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其意义

2020-02-25原雅斐贺振东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经济

原雅斐 贺振东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大理 671003)

一、十八大以前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一)毛泽东提出节约资源、改善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百废待兴,战争造成的环境问题十分的突出,为了缓解我国的环境问题,毛泽东下定决心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谈到:“人类同时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又是它们的主人”[1],意指人类在做自然界的主人的时候,也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所以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第一,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缓解人口压力。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针对这一基本国情,毛泽东敏锐的察觉到了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指出:“中国在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2],同时强调:“中国人多也好也坏,中国的好处是人多,坏处也是人多”[3],人口的持续增长必然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在1971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份《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政策在缓解我国的人口压力,平衡环境承载力和人口之间的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重视兴修水利,治理水患。水患灾害在我国古已有之,长江黄河既是我们的母亲河,同时也是我国水患灾害的重要源头。我国是农业大国,兴修水利对于我国发展而言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发生过多次洪涝灾害,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更加坚定了毛泽东兴修水利的决心。早在1951年,毛泽东就主张修建了我国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和灌溉效益,毛泽东继续主张兴修水利,并开始磋商长江的治理策略,此后更是做出多项指示,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生于战乱年代的毛泽东十分重视节约资源,他还经常身体力行,带领大家一起节约资源。在1953年甚至在《增进节约与反对浪费》报告中将公权力下的浪费资源定性为犯罪,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节约资源的重视程度。毛泽东还主张将社会生产生活中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上存在的浪费现象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邓小平提出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邓小平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毛泽东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努力,积极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建言献策,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后,生态危机的进一步深化,邓小平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第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同时经济的发展虽然是当前社会的主要任务,但决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邓小平强调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一是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环境保护一味发展经济所带来的结果是我们难以承受的,不应该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二是要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的活动要有节制,不应该破坏自然界的平衡,自然界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一旦被破坏,人类也将遭受灭顶之灾。

第二,制定国策,保护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废水的排放,在加上当时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些工业废水,导致大量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泊,严重污染了江河湖泊的水质,使得江河湖泊的水质下降,大量水生生物就此灭绝,人类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邓小平痛下决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且将环境保护纳入到了法律体系,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为环境保护保驾护航。

第三,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数量的庞大导致人均资源占有率大大减少,这是阻碍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人口所需资源数量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质量。我国人口基数大,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前进缓慢,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实力以及在国际上的综合国力,因此控制人口数量刻不容缓。1982年,在邓小平的指导下,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政策,被纳入到了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之中。

在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江泽民进一步做出了阐释,提出了自己关于生态问题的见解,并且强调当前我国要加强人口控制、资源节约、保护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继续进行。江泽民首次提出把生态保护与生产力发展联系起来,并提出生态保护与生产力发展处于同一层次的地位。他认为,破坏生态的后果是连同生产力一起被破坏,同样的生态保护也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江泽民还强调合理利用科技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社会,合理的利用科技去保护环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但我们不可能为了保护生态而停止对科技的研发和使用,同时也不能一味地发展科技而忽视对生态的保护,因此,我们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利用科技的优势去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的过程中适当合理的利用人类的科学技术,实现科技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胡锦涛树立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第一,全面协调可持续生态思想。胡锦涛提出要实现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因此必须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不仅强调生态与经济之间要协调发展,而且强调生态与科技之间也要协调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之间要实现互利共赢,并且多次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还主张发展生态科技,推进生态科技创新。

第二,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这是对过去粗放型经济的一次革命。胡锦涛多次强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这是关系人民生存和生活的头等大事。同时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使用清洁能源、节约资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做到低碳环保,促进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胡锦涛在吸收前人生态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并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具体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建设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这表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今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也将会逐渐加大。

二、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一)调整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方针。十八大以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秉持“保护自然,节约优先”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人在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加大对自然的保护,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十八大开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深化认识、创新理念,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并且主张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

(二)完善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表面上看似是政府的责任,但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情,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存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因此除了发挥政府的职能以外,还要利用好市场,发挥好市场调节的作用,建立市场环境保护机制,提高环保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要鼓励公民积极参与进来,督促政府积极发挥职能,加强对政府企业履职能力的监督,塑造全民生态意识。

(三)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与举措。建设生态文明,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举措,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开辟新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开始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消耗,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出了贡献,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并且针对以往的资源浪费现象,提出了要以发展节约型产业为目标的发展方针,推动企业发展的转型。以绿色发展为目标,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经济。

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内涵广泛,包含着人民生活幸福、国家繁荣富强等诸多内容,既指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也指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不仅要造福当代,而且还要惠及后代,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机制完善、管理健全,而且还要注意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路径,也是其内在要求。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构筑生态文明能够改善环境,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随之也可以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使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条件,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好的实现。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保障。在十八大报告中,我国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与“建设”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代表的意义却大有不同。“小康”一词最早是由邓小平提出的,认为小康社会包含了经济、科教、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但在十八大以后,小康社会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了,除了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要求外,增加了对“生态”的要求,表明在追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重视起来了。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生存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也就谈不上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更加无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保障。

(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永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们当代人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因此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我们自身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中华民族的血脉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地繁衍生息。为此,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总结以往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取其精华,为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