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庸教育兴国思想的当代意义

2020-02-25胡玉海

关键词:救国大学教育

主持人语:本专题由以下三篇文章组成,刘贵福教授的《冯庸对军事教育的思考及实践》、赵士见馆员的《民国媒介视域下冯庸形象的生成与演变》、李婷博士的《近三十年来冯庸及冯庸大学相关研究综述》。三篇论文皆以冯庸的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思想为核心,全面阐述了冯庸在追求和实践教育救国、教育兴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做出的贡献。可以说,冯庸毁家创办冯庸大学,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典型范例。他强调强国以育人为本、育人以德为本、做人以忠为本、救国以义勇为本的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强国以育人为本的思想。在历史上,我国曾经是一个文化强国,价值观念、制度文明和艺术文化等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我国也曾经有着一段屈辱并夹杂着愤怒、奋发却又屡屡迷茫的历史。为了走出迷茫、复兴中华,每个中国人虽然才趣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中国梦。其中有一批人在追求教育兴国的梦,如马相伯、陶行知、张伯苓等,他们的梦想是办最好的教育,启民智、开民心,以实现中华复兴。

冯庸虽然是军人出身,却积极投身于教育兴国行列。在近代追求教育兴国梦行列中,冯庸以毁家办学的伟大壮举,令后人景仰。冯庸办学是由创办大冶工科学校开始的。1923年,冯庸与张学良在沈阳小东门合办奉天大冶厂,从事飞机零部件、炸弹和手榴弹的生产,以弥补东三省兵工厂的生产不足。在办大冶厂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技术问题和人才问题,为此他创办了大冶工业学校。冯庸既是奉天大冶厂的厂长,又兼任大冶工科学校的校长。面对衰败的国情,堕落的社会,特别是办厂办学的实践,让冯庸深深感到自己有责任挽狂澜于既倒,所以破产兴学,以改造社会。

冯庸特殊的家庭背景,以及与张学良的特殊关系,使他比同龄人更加成熟,并对国家和社会有更深一层的感性认识。因此,为了保卫祖国、复兴国家,他知道中国需要什么,更知道东北需要什么。毁家办学追求的目的,正如《冯庸大学校歌》所言:“正义放光毫,强国福民赖贤豪”。即通过社会正义和贤达精英人才来拯救社会,保卫国家,复兴国家。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并承载着国家强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特别是在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特别是其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国民素质、国家形象等能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能不能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同,能不能占领世界文化高地。而占领文化高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人才源于教育。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人力资本理论指出,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因素,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是最根本的要素,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定冯庸教育兴国的理念,具有很强的当代价值。他毁家兴教的伟大实践,更具有脱俗的现代意义。

第二,育人以德为本的思想。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无论判断人才的标准,还是教育追求的目标,都注重“德才兼备”,而且强调以德为本。正如司马光所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和以德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人才观在中国实践了几千年,让中国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如秦统一的壮举、汉代的辉煌、唐朝的盛世、元代的威武、清代的鼎盛等。我国长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但教育理念和人才观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

冯庸创办冯庸大学之初,就秉持以德为本的教育理念。他说:“吾国民族之特性,极富牺牲精神,而不取权利观念,极富于群体意识,而淡于个人享受。”“中国民族之所以长存不灭,中国人民之所以刻苦奋进,皆此种精神有以驱使然也”。正是基于这一传统的教育理念,冯庸为冯庸大学提出了“八德”的教育宗旨。这“八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冯庸不是简单地复制这些古老的道德观念,而是对这些传统道德给予新的诠释,是冯庸的新贡献。如他以“孝”为例,比较东西方的立国精神,认为“孝”在中国有很高的威望性,“四千年来,未尝或坠”。他说,西方立国精神追求“平”字,讲究的是制衡。因此,他们的社会是“力量的相互制约”社会。而我国的社会管理模式与之不同,而是以伦理思想为主要线索,对内亲亲人,对外仁爱民众,爱惜物力。所以,是以“和”为其政治标准。

在诠释八德中的“廉”字时,他说所谓“廉,是指面对财物不要随便拿走”。“廉”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私德,还会影响社会。“故廉也者,非仅消极的个人私德,实积极的有关系于社会公益者也”。积极的社会影响,是指廉能正身、廉能清正、廉能生威、廉能管理等。他提倡个人与他人和社会之间,在面对财物时要有明确的分界,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哪些是公共的,哪些该拿,哪些不该拿。冯庸这样诠释“廉”字,浅显易懂,对当时和当下都有重要意义。

为了在冯庸大学贯彻“八德”,冯庸还提出了“八正”,即正行、正业、正思、正言、正视、正听、正德、正容。冯庸认为每个人的自身修养,是行止语默,皆归于正,未归于正的人,就应留心这八件事。这八正是八德的补充,是践行八德的具体方法。

冯庸的“八德八正”与“五戒”“五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德育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与今天提倡的政治素质是一致的,这种素质集中反映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常表现为事业心、责任心、原则性、廉洁性、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勇于克服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等。

冯庸的这种德育理念在当下的教育界、党政干部任用的现实,以及社会上的人才观中,都极具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第三,做人以忠为本的思想。教育,无论是最原始的教育,还是当下的教育,追求的目标都只有一个,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做人。冯庸在其教育理念中,提出的“三纲”“八德”“八正”就是要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冯庸说:“吾人就一贯之义研究忠恕,则其为义:宜为尽己之为忠,推己之为恕。”“忠恕”是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两条伦理标准,也是儒家做人的最基本标准。它充分体现了儒家所遵循的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处世方法。如能深悟此一学说精髓,将受益无穷。

冯庸在其“三纲”和“八德”里都特别强调“忠”字,而不是采用传统“忠恕”并用的思路,则从积极层面去诠释“忠”字。他说:“忠者,简言之,即大学所谓诚其意也。”“忠这种德行,自仁以下,比较近于实际,并且是比较容易实行的。”还强调:“忠就是仁的另一种解释,不是在仁之外又有所谓另外一种叫忠的德行。”将“仁”和“忠”的关系阐释得十分清楚,很有见地和创意。

在阐释“忠”的具体内容时,冯庸强调首先要有不能自欺的态度:“如果真能不自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道理、不能施行的善念、不能竭尽的力量呢!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为社会树立榜样,又有何难呢!”在此基础上,要“忠于自己的良心,执持心志,不使丧失;发扬善念,不使枯萎,这就是所说的尽己。”在冯庸看来,坚持自己的良心观、善念观,就能达到尽己目的,就是忠。

冯庸在阐释“忠”字时,还特别把他强调的“忠”与传统社会的“忠君”加以区分,引申了“忠”的广度和深度,注入现代内涵。他说:“世袭制可以废除,而令之事,则不能废弃。”“有法令之事,即有主脑之人。国有主,家有主,学校有主,工厂有主。无论为国,为家,为学校,为工厂,其人员之于其首脑,皆有竭尽忠诚之义务焉。”除了这种纵向的上下关系外,横向的平行关系,仍然要有忠的理念。他说:“从属之于长上,必当竭尽其忠。即在平辈之人,事务之交,每有委托,受托者对于委托者,亦有尽忠之必要。”

我们在冯庸阐述“忠”的全部内容中看到了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即源于个人的良心和善念。有了良心和善念,必然会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单位,也包括对党、对人民、对上级、对朋友、对家人的忠诚,尽心尽力。

与冯庸同时代人,我国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吴玉章,曾这样评价自己:“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从吴玉章的这段自我评述,证明了冯庸关于做人以“忠”为本思想的普遍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四,救国以义勇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古代,“义”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义谓天下合宜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路。孔子在解释“义”字时说,眼见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是怯夫。并进一步解释说,没有一定要怎么干,也没有一定不要怎么干,只要怎么干才合理,才恰当,便怎么干。这就是孔子从两个方面对“义”的阐释。冯庸认为,“守正道循公理”谓之义。并从应用的角度指出:“有见识的人,哪有不知道只有义存在的地方,才是真正利益存在的地方啊!”

冯庸创办冯庸大学之际,东北正处于两大强邻尤其是日本的侵略势力继续扩张的形势下,反帝爱国、育人救国是冯庸创办冯庸大学的主要动因。因而,冯庸大学将爱国和救国作为办学的方针与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冯庸亲自或组织创作的《冯庸大学校歌》《冯庸同学歌》《义勇军歌》《新青年歌》《奋斗歌》中,都旗帜鲜明地弘扬爱国主义,立场坚定地主张救国担当。《冯庸大学校歌》中唱道:“国事日非!国权日削,经济列强操,吸饮吾民膏,鱼肉我而笑中刀!爱国青年忧心忍,冯庸主义定狂滔,冯庸同志挽怒涛。”提出冯庸同志、爱国青年要担起救国大任,这是冯庸大学的最大特色。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救国要靠青年,青年要有铁肩担道义的义勇精神。在《冯大月刊》第二期扉页上,刊有“本校路标”,引导青年向救国的方向努力,其中有两条值得关注。一条是“无畏、奋斗、牺牲,是我们青年唯一的精神”;另一条是“歼敌、抗暴、除贼,是我们青年唯一的任务。”在国势日衰、民族危机的时刻,引导青年向着救国的方向努力、前进,是冯庸创办大学的最高精神追求。

在冯庸大学“五尚”中的第一条就是“尚义勇侠烈”,强调冯大同学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要挺身而出,要有同仇敌忾的义气,要有不怕牺牲的侠烈精神。创作于1929年的《冯庸同学歌》,再现了这种“义勇侠烈”:“冯庸同学,是暗夜的明星!是民族的先锋!足蹑天根,气吞白虹,纵览大陆东,黄海波涛拂天风!喂!谁是英雄?铁蹄踏碎国之仇,宝刀杀尽敌人头,叱咤风云,雷震轰隆隆。同学努力,杀!同学努力……”如果不说是《冯庸同学歌》,仅就歌词言,这就是一篇出征的誓词,战斗的檄文。

冯庸在民族危难时刻,提倡学生要有“义勇侠烈”的精神,要冲当民族先锋,要承担起救国大任,这些思想都具有普遍价值和当代意义。因为,无论是在民族危难之际,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青年都是祖国的未来,只有青年强,才有国家强。处于当下的青年,更应该懂大义、识大体、担大任,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在我国近代史上,冯庸是“为做大事而散尽家财的奇人”,他所创建的冯庸大学彪炳史册。同时,他也是抗战的先锋与楷模,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专题文章充分彰显了冯庸的爱国情怀,弘扬了抗战精神,对于激发年轻一代的爱国热情,继承先辈们抗击外侮的民族主义精神,并最终促进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复兴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救国大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生践行“科技救国”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