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及其当代启示
——基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考察
2020-02-25郝明
郝 明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资本逻辑仍然发挥巨大作用且具有新特征的今天,回归马克思的历史语境,科学把握资本与人的发展的概念及其关系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理论必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下文简称《手稿》)是马克思“黄金十五年”的经典著作,在其中,马克思辩证地阐释了资本、人的发展及其两者的关系。正确认识资本和人的发展及其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必须回归马克思的原初话语,立足于《手稿》的具体历史环境,客观理解资本和人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资本自身的积极作用和人自身的能动性,促进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向好发展。
一、马克思语境下资本和人的发展理论
“资本”和“人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是经常出现的两个概念,在《手稿》中,对于资本的概念,马克思在《手稿》中虽未直接阐释,但梳理《手稿》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于资本的概念主要指资本的物的属性和资本的社会属性两个层面。而对于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是基于对资本及资本运行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认识并突破了前人唯心和形而上的片面论述,开创性地科学阐释了人的发展。
(一)资本的两层含义
通过《手稿》可概括出,马克思关于资本内涵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从资本的物的属性出发,资本是处在“商品—货币—资本”链条中的资本,资本由货币发展而来,本身是生产要素,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用来“获利”的价值。资本作为资本家发展的工具,资本自身的增殖本性与资本家的逐利心理相契合,此时的资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1](P269),它作为生产链条中的一般流通货币而转化为给资本家不断带来“利润”的生产要素。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指出了资本形成的一整套过程,建构了一整套完整的资本源起和发展逻辑。他指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一切产品和活动转化为交换价值”[2](P105),就是说随着商品的出现,生产者之间形成了普遍的交换依赖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即随着交换价值的不断发展,货币作为“最完善的价值”出场。随着生产的不断进行,交换的不断扩大,在流通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交换价值,一次作为商品出现,另一次作为货币出现”[2](P223)。 在其运动过程中,这两种规定“在每一个规定上都作为这一规定的对立面保存自己”[2](P223),而资本交替地成为商品和货币。 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和货币的统一体的交换价值,就是资本。”[2](P223)
第二,从资本的社会属性来看,资本亦是指一种历史性的社会关系。正如《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所述:“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3](P344)可见,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仅仅是物,我们不仅要从资本的物的属性出发理解资本,更要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把握资本。资本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前提,而资本逻辑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本的扩张性,资本家不顾后果地运用资本以获得最大的利润的同时,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自身也会不遗余力地追求自身的“增殖”。这个“增殖”不仅仅是资本追求的利润数量的不断粗鲁增加,更是围绕资本的资本家和劳动者数量的增加及其关系的复杂,而这些关系的实质都是为了满足资本家的贪婪本性,都是处于资本逻辑的控制下。正如马克思明确指出的资本的社会关系本质,即“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3](P345)在资本逻辑的运行下,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交换的日益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关系取代了,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联系。这种社会联系源于资本逻辑的控制,表现于资本的流动并丰富于资本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手稿》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视角论述了资本的两层含义,而资本逻辑是指由资本扩张和增殖的本性所决定的资本的运动规律。从资本物的属性看,资本逻辑强调资本的“原始”增殖特性即资本“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的本性;从资本的社会属性来看,资本逻辑则是指资本的运行和扩张使资本关系掩盖和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资本逻辑成为社会的主导逻辑。
(二)基于资本下的人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论述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假设或者观念的理论之上,而是立足于对当时时代条件即资本及基于资本运行逻辑之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是突破了黑格尔“理念的人”的发展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发展,所提出的“现实的人”的发展。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发展问题进行清理的基础上,马克思在《手稿》中实现了对人的发展问题的一大跃进,认为资本的充分利用是人发展的根本前提,人的发展程度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基础之上。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黑格尔进行了清算,但某些范畴的使用和观点的论述,还残存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烙印。从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起,马克思开始了对费尔巴哈的清算,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60)对这一清算完成的标志则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3](P68),这表明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只是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影响人的发展,但二者的决定性作用如何发挥,马克思并未作出深刻的回答,直到《手稿》的完成,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提出了人发展的根本前提,即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手稿》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第一,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然而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建立在交易市场不断扩大、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当下,全球化发展日益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是全球发展大势的国际环境,为人的发展奠定了充实的发展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创造了丰富的发展资源,为每个人能够承担各种角色、掌握各种技能、获取更多知识等都提供了可能,奠定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述“……从而世界市场成了基础。这种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2](P541)。第二,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多方面的规定性。随着生产的扩大、世界市场的形成,每个人的社会关系会逐渐复杂和丰富,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每个人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地点都会有不同的定位,也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这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然而,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地点的定位、角色和责任也反之规定着这个人在相应时间、地点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及身份处境等。个人在获得各种各样的角色和定位的同时,也获得多种规定性,成为越来越“全面”的人。第三,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个人全面发展的程度。正因为个人的发展有许多的规定性,同时这些规定性都来自于个人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基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更是基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因此,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各方面规定性的获得都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逐渐完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社会高速发展,从而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发展条件和资源。
从《手稿》中可以明确看出,马克思对人的发展问题的认识客观地基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实际,已经完全立足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之上,是对前人的突破、是对当时客观实际的科学认识,是相比之前的一大跃进。
二、审视资本对人的发展的双重影响
对资本和人的发展两个概念的科学理解,是准确把握二者关系的根本前提,资本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且资本与人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社会发展中如何处理资本与人的关系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性质。在《手稿》中,马克思基于资本发展的逻辑,论述了资本和人的发展的双重性关系。即资本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发挥积极性作用的一面也有限制人的发展的一面,必须辩证地看待资本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一)资本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手稿》在对资本的分析过程中,充分肯定了资本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历史作用,对资本的历史进步性给予了比他自己任何一本书都充分的肯定,主要体现在资本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人的社会属性的完善。
第一,资本是生产的,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手稿》指出,“从资本的观点来看,资本以前的各个生产阶段都同样表现为生产力的桎梏”[2](P396),而资本则恰恰相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新、生产力的极大提升,都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相较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先进的社会形态。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然而由于资本家的对于利益的“贪婪”和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特征即资本在运动发展中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只能不断克服和不断超越剩余价值的量的界限,资本也会努力地突破所有限制自身发展的障碍,“力求全面地发展生产力”[2](P539)。一方面,资本家的贪婪,促使资本家定会不断扩大资本的利用规模,运用各种强制手段使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生产力会由于资本家的“努力”而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资本的本性就是追求剩余价值,然而剩余价值的获得不是以资本的存在为前提,而是要求资本的不断运动,资本的扩张和逐利本性决定了资本在运动中必定会不择手段地消灭所有限制性因素,通过不断粗鲁地扩张生产范围、掠夺生产资料、更新生产工具等手段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发展的过程中,资本的生产性主要体现在其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上,资本主义生产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是生产无限扩大的内在动因,而资本主义市场的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是促进生产扩大的外在压力。因此,资本家在利用资本时会顺应市场的发展规律,在追求利润时运用多种手段保持其获利不断高速增长。同时在资本家相互竞争的过程中,会促进社会生产率不断提升和生产力不断提高,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促进每个人发展的重要前提。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人们自身需求的满足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资本生产性在不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为人的发展创造了重要且必要的前提。
第二,资本刺激消费,培养符合人本质的一切属性。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资本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为培养人的属性提供了重要条件,不断地促进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以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来生产剩余价值,要求生产出新的消费。”[2](P388)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也是发展消费的能力。资本创造剩余价值时,会不断促进生产的扩大,然而生产逐步扩大的基础和保障就是消费与生产相匹配,工人的消费能力是生产扩大条件下市场经济持续运行的保障。虽然在资本主义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下,消费能力受到了限制,但资本家会“不顾一切‘虔诚的’词句,寻求一切办法刺激工人的消费,使自己的商品具有新的诱惑力,强使工人有新的需求等等”[2](P247)。资本主义条件下消费的发展,一方面,生产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即生产链条中的雇佣关系,也是处于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的个人——资本家和工人;另一方面,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条件是 “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2](P389)。“结果就是:生产力——财富一般——从趋势和可能性来看的普遍发展成了基础……这种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2](P541)因此,资本的发展和对资本的运用就显得相当必要了,这是不可否认的资本在对人的发展方面积极作用的体现,也是我们在讨论资本与人的发展关系时不应忽视的重要一面。
(二)资本对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限制性
资本逻辑的运行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双重和矛盾的,除了其产生的积极作用之外,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自身对人的发展必然存在不利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2](P406)。在《手稿》中,主要表现在:资本限制人的发展,使人丧失主体性;资本运行彰显冰冷的金钱关系,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第一,资本造成人的异化,使工人在劳动中反主为客,丧失自身的主体地位。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的限制就在于:这一切发展都是对立地进行的”[2](P540),工人进行生产起初是基于为自己创造生活条件和生存资料,但在资本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却恰恰相反,甚至完全与工人从事劳动生产的最初诉求背道而驰,工人通过生产所创造出来的所有都反过来成为了控制工人自身甚至导致自身畸形发展的因素。工人“不是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当作他自己的财富的条件,而是当作他人财富和自身贫穷的条件”[2](P541),这就造成工人自身的异化,而且资本在不断追求增值的过程中,“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4](P580),从而不仅延缓了人的发展甚至造成了人的“反向发展”,促成了人的异化,如工人的自由时间被劳动时间不断占用、工人的健康权被资本家不断侵害等。而且资本自身的本性是不可能发生改变的,这就决定了资本在“人的异化”形成中毋庸置疑的消极地位。在此基础上,资本家还会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加剧劳动者主体性的丧失。由于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资本家追求的剩余价值,因此在资本家眼中,劳动者只是纯粹的逐利工具,资本家们不择手段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将工人紧紧地束缚在机器上和生产过程中,剥夺了工人的自主性活动,造成了主客颠倒的情况。
第二,资本带来人类生活货币化,用冰冷的金钱关系替换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在资本及其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的关系不再简单地呈现出表面的雇佣关系,而是抽象地表现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资本的本质在于“增殖”,因此,在每个资本家的眼中,他们和自己工人的关系决不是简单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但同时他们又渴望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他们幻想并极力使其他资本家的工人都成为自己的商品的消费者。同样,在劳动者眼中,他们的劳动即使与自身相异化,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他们的目的只有工资,这是他们夜以继日进行劳动的唯一动力,他们不得不生活于资本家的控制之下。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都处于一个由货币运行所形成的冰冷的网络关系中,“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3](P274-275)
虽然今天发达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大不同于马克思所处的年代,但“异化劳动”并没有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消失。在技术合法性外衣的包装下,现代社会甚至变成了一个“单向度社会”。特别是在流通和消费领域,通过各种各样的“符号消费”制造了众多虚假的需求,把人变为了资本的工具和奴隶,变为了“单向度的人”。当下,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资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基于“资本”之间的关系之上的,人们在一个巨大的货币网络中生存。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之前的社会类型是极大的进步,马克思也给予了资本积极作用极大的肯定,但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运行会造成一系列消极影响,资本逻辑甚至高于“人的发展”逻辑,这是资本运行的矛盾性。因此,必须在科学把握资本和人的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抑制资本逻辑的盲目扩张。
三、资本与人的发展关系的当代启示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及其运行并且依靠资本的全球性流通,因此,在资本与人的发展双重关系必然存在的前提下,客观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资本逻辑的运行特征,深入认识和把握资本与人的发展理论,促进资本与人的发展处于同一方向,是重要且必要的。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运行的新特征
《手稿》中资本和人的发展的论述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视角下进行的,是以资本逻辑为立足点对人的发展及其两者关系的阐释。与《手稿》时期相比,资本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具有新的特征和表现。
对于中国,资本的发展从属于社会主义的宗旨和发展原则,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具有新的特征和表现,即资本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资本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方式和基础,而人的发展才是以利用资本为方式的社会发展的最终旨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将资本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结合的成果。从改革开放前我国发展对资本的排斥,到改革开放后对市场经济的接纳、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到当下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我国科学认识资本、能动地将资本逻辑融入社会主义中国的成果,也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这就是中国式的资本逻辑,是以人为本的资本逻辑,是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彰显社会主义优势的资本逻辑,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提下,资本逻辑有着新的特征。资本逻辑在中国的作用发挥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结果,是科学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发展结果,是认清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遵循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的发展结果。因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坚持规制和约束资本逻辑的原始弊端,促进资本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不脱离社会主义道路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更加均衡、充分的发展,并为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且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发展、国际话语权的不断提升,都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和优越性,中国对待资本的态度及方式必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被认可。
(二)规制、利用资本,促进人的发展
立足于社会主义视角,把握资本逻辑的新特征是发挥资本逻辑的积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的前提。然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即使具有新特征的资本逻辑仍不能抹灭资本本性所造成的资本的消极作用,因此在资本逻辑矛盾存在的前提下,必须一方面要抑制资本的无序扩张,充分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制资本,坚持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1.能动性利用资本,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平衡、充分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我们走上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时候,首先迫于的是经济的压力。”[5](P54)因此,在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一直是我国发展的指向标,“因为非此,不能使祖国富强”[5](P54)。当下,虽然我国经济水平已显著提高,但发展生产力仍是推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在人类命运愈加紧密的现在,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交道。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6](P37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经济各方面迅猛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可以仅凭自身“积蓄”“单枪匹马”获取平衡且充分的发展,我国的发展也不能进入内耗式的萎缩前进,因为“中国走上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根本目的是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民族昌盛”[5](P5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范畴,这表明市场经济是符合我国发展模式、能够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发展方式。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使资本逻辑的高度运行,因而坚定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前提。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前提下,厘清当下社会中对资本的模糊认识,促进资本的充分利用。一方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深化资本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合程度,为资本的发展和利用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到将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范畴,都是中国创造性地利用资本的表现;另一方面,要科学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以社会主要矛盾为发展指向,促进资本作用发挥不再单纯追求速度,各项政策和措施都要以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为着力点。
客观把握资本的运行特征,回到马克思的语境下科学认识资本,在客观掌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本,从而促进资本逻辑朝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运转,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挥出最大的社会主义优势,在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促进我国发展朝着更加均衡、充分的方向发展。
2.规制、利用资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
客观规律固然有其稳定性甚至难以更变性,但这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只能顺从。马克思强调人在规律面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规律的向好发展积极地创造条件,促进规律积极作用的不断发挥和消极作用向积极作用的不断转化。在社会经济的运行中,无关社会形态,资本逻辑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原则,资本在市场经济中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但资本的本质决定了资本发展不会“自觉”沿着有利于人的发展方向进行,对资本不加规制的发展一定会显露资本本性,甚至导致其对人的发展起到限制和摧毁的消极作用。因此,在遵循资本发展逻辑的前提下,规制资本发展并引导资本发展朝着正向进行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最根本的前提条件。
资本逻辑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其内在规律就是“以资为本或者以物为本”。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提及:“每个个人行使支配别人的活动或支配社会财富的权力,就在于他是交换价值的或货币的所有者。”[2](P106)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中,人是受资本逻辑支配的,是附属于资本并为资本服务的。而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就决定了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方面,在发展理念上,要始终坚持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都强调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不是社会财富的纯粹增加或者社会权力的不断获得,而是人民群众多样需求和多种利益的不断满足和实现。因此,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让人成为资本和人的关系中的掌舵者。另一方面,在发展举措中,要规制资本的盲目扩张和“唯‘利’是图”,防止人的主体性的丧失。资本逻辑的侵蚀、资本对人的控制,就是资本和人的关系异化的结果,强调人在资本和人的关系中的“第一”地位,是为了强调人对资本的主动控制,以便在运用资本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本,遏制只能看到资本而忽视人的反主为客现象。
改革开放决策提出后,我国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在这一发展发针的指导下,我国选择了市场经济并将其与我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此诞生。从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不断注重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的同时一直贯彻落实着党的根本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位于世界前列,同时社会主义的旗帜愈加高扬,这就是在强调资本作用的同时没有偏离人在资本和人的关系中的主体地位的结果。
虽然《手稿》的形成距今已经一百六十余年,但是《手稿》中所阐释的资本主义生产原理仍是正确的,认真阅读《手稿》是正确认识资本和人的发展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前提。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出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然而,资本逻辑并未消解,资本的本性没有改变,资本逻辑仍在发挥着作用。因而,实现人的本质复归,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坚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在承认和发展资本中消灭资本,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在“人民需求和社会生产”辩证统一的基础上而于具体层面的展开[7],维持资本与人的关系和谐平衡,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使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断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