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探析

2020-02-25张国彪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培育

张国彪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提出新要求

(一)对立思维向“类”思维方式转变。思维方式人们用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影响着特定地域的人们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1]它具有地域性和历史连续性,地域差异越大,思维方式差异也就越大;思维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时代发展的限制,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表达,是站在全人类的视角提出的中国方案,是“类”的思维方式的生动体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精神培育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由原来的对立思维向“类”思维转变,为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提供新的思维基点,努力实现“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2]教育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为弘扬中国精神提供良好的理性支撑。

(二)民族视野向国际视野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解决世界问题的全球治理理念,属于共性;弘扬中国精神是民族国家精神的传承问题,属于个性。只有实现民族认同,才能更好促进世界大同。所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共性基础上探讨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这一个性问题并不矛盾,反而恰逢其时。面临复杂的国际局势,世界各国存在共同的全球治理问题,在复杂的局势下中国精神将“何以作为”值得深思。一方面必须以更宏大的国际视野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精神培育,使其更具包容性、超越性。当然,这种培育并不是对以往中国精神培育的否定,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融合时代发展趋势,拓宽中国精神培育边界,涵养中国精神培育内容。另一方面,立足国际视野,深化各国精神对比研究。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弘扬中国精神统一起来,为应对全球性治理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三)文化自信向文化自为延伸。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3]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也是文化共同体。现今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应以何种方式、何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时下必须回答之关键问题。一方面,确立文化自信,立足本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文化自信,“只有足够自信,我们才敢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敢为世界发展发声,才能够为人类探索美好的未来提供中国方案。”[4]如果一个国家对本民族文化不自信,持有怀疑态度,便底气不足,腰杆不直,发声无力,难取信于其他国家。正是怀着满腔文化自信,中国才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另一方面,提升文化自为,展望未来。文化自为是指“文化主体对于世界文化的态势,对于中外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设想或规划。”[5]可见,提升文化自为就是要认清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认清中国精神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立足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文化,深入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问题。

(四)突显改革创新精神。中国精神源远流长,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主要是民族内部的周期性发展。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被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打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面对这“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先进仁人志士积极探索,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与转型,不断进行中国精神的时代构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将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融贯于当时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之中。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从站起来向富起来迈进,要想富起来就必须进行改革,改革就要开放,就要加强与他国的交流,强化创新性思维。尤其是在新时代中国向强起来跨进的今天,面对全球治理问题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中国精神培育在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同时,被赋予了时代要求,突显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廓清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迷雾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不等于自由人联合体。有人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等同视之,这种等同是一种激进、超前的观点,并不切合实际。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当代表达,二者既具有关联又存在差异。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自由人联合体的继承。二者都是特定历史阶段发展的产物;都从人类发展的视角出发,体现了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和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应然状态而非实然状态,需要通过具体实践来完成。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存在差异。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层次,是真正的共同体,生产力高度发展,国家也将消亡,每个人都得到解放,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是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阶段性目标,并不是真正的共同体。在这一阶段,国家尚未消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仍然共存于同一世界之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仍然是个漫长的过程。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培育中国精神的逻辑自洽。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精神是两个层面的概念,具有矛盾性。表面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强调的是一种“类”思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结合体,是对民族国家的超越。中国精神由“中国”和“精神”组成,“中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中国之精神。一面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精神,一面是超越民族国家的命运结合体,两者似乎有矛盾之处,但深入思考两者并不矛盾。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精神的实践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本质上看是中华文化的产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政治安全反映的是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经济繁荣是对改革创新精神的价值彰显,文化认同是对和合文化、开放包容精神的表达,生态良好是对和谐共生理念的现实回应。另一方面,中国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支撑。中国精神崇尚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文化霸权。文化霸权是由葛兰西首次提出,指以控制和征服人心而非以征服国土、控制经济为手段改变两国的强权关系。[6]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取得迅速发展,但西方世界不愿意接受这一不争事实,便妄自散播“中国威胁论”、中国要搞“文化霸权”等不实言论。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实现文化单一化,也不是为了证明各国文化优劣高低,而是要在坚守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面向世界,尊重文化多样化,实现各国文化的交流发展。孔子云“和而不同”,这个“和”代表着差异性,你和我不一样才能相互欣赏、相互认同、相互交流发展,千篇一律的文化不利于世界各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创新。文化霸权是要用一国文化征服世界每个角落,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立足本国文化的基础上与他国交流,倡导文化多样性。中国可以对国人培育中国精神,同样地其他国家也可以对本国人培育本国精神,在对本国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路径

(一)突显思想政治培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主阵地,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需求,以中国精神教育为主线,以思政课为载体,对思政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整合,突出各门课程之中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精神培育资源部分,使思政课教学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方面形成合力,实现培育的最大效用。在思政课教材中都不同程度的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精神”,精准定位“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精神”在各门思政课程中的侧重点,合力发挥思政课最大效用。“原理”课侧重于理论指导。廓清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托的理论基础,为中国精神培育提供理论指导;“纲要”课侧重于历史事实。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精神的发展脉络和历史逻辑演进;“概论”课侧重于现实发展、历史成就。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具有深厚的中华情愫和博大的国际情怀;“基础”课侧重于品德养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二)显隐教育并举促进全方位育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导,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安全意识、互利共赢意识、文化互信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这些意识的培育要从学生身边实际入手,避免空洞晦涩,激发学生积极性,打破学生厌倦心理。第一,深化显性教育。通过主题党日团日活动、理论宣讲、班会、党课培育、观看红色影片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合作共赢意识,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第二,强化隐性教育。通过民族习俗文化交流展演等形式增强学生文化互信意识。学校内一般有国内少数民族学生和外国留学生,通过各个民族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乃至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文化包容胸怀。通过摄影展、实践活动等形式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虚实结合打破实践培育时空限制。当代大学生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成长起来的,网络已日益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借助网络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精神培育已是大势所趋。但要清醒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以无限想象延伸实践的形式和空间;管控不力则会导致学生摆脱约束,沉迷无法自拔。必须将现实的实践活动与虚拟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既不脱离于实际又不受时空束缚。第一,中国精神探究。旨在通过中国精神了解中国,一方面了解中国精神的发展历程,体悟中国精神的内涵底蕴,另一方面理解中国精神实质,感悟中国精神“天下大同”的博大胸怀。第二,红色文化之旅。挖掘学校所在地附近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对学生数字化、虚拟化教学。学生了解相关历史后,利用寒暑假时间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实地走访学习,寻访红色足迹,使理论知识落地,更加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第三,世界眼中的中国。要想开阔视野,准确理解中国精神,还必须明确世界眼中的中国。大部分学生一般没有太多机会出国访学,一方面可以参考各类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对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有一个宏观认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中国去国外的留学生和外国赴中国的留学生这一宝贵资源,他们是真切感受到国内外文化的,对中西方文化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所以要强化对这些留学生的调研采访,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精神。

总之,在对大学生的培育过程中,既要立足民族,培育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认清国情,做到理性爱国;又要面向世界,以宽广胸怀和国际视野看待世界各国,促使大学生更好适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形势,以理性思维、全球视野弘扬中国精神。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培育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