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内在结构阐释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020-02-25贾丽民赵天淼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逻辑特色理论

贾丽民,赵天淼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1]自此,学术界和理论界开始以“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为关键词对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在研究的过程中,尽管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三重逻辑的阐释和运用有大体方向上的共识,但在具体内涵的挖掘和剖析上,却没有对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形成一个清晰、稳定的认识。由于出发点、依据、视角、侧重点的不同,对三重逻辑的理解存在着界限模糊、内容混淆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集现实性、辩证性、时代性、系统性为一身的科学体系,有其内在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本文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逻辑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力图能够从整体上客观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理论阐释与学理支撑,同时为学术界和理论界厘清三重逻辑提供更为清晰明确的思路。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表现为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但这种更替并非毫无目的的盲目更迭与循环往复,而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社会基本矛盾为动力,有着一定目标朝向的波浪式前进。故此,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历史逻辑内在地包括了继往开来的历史延续性、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品格以及促进社会发展三个维度。

1.历史在时间延续中有着明确的目标朝向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包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一个未间断的、连贯性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创立至今的继承、延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用科学理论指导革命活动,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使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改变了俄国人民的命运,改变了世界格局。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领导了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仅推翻了近代以来长期压迫人民的“三座大山”,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从此“站起来”了,而且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垦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这依然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延续中的一部分,发挥着其特有的承前启后作用。

其次,历史在延续中有其自身的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代替着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这表明,在唯物史观视域中历史的发展并非盲目无序的,而是朝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不断迈进的。马克思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斗争的最终朝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早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纲领,并在日后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一直以此为最高目标,延续至今。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了新时代,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这就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不断朝着共产主义方向迈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划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即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首先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然后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过渡,进而逐步朝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3]因此,我们党要秉持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一个个阶段性任务,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由此而言,历史的延续有其特定的方向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继承了过去,而且面向着未来。

2.“以人民为中心”不断的创造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4]这体现在,人民群众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立足于唯物史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不断地“改变世界”,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特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血肉联系,心系人民。无论是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革命与建设的艰苦奋斗时期,还是在冲破藩篱、继续奋斗的改革开放时期,一直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往开来,一以贯之的坚持了人民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确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人民立场除了体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方面的基本问题中,而且体现在对各领域做出的政策制定和实践落实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5]这就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带领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带领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扩大人民民主、完善法制体系、创建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和安全的生存环境、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使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不断改变现实世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反映社会存在并促进社会发展进而推动历史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看到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建设的现状,不断地调整治国理念、政策,使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断地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巩固经济基础,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历史逻辑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思想引领新常态,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以新战略谋求新发展,挖问题改现实真为民,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再展新画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013年至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四年保持在1 3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0%。此外,我国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教育事业明显加强,精准扶贫成效卓著。与此同时,这一思想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断地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明晰的目标、任务和规划,并且提出了达成目标、完成任务、实现规划的部署和举措。其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勾勒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目标更为具体明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和政策支持。社会发展状况催生新的思想理论,使旧的思想理论不断调整自身、完善自身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的现实状况,反过来这些思想理论又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亦是如此,它既是反映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发展现状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引领我们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理论旗帜。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仅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而且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形式,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与以往的哲学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从现实出发并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提出的理论。基于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理论的来源、理论的系统性及理论的旨归。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借鉴中外优秀文明成果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6]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明确的把人民群众的地位表述为“历史的决定者”,凸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的精髓,一以贯之的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是与我国变化发展了的实际相结合之当代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统一;同时,在回答“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形成了新时代下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方法体系。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敬民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等文中引用明代张居正之言“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镌刻于自己的旗帜上。新时代,我们更是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政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清代唐甄在《潜书·权实》中的“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由此对领导干部提出“三严三实”的要求,强调实干、落实。在修身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党的高度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项,他引用《尚书》中“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强调克己修身、严于律己。在国际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计利当计天下利”,中国人民有“中国梦”,世界各国人民都有自己的梦想,只要是正面、积极的梦想,就可以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圆梦路上的合作共赢。

再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方面,提出“自由、平等、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包含了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社会方面,汲取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提出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重视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等;在生态问题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建设列为“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一项,特别指出我们在发展中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在问题域的转换中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故此,我们党和人民面临的问题域有了重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也迈向新阶段、当今世界经历新变局、我们党面临执政新考验。此种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便是我们党需要带领广大人民完成的历史使命。由此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大问题域,就是如何强起来,如何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大目标,进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其次,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认识到了问题域的转变,而且围绕问题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所处之历史方位进行了准确判断。新时代之“新”,在于我们已经从“未发展起来”时期进入到“发展起来以后”之时期,这主要表现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我国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世情没有变。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明确如何从这一当前最大实际出发,解决和化解主要矛盾,也就是要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

再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主要内容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部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做出了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其理论依据,又具有时代特征,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继承,又是对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之准确解答。“八个明确”在对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基础上,指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进而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等重要思想,既描绘了未来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又提供了科学地理论指引。在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战略方略是“十四个坚持”,既包含了总体要求和具体要求,也强调了外部条件和政治保障。 “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互为支撑,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性认识,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理论特色。

3.根植于现实又面向现实的理论旨向

首先,“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替代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可以看出,理论的目的是去说服群众掌握群众进而改变现实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旨向就是将这一思想运用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去,带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诺言,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现实地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使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伟大的复兴。

其次,行动以理论为先导,以思想为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指针,是推进改革开放、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指南和理论遵循。这一思想之所以具有实践指导地位,是因为立足于我国当前现实,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出发,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现实出发,从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的现实出发,从现阶段国际发展大背景出发,总结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肯定成绩发挥优势,认清问题保持清醒,科学地做出准确地方位性判断,从宏观到微观把握、思考、认清、反思国家、民族、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一切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再次,理论要改变世界,就需要现实地分析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现实策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不仅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且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百年”的阶段性目标,而这些目标,都根植于我国当前所面临最大现实: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样从现实出发,在思想理论层面、大政方针层面做出反思判断、形成科学的治国理政方案,从而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凝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理论牢牢地掌握群众,进而汇聚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民洪流,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前进,朝着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不断迈进。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实践,同时也要回归实践,这是其内在的理论旨归。因此,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蕴着“改变世界”(既改变人们现实生活的精神世界也改变人们现实生活的物质世界)的实践逻辑。这一实践逻辑主要表现在,至始至终贯穿于“改变世界”整个实践过程的根本原则是“实事求是”,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自身、发展和完善自身,不断地在实践中“改变世界”。

1.“改变世界”始终遵循“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首先,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一词进行了详细的阐发,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8]。也就是说,我们改变世界要从现实存在着的客观事实出发,以现实情况为依据,去研究各现象间的内在联系,以找出本质和根源性所在。惟有如此,才能“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方法论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基于“实事求是”这一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了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带领人民成立了新中国,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为我国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经济基础。

其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产生、发展、践行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始终是其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9]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当前我国实际结合,制定出正确的治国理政方针路线政策并积极落实,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进而完善和发展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从当前的国情与世情出发,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准确判断了我国当前所处历史方位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正确认识了我们党和人民当前面临的历史任务,从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和智慧结晶。同样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不断从当前实际出发,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

2.在实践中“改变”人们现实生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0]。共产党员要树立“四个意识”,首先就是要树立政治意识。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以空前的力度推进,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问题得到重点关注和整改。如此力度下,全党理想信念愈益坚定、党性更加坚强,我们党的自我革新能力显著提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了我国人民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团结统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加强对意识形态层面工作的领导,强调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巩固意识形态主流媒体主阵地,重视网络舆论监管,敢于坚决同错误思想腐朽思想做斗争,大大增强了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使得社会主义主旋律更加突出,正能量更加成为社会主流力量,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了党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各领域工作的领导,确保党能够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经济方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政治方面,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向现代化迈进;社会方面,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生态方面,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取得成效;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际方面,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继续推动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建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人类社会的繁荣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在“改变世界”中不断检验和完善自身

首先,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在“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1]也就是说,实践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也审视着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能否正确指导人们改变世界。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唯一”的,这是由于我们不能用理论去检验认识,不能用抽象检验抽象。只有把我们的认识复归到客观现实中,作用于客观环境,才能检验其是否与实际相符合。这个过程,就是实践。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验证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正确性。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国内外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和历史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此,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在艰辛探索中开拓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全部工作中,每一步的正确与否、成效高低,都不能先入为主,都只能靠实践不断检验。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的实践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正是这样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检验自身的。它不仅是作为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不断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身,审视自身,体现其作为当代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开放性。回首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和社会治理,无论是在“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还是从“精准扶贫”、反腐斗争等具体落实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在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仍然会在实践中验证自身,完善自身。

无论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各自内在所包含丰富内涵之间,还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之间,都不是割裂的、孤立的、静止的,而是牢牢地凝合在一起、辩证统一、不断发展的整体。因而,我们绝不能偏持一方,走向极端本本主义、经验主义抑或是历史虚无主义。以唯物史观为基点,理论逻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晰了脉络进路,历史逻辑使其坚定了人民立场,实践逻辑为其指明了前进方向。三重逻辑互为支撑,共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逻辑基石。

猜你喜欢

逻辑特色理论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坚持理论创新
逻辑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创新的逻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