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

2020-02-25王彬曌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城乡农民农业

王彬曌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意于解决中国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习近平主张通过农村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的新农村,奠定了中国实现城乡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的产生与提出

(一)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相结合,希望通过城乡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1](P308-309、422)的伟大命题。他们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城乡融合发展的途径是发展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挥城市领导农村的先导作用和文化辐射功能,促进城乡工业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合理布局城乡人口,使得城乡文化和生活条件的逐渐趋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城乡对立得以消失,城乡融合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常态。他们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理论雏形,希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展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健康的生活环境、发达的经济生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和谐的人际关系”[2](P99)。他们还指出了人类城乡社会对立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的存在,消灭私有制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前提条件。同时,恩格斯也告诫后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事情我留给别人去做”[3](P267)。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的时代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实力晋升到了较高的水平,城市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成为了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代表中国城乡差距最重要的指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数据表明,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6396元,农民人均收入1343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445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0955元[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达2.71,消费支出倍差达2.23。就全国农村现状而言,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沿海与内陆、城市近郊与远郊、贫困与非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出现明显分化,即使同一村庄,农户之间的分化也极其明显。如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城乡互补,在乡村振兴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

(三)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的提出过程。从1969年到1978年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扎根农村,熟知中国农民的基本状况和深切希望,深入思考了调动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问题。任村支书期间,领导农民发展沼气,兴办铁业社、缝纫社,初步探索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问题。1979年至2002年,习近平从事了党的农业农村政策的执行工作,领导或分管农业农村工作,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伟大变迁;在这一进程中,他更多地关注农村市场化问题,强调加强农业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提出了完善农产品销售市场建设等卓有远见的办法。2003年至2011年,习近平在任职地方高层领导的岗位上,更多地关注新农村建设问题,针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伴随农业生产要素流出,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空心病”、“污染病”与“衰退病”,强调“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5],要通过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带动“三农”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加速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2012年以来,习近平深入全国各地农村考察,面对农村生产生活要素非农化加剧的趋势、各地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产品与国家涉农制度供给和结构双重失衡等问题进一步地深入思考,提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农村生态文明、农民精准扶贫、规范引导资本下乡等系列新思想及政策主张,明确了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的中心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他认为,国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道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发展。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理论支撑。

总之,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他近50年的工作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而来的。在他成长的每个阶段,对中国“三农”问题有着不同的但明确的问题意识,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提升的思考历程而得以定型和成熟。

二、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的内容

(一)产业兴旺是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的物质基础,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习近平强调实现农村产业兴旺,要牢牢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线,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将农业各种要素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稳产增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副产品供给,提升农副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二)生态宜居是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的环境条件,更是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农村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但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落后,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所在。他强化农业生产污染源的整治,实行农村厕所革命,对农村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系统治理,加强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这既能够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又能够发挥农村的优势,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成为生态圣地。

(三)乡风文明是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的精神条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导致乡风文明建设发展缓慢。习近平提出,乡村振兴不仅要看农民富裕起来没有,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如何。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降低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成本,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乡风建设需要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需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的观念、精神及道德规范,弘扬社会正气,树立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及文明乡风,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激发农民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四)治理有效是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的保障条件。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又是乡村振兴的政治条件。建立和改革农村治理体系,成为了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思想,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及首创精神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方略。在中央设立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中央统筹、省级政府负总责、各市县乡实施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健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参与、法治措施完善和法治保障、现代科技为支撑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建成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相辅相成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治理有效还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明确书记担任村委会主任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健全村级组织稳定的财政经费运行及保障制度,健全农村党组织的议事决策与监督机制及权力运行监督制度,继续实行农村重大决策和事项“四议两公开”制度,落实农村政策巡视巡察工作,持续整治农村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总之,在农村组织振兴的前提下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就必须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促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体育及社会保障事业的进步,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条件的继续改善,才能建设好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农村社会,才能进一步地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五)生活富裕是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的最终目标。长期以来,在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指导下,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其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不但在城乡之间也在乡村内部广泛存在,农民与城市居民及农民之间的生活富裕程度的差距也广泛存在。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开始由基本实现小康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农民生活富裕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习近平指出:“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6]中国小康不小康,关键要看老乡,中国要富裕,农民必须富裕。农民安居乐业了,国家大局就有了保障;他强调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下。他将乡村振兴升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为了解决中国社会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通过乡村振兴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普惠农民,提出并实施到2020年,按标准实现农民脱贫的宏伟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也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7](P29)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目标。

三、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的理论贡献

(一)继承了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高度重视了乡村振兴的核心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城乡融合、共同繁荣思想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台了大量的法律和政策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18大尤其是19 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了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宗旨,在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中居于主导地位。农民在中国人口中还占据较高的比例,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主张从农民的基本需要出发,强调判断国家制定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及具体规划的标准是农民是否满意,城乡融合发展的成果是否被农民共享,关切农民利益的重大举措是否实现了农民的共同参与,农民的经济生活和民生是否得到了提升。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成为了判断城乡融合发展条件下能否实现乡村振兴的坐标,成为了解决中国当代城乡关系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习近平关于中国农民在共同富裕的社会道路上彻底根治贫困问题,一个都不能少的通俗表达就是这一宗旨的具体表现,总之,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充分体现了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不仅要解决农民的脱贫问题,更要让农民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较高的消费水平,使他们在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加快发展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乡对立的根源分别是生产力发展不足的产物和私有制的存在。消除城乡分离的核心办法是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民利用先进技术,使用先进工具,以工业化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实现了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国家使“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均衡的分布”[3](P684),合理布局人口,消除社会分工,农民也不会拥挤到大城市。这既是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合理利用城乡资源、保护城乡环境和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途径,农业规模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关系向高级形态进化的基本经济条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城市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奠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强大物质基础。但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多地少的农业资源条件决定了农业生产力发展还不充分,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也不完善,农业发展方式落后。这就充分说明农业仍然是国家现代化的短板。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把农村产业兴旺放在首要位置,强调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构现代农业的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与产业体系;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激活涉农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创新农民与土地的结合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贯穿到农村生产的全过程,走高效产出、农产品安全、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道路;通过发展农村综合合作组织,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对接,实现农村各类产业振兴,确保乡村产业兴旺目标的实现,为乡村振兴奠定强大的经济基础。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破除城乡统筹的制度藩篱。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城乡分离的条件。他们设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以促进城乡统筹的实现。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之间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居民的富裕程度及均等化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振兴需要实现城乡之间各种资源的有效调配,涉及到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关系,关联着农村的历史、当代和未来,更需要社会和个人的有效参与;农村地理条件复杂、交通不便,农民文化思想观念落后等制约乡村振兴的限制条件众多。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解决如上矛盾,就需要政府在乡村振兴的政策与法律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及城乡居民均等化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助推这些政策和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中包含着系列政策和制度创新的亮点。他指出,实现乡村振兴、解决中国农村的矛盾要靠深化改革。首先,面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多的新趋势,认为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强调政府要推进农村土地等集体资产的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落实土地等集体资产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登记制度,开展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创新实践,构建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各种合作与联合为纽带,产前、产中、产后各种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全过程,乡村振兴以满足城乡居民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的重大需求,加快构建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农业科技体系。他提出了检验农村产权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不能改垮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少耕地面积,降低粮食产量,更“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8](P174、177)。

习近平强调乡村振兴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破除制约城乡统筹的制度藩篱。在农村扶贫攻坚的进程中,通过人才扶贫,统筹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城带乡、城乡均衡发展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推进农村以物流网为代表,路、水、气、电配套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城乡交通通讯设施的互联互通;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农民社会救助的保底工作;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完善农民基本医疗及大病重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大、重、特病的救助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养老金标准的正常增加机制。总之,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依法规划、统筹协调、提高效率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使命担当,也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所在。

结语

习近平在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统筹思想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立足中国农村发展较为落后的客观现状,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对乡村振兴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城乡统筹的构想,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的实践中,使中国农业更强盛,生态环境更美丽,农民生活更富裕。

猜你喜欢

城乡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