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挑战与对策探析
2020-02-25陈妍
陈 妍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
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制度保障,更是每个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自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加以贯彻和实施。将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全民守法的现实需要,是提升文化自觉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加强法治教育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应有之义,使学法尊法守法成为大学生的共同信仰和自觉行动。高校思政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之重任,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法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诉求。
一、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必要性
1.是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实质是国家、社会、公民崇尚尊重宪法和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一总目标部署安排。法治教育就是实现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方式。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升法治教育地位和重要性,有利于形成尊法尚法的良好社会法治氛围。高校思政课程是高校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将法治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可以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全社会的法治精神引导和法治氛围形成都有重要意义。
2.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2016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化法治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方式。新时代下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学生。高校思政课程又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树立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需要将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占领思想阵地,以法律为载体,借助于凝聚价值的法律规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引入高校法治教育,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可能性
1.高校思政课程科目设置为法治教育引入课堂提供基础
高校思政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大学生必修课,为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基础,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课程以掌握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基础,引导大学生积极培养法治思维,学法用法尚法,增强规则意识和底线思维,让学生既要学会行使权利更要自觉履行义务。
2.高校思政课程开设不足为法治教育引入课堂提供空间
高校法治教育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上,但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有关法治教育的课程开设。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也是结合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专门的基础法律课程的开设仍然不完备,缺少以法律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开设,宪法、民法、行政法等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只是作为法学专业的必修课来开设,这就为法治教育引入课堂提供空间。
二、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挑战
(一)法治教育内容过于单一
高校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仍然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课为主。但从教材角度分析,以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涉及法律内容只有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1]法律知识过于笼统,教材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远远不能涵盖法律基础知识,也不能回应社会对于法律素养人才的回应。因此,如果将法律作为一种通识教育,将公正平等的法治理念传递给学生,只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课程显然是不够的。
(二)法治教育对象缺少价值认同
法治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认同法治精神,受到法律教育熏陶,在实际生活中自觉接受并且认同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导向。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过于浅薄,不了解法律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课程没有达到深入学生心中的目的。
(三)法治教育呈现师资短板问题
近年来,高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化建设,主要表现为大部分思政课教师不具备法学专业背景,有的教师对教材中涉及的法律知识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对一些问题背后所蕴含的法治精神、理论渊源等不甚了解。[2]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如果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来教授法律,恐怕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法理的逻辑性和法治的价值理念。
(四)法治文化建设基础薄弱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帮助大学生塑造人格品德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可以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人文道德素养。但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还有待提高,不少高校都存在不重视、不主动、不充分的现象,包括对于普法教育的宣传、宪法日学习宣传,以及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例如校园贷、电信诈骗等问题都没有给予充分回应。大学生法治观念没有树立起来,甚至引起更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或合法权利受到损害。
三、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对策
(一)深化思政课程改革,丰富法治教育内涵
为回应新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如何上好思政课成为每一名思政教师的根本任务。国家领导人明确提出了上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即“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在依法治国战略的推动下,未来的社会人才必须具有法治思维,尊重信仰法律。结合新时代人才需求,将“三全育人”融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建设中,首先,要完善法治教育在整个思政课程中的顶层设计,在法律知识传授、法治思维养成、法律能力培养及法治信仰塑造等方面进行强化;其次,构建法治教育的基本框架,从指导思想、课程要求、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教学体系的框架构造。[4]最后,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同时,重视法律基础知识的讲授,适当增加其他法律课程作为选修课,不断丰富法治教育内容,将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列入教学内容,形成以教材内容为导向,多层次全覆盖的法治教育内容。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因此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之外,要积极探索法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比如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讨论,或者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思考,学习形式可以更丰富,可以采用辩论、主题研讨、听审、模拟法庭等方式,旨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充实法治教育内容,在法治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寻找结合点,只要把握好实践教学环节,就可以对学生法治观念的产生发挥积极作用。第二课堂的开展为互动式教学提供新的思考方式,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由单一的知识输入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感受法治力量,养成法律思维。
(三)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法治教育培训
思政课教师素养直接决定了思政课的质量,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加强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5]一方面,要选拔专业教师,真正做到法治队伍建设的职业化、正规化、专业化;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培训,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纳入课堂教学,通过专业培训,将法治的基本内涵、原则、体系、建设路径等观点渗透式地转化为教材体系。[6]通过开展专题讨论、课程研修、学习交流等活动,对专业教师进行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思维的系统改造,使一线教师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理念,承担起法治教育的责任。
(四)营造校园法治环境,树立依法治校理念
校园法治环境的建设有赖于学校、老师、学生的多方位努力。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优化“依法治校”的顶层设计,让老师学生感受到制度的力量;老师要重视法治文化的传播,引导学生学法尊法守法,在课程设计中多引导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学生要认同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逐渐学会用法治思维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做到知行合一,学思渐悟,养成良好的法律素养。另外,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也为营造校园法治文化环境提供良好基础。大学要深化“依章程治校”理念,形成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可以依托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加普法宣讲和法制宣传。例如,结合国家宪法日、国际反家庭暴力日等进行普法活动,增强学生的权利保护意识。
四、结语
法治教育是国之大计,思政课又是高校进行法治教育的主战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应社会和国家的需求,因此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政课顺应了依法治国趋势,也为思政课程提出更高要求。法治教育只有不断发展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吸收先进经验,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