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初探
2020-02-25关婧雯
关婧雯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基于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将文化力量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增强文化自信,让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根基、有实效。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义阐释
(一)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更替,人类发展进程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文化的重要力量。无论是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还是救亡图存的百日维新;无论是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开放,历史和现实的经历都向我们诉说着精神文化的强大力量。每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文化都能够走在变革浪潮的前端,为人民发声,指引行动,坚定且正确的走下去。仅仅有物质的丰富是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进的文化引领是民族复兴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源泉。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对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十分重视,多次在讲话中提及,不仅有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有传统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世界文明、文化的紧密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同时也要有机的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自觉地更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精神相匹配,丰富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性发展。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五千多年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给后人以万物启迪的诸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的历代文学艺术、根植于内心的民族价值观,这些都已经深深烙在中华儿女的脑中,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因此以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非常自然且有效的,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呈现方式为载体,以传统文化的实践过程作为依托,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2]依靠文化的力量进行思想引领和教育成为发展的重要要求。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原则遵循
(一)坚定的政治方向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住“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命题。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3]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行为规范,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更加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强化民族凝聚力。
(二)批判继承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不断调整内容和方法。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博大精深,但每一种文化都是在当时年代的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永葆魅力的原因就在于其在一代代传承的基础上不断与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将腐朽陈旧的落后部分剔除,不断发展。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要坚持批判继承性原则:一方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探究其中的价值要义,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弘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要求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提取其中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部分以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三)学生主体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主、客两方面相互的过程,学生作在整个过程中有着十分鲜明的主体性。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应以学生为思考的主体。教育客体的单方面内容灌输是无意义的,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教育方式,如传统音乐、诗词、习俗等;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在学习接受的过程中再创造,用新形式诠释旧内容,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更为自然、有效。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实现
(一)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环境。高校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中的文科学院是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最有利基地。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牢牢把握学生思想动向,让学生深刻感悟到民族和国家社会的优越性、自豪感。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进行教育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3]因此营造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学风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要培育道德优良、文化深厚的社团集体,以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校园活动为抓手,塑造大学生向善向上的精神面貌,增强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并通过校园文化和社团组织等载体,充分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扩充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内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二)夯实传统文化实践与时代发展结合的基础。教育不应只在校园内,将教育带出校园,走向社会,植根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这才是教育之根本价值所在。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要做到巧妙地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尽可能多地让大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播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增强他们对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使命感,让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贡献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之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的责任意识更为强烈。
(三)创新传统文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随着互联网与传统校园教育融合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等新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校的网络要专门开设传统文化专栏,教务部门开设传统文化网络选修课、慕课等,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网络直播,与学生互动交流,授课形式要灵活多样。同时重视新媒体、自媒体形式的应用,开辟微博、微信公众号,学生获取知识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加强思想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