奉献应根植于中华民族子孙的骨髓中,在危难时刻体现于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当中。所以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共和国公民更要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形成文化自信,进而产生崇高的家国情怀,来成就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向来是患难与共的民族,是同舟共济的民族,是坚不可摧的民族,是不屈不挠的民族。培养公民高尚的家国情怀,增强国家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战胜一切困难的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