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0-02-25杨荣
杨 荣
(惠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资源,也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坚持把发展中医药复兴和传承上升为国家战略。据不完全统计,在2016-2018年的三年间,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陆续发布了有关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政策、法规文件达15 份之多,以推动该产业持续稳定发展[1]。2019年年初,在中国共产党惠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惠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惠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惠州要集中力量打造“2+1”产业集群,其中的“1”即表示生命健康产业[2-3]。作为生命健康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惠州市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促使该产业快速有序地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
一、惠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中药材种植状况
截至2018 年,惠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46 万亩,其中,博罗县1.42 万亩、龙门县0.62 万亩、惠阳区0.25万亩、惠东县0.16万亩、惠城区0.01万亩。主要品种有沉香、牛大力、巴戟、辣木、淮山、粉葛、艾草、灵芝、石斛、金线莲、鱼腥草、贡菊等。种植场地以林地和山地为主①。
(二)中医药制造状况
全市目前拥有中医药生产企业16 家,当中,中药制剂企业、中药饮片企业及中药制剂厂外车间分别为8 家、6 家及2 家。主要分布在博罗县、惠城区、惠阳区和大亚湾区。近年来,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良好,产值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2018年中医药总产值超20亿元。其中,“罗浮山国药”和“新峰药业”的年产值均约为7亿元,成为惠州中医药领军企业②。
(三)中医药产业三产融合状况
惠州市中医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逐步推进,新兴业态不断涌现。2016年9月,罗浮山旅游区葛洪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展现了葛洪养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罗浮山朱明洞景区,兴建了罗浮山珍稀植物观光园,目的在于保护和展示罗浮山知名中草药,比如,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同时,罗浮山已建成了百草油文化长廊、百草园、青蒿园、珍稀植物园等一批中医药文化旅游景点。2019年,博罗启动了平安罗浮山中医康养产业项目和博罗罗浮山生命科学产业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以康养、健身、禅修等为内容的新业态不断出现,如罗浮山天医堂等。
(四)中医诊疗多元服务体系状况
截至2018 年底,惠州市的市、县(区)两级建制区域均设置有中医医院,共有中医医院9 家,当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 家(国家级重点中医院)、二级甲等中医医院3 家、非二甲县级中医医院2 家、社会办中医医院3家;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个,中医馆的乡镇卫生院71 家。拥有社会办中医门诊部14 间、中医(备案制)诊所327间;此外,拥有国医大师工作室3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3 间、省名中医工作室4间、市名中医工作室18间、省名中医师承项目6 项。中医类别执业(助理)人数1568 名,省名中医6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2名,市名中医22名③。
二、惠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中医文化历史悠久
惠州是一座具有中医药基因的现代化城市,中医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早在汉代,道士朱灵芝就在罗浮山建造朱子庵,设立斗坛,他传承安期生的“金丹之法”,长期隐居在罗浮山修炼,研究出了“黄精茯苓轻身”的养生秘诀。公元327 年,东晋道教理论家、化学家、药物学家和医学家葛洪定居罗浮山,修道炼丹、采药济世,著书立说,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医学名著,他在《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中记述了用罗浮山中草药治病的案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肘后备急方》里描述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条记载,竟然在1700 多年后对我国药学家屠呦呦产生了启迪,帮她的科研团队找到了低温提取青蒿素的方法,研制出抗疟新药,并在2015 年摘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北宋时期,开辟于惠州罗浮山冲虚古观旁的“洞天药市”曾一度是岭南地区最大的药市,与广州芳村花市、广西合浦珠市和东莞寮步香市一起被称为“岭南四大集市”,在辉煌时期,药市绵延数里,国内岭南及海外的东南亚地区的药商慕名云集于此,进行贸易[4-5]。
(二)中医药资源得天独厚
惠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回归线从该市博罗县的杨村和龙门县的南昆山穿越,地理位置独特,北依九连山,南临南海,北部和东部有天堂山、罗浮山、白云嶂和莲花山集结形成的中低山、丘陵,多为东北—西南走向、平行排列的中低山。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 余座。该市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为一体,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在惠州境内,林业部门主管的森林、湿地、海洋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共有28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5个[6]。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将惠州打造成中药材种植基地。其中,位于博罗县境内的罗浮山方圆260 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山脉423座,飞瀑流泉980处,洞天奇景18 处,石室幽岩72 个,有“百粤群山之祖”“岭南第一山”之美称。罗浮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3000多种植物,其中有1200 余种名贵中草药。自秦至清,罗浮山地区一直是皇家的御用药园,是名副其实的天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素有“南药宝库”美誉[7]。
(三)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惠州的中医药产品中,有一些中药品牌由于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而产生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例如,久负成名的“罗浮山百草油”便是最好的例子。该药的创制鼻祖是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它已经历了1600 多年的成长历史,其制作技艺,在整个岭南地区传统医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岭南地区传统医药制作技艺和文化的缩影。经过“罗浮山国药”员工的不懈努力,“罗浮山百草油”分别于2008 年、2009 年和2011 年入选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同时,“罗浮山国药”生产的消炎利胆片,其质量标准入选国家药典,并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奖”,销售稳居同类产品榜首。此外,新峰药业的“了哥王片”“喉疾灵片”“宁心安神胶囊”等三个品种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以上品牌的药品远销港澳台、日本、东南亚、哥伦比亚、非洲等地区,深受海内外客户的一致认可②。
三、惠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规划滞后,宏观指导欠缺
截至目前,惠州还没有制定、出台《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对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规划指导不够,产业的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任务不明确。各县(区)存在自主发展、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未能突出区域特色、产业特色。中医药资源整合、产业经济带的形成等均亟待规划指导,从顶层设计层面确保全市中医药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二)管理体制不顺,发展合力未形成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后,惠州市政府职能部门共有32 个,其中,直接涉及中医健康产业发展的部门就有20 多个,但市级层面缺乏一个对中医产业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项目对接的组织领导机构,存在碎片化管理、各部门责任不明、项目对接不到位等情况,难以形成推进健康产业的合力。此外,因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刚由国家统计局颁布,即《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国家统计局令第27 号),惠州对中医健康产业的监测体系尚未完善,对产业发展与运行的分析尚缺乏统计数据支撑。
(三)企业规模较小,产值较低
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种植基地多为散户种植,基地分散、规模小。在中医药生产方面,2018年,全市中医药总产值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仅为0.3%,罗浮山、新峰、九惠等3 家中医药企业产值均在2 至5亿元,既没有一家产值超过10 亿元的企业,也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从收入占比看,2015 年以后,中医类医疗机构收入占医疗机构总收入的比重在持续增加,但占比仍在10%以下。产业规模小而散,不利于中医药资源的整合,严重影响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四)产品创新投入不足,品种技术含量低
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试验到药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产学研结合精密度不够,研学孵化不足。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仅4 家,研发总体投入远低于国际5%~15%的标准。生产品种大多是技术含量、附加值相对较低的普通品种,优势品种、高端品种不多②。
(五)名山名人效应挖掘不够,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名山罗浮山中草药资源丰富,有上千种药用植物,但是以罗浮山命名的中医药却为数不多,只有一个“罗浮山百草油”,“罗浮山”品牌效应尚需进一步挖掘。葛洪效应也没有充分发挥,目前,以“葛洪”命名的仅有“葛洪博物馆”,“葛洪中医院”还在策划中,葛洪名人品牌被广西一家药企长年在央视做广告,在国人印象中成了广西品牌。全市单品种年销售额超过5000 万元的中药制剂,只有罗浮山国药的风湿膏药和消炎利胆片、新峰药业的感冒灵颗粒3 个品种。惠州生产的中药饮片虽然在台湾、香港市场有较高知名度,但在国内市场仍名不见经传,靠低端产品价格拼杀现象明显。
(六)新业态亟须培育,产业链有待延伸
中医药具有贯通一二三产业形成“全产业链”特性,从以中药材种植为核心的农业、以中药产业为核心的工业到以医疗养生保健为核心的服务业,全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叠加至所在领域都有可能激活原有格局、产生新型业态,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不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目前,惠州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存在内容块状分割比较严重、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链、产业融合叠加得不到突破性发展的困局。旅游、养生、养老、医疗、体育、中药材种植项目发展相对独立,模式相对单一。
(七)缺乏政策和专业人才的支撑
产业发展需要政策和专业人才支撑,惠州还没有出台促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财政扶持政策、用地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等亟须配套。另外,中医药健康产业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引进的力度不够。中医药企业普遍反映研发人才和高端运营管理人才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尤其缺乏,都期盼政府能创造好的条件,出台具有吸引力强的人才引进政策。
四、惠州市中医药产业大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顶层设计
依托国内外智库,在充分调研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高起点编制与惠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统筹衔接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提升、创新、集聚、融合为主线,围绕“医、药、康、养、健、游、教、研”八大发展方向,把当地资源优势与港陆空交通便捷条件结合起来,把加快产业战略布局与提升惠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结合起来,着力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基地,构建“一流的中医药、一流的中医医疗服务、一流的医疗器械、一流的健康养老服务、一流的健康养生服务、一流的健康旅游服务、一流的健康管理、一流的创新药品与健康产品”的大发展格局④。
(二)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精简高效办事机构,理顺运行体制机制,激发工作活力。一是成立市级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工作小组,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导、指挥推进全市重大项目的谋划、建设与运营工作。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的重大问题,推动项目建设管理从“串联”向“并联”转变。审议决定产业发展规划和重要政策措施;二是建立本地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数据库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强化人口、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疾病防控、综合管理等数据采集,畅通部门、区域、行业、层级、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促进中医药大健康数据信息共享应用;三是建立健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核算和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国家颁布的《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标准、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全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监测与统计分析,以作为制定鼓励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四是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行业规范。充分发挥惠州市药学会、惠州市中医药学会、惠州市药品流通行业协会的功能与作用,建立中医药企业产业联盟,促进产业园内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发挥行业主导作用,完善行业监管规范,强化行业自律。推动企业合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三)创建产业规模化发展平台
一方面,按“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模式,组建惠州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团,业务覆盖中医药大健康全产业链,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道路。构建集产业开发、投融资、招商、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投资平台。集团公司可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运作,在股权比例中,国有股权占51%,可将市国资委旗下工交资产经营公司所属的全一连锁医药公司之净资产,整合市国有文、旅、体部分资产,经评估作价后统一注入,而剩下49%的股权向社会招商募股,以吸引社会资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惠州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团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培育与引进一批中医药龙头企业,打造龙头企业集群。培育本土企业,筛选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峰药业企业、惠州市九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若干个规模较大或基础条件好、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在产业资金、人才引进、资源要素和转型优惠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扶持,引领推动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在制药产业链的高端引进大资本、大企业,瞄准世界500 强、国内上市医药类100 强加快引进,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如国内的恒瑞医药、中国医药、国药控股、美年健康、华大基因、片仔癀、白云山等都可以着力引进。
(四)打造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聚集发展模式
一是着力打造种植园区。积极推进惠州博罗南药产业园项目实施,按照南药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研发、产业融合等全产业链条布局思路,重点打造成集聚加工、科研创新、生产示范、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的省级乃至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联农带农利益共享、产业链服务匹配、三产融合形成若干微观生态链,集成打造罗浮山南药品牌。依托10 个市属国有林场的土地资源,按照一场一策、一场一规划原则,标准化、规范化种植一批道地药材,形成林场种植园区;二是建设中药材交易园区,努力恢复“罗浮药市”。“罗浮药市”可在罗浮山规划建设,打造华南区域中药材集散中心。突出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构建以中药材种植地为源头,以中药材流通市场为重点,以种植基地、专业市场、中药生产经营企业和药品使用单位为支撑的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将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使用各环节统一纳入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实现中药材“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的中药材质量追溯目标。同时建设好商务交易平台和中药材仓储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国家岭南药用植物园”建设。对选址于博罗县农业科技示范南场(面积3072 亩)的国家岭南药用植物园项目,将其打造成集中医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国际康养医养产业示范,科普教育研学游学基地等多位一体的国家岭南药用植物园以及岭南活体植物库、岭南种子库和DNA 种子库,以及“国家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南药创新核心基地”“国际康养产业基地”“青少年中医药科普基地”;四是规划建设中医药大健康综合物流产业园。可在惠城区临机场附近的乡镇规划选址建设,集聚仓储、物流、电商、药品及医药医疗器械展示体验,定期召开健康博览会、药博会等。
(五)积极推进业态创新融合
借鉴湖北蕲春“小艾草,大产业”的经验,强化跨界融合,高标准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新业态。以“医”为主体大力发展医疗及相关第三方服务、以“康”为支撑培育发展健康旅游、康复护理及疗休养业、以“养”为特色加快发展养生养老产业、以“健”为纽带积极发展多样化健康管理服务、以“药”为重点创新发展中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一是推进“健康+旅游”,建设国际健康旅游胜地。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推动医疗、康养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高端健康旅游项目,构建以康复、疗养、休闲、度假、会议会展为一体的健康旅游产业体系,建成国家级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国际知名的健康旅游胜地。进一步建设好罗浮山中医药文化旅游区,擦亮葛洪品牌。在环罗浮山旅游景区,整合葛洪博物馆、青蒿园、百草油历史文化长廊、罗浮洞天、百草园、罗浮山珍稀植物园等景点资源。推进南药产业园、岭南药用植物园、平安集团健康产业系列项目建设。充分利用中医科学大会的影响力,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中医科学大会成果转化运用,以“药”兴“旅”实现药旅联动。
二是打造高端康养产业。加强医疗与康养结合,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高端医疗康养产业发展。融合健康养生、休闲保健、传统中医药、健康管理、健康信息等理念,建设独具特色的惠州康养产业,打造城市医疗健康商务综合体。在环罗浮山、南昆山、平安山板块规划建设高端康养项目。充分利用巽寮湾、大亚湾黄金海岸、平海双月湾等地滨海度假资源,发展滨海疗养产业,推进滨海旅游与滨海疗养的融合。结合“粤菜(东江菜)师傅”工程,推广种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如山药、铁皮石斛、肉豆蔻、砂仁、益智、金银花、菊花、粉葛、黄精等,开发养生药膳、养生酒、养生茶。
三是打造生态运动健康基地。推动康养与健身休闲产业结合,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休闲设施建设,创建各类运动健康品牌,深化健康与运动休闲赛事活动经济融合发展,整合本地传统赛事,引进国内外知名运动休闲赛事品牌落户惠州,打造国家运动健康城市,发展体育赛事经济。
四是提升康复养老服务品质。借鉴国内外康复先进技术和服务模式,发扬中医、中药、运动等中国传统康复保健文化,建设一批现代化康复疗养中心,满足患者多样化康复需求。利用全面两孩政策红利,开展母婴护理、产后护理、育儿指导、产后形体修复等康复服务。创新健康养老模式,引进和培育国内知名康复养老服务连锁品牌,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相融合,打造健康养老示范城市、老年宜居品质城市、老龄产业特色城市。
五是依托本地中草药资源,深入研发,打造具有惠州特色的中医药系列产品。深度挖掘葛洪《抱朴子·外篇》《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地道药材青蒿、石斛、沉香、牛大力、巴戟、辣木、淮山、粉葛、艾草、灵芝、金线莲、鱼腥草等。鼓励制药企业采用现代科学工艺萃取天然草本植物精华,以高标准建设GMP(优良制造标准)工厂,打造青蒿、石斛、金线莲等多个植物精华系列健康产品。推进罗浮山百草油深度开发,做成百草香精、百草牙膏、百草皂、百草贴、百草驱蚊水、百草化妆品等系列产品。推进药膳产品、相关保健食品、相关中医药健康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推进中兽药、生物农药及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应用。
六是加快中医药数字化进程,形成“大数据+大健康”产业发展模式。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推动中医药与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统筹中医药行业专家、区块链技术专家等各方资源,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促进中医互联网医院、中医服务大数据、中医人工智能、互联网+治未病、中药材数字化等商业模式的创新。
(六)构建特色鲜明与多点支撑发展新格局
一是着力打造国家一流中医医院。加快发展市中医药服务机构的医疗能力,创建“医养护”一体的国家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将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填补市级国家级中医类别重点专科的空白。同时,将市中医医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水平中医医院,实现年度业务总收入突破10 亿元大关;二是大力提升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非中医临床医生中医内科方剂应用培训工作,真正实现中西医“同诊同治同保健”。推动市中心人民医院等创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力争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创建成为广东省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示范单位,鼓励二级以上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建设治未病中心;三是着力打造一个中医药康养特色小镇。依托得天独厚的原生态环境,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在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罗浮山林场打造一个中医药特色小镇;四是着力打造“中医药特色一条街”。在惠州市名胜旅游景区西湖附近处,规划建设中医药特色一条街。中医药特色街区将传承发展惠州中医药文化历史,开设名医馆、国医国药馆、高端养生馆、中医理疗、道地药材、中医药健康大讲堂、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产业等,成为诊疗、养生、文化展示、旅游、产品销售等产业链相对完整的中医药健康保健产业集聚区,全力打造就医诊疗、吃喝玩乐一应俱全的一条街区,充分激发并满足惠州本地和周边地区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建设市级国医馆、县级国医堂、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区,组建市医院(馆、堂、区)医疗联合体。
(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尽快出台一系列扶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与配套措施,包括立项审批、建设用地指标、科研平台搭建、高新企业认定、税费减免、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加强用地保障,对列入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依法优先安排土地指标。依托市人才专项资金,加强高端医疗康养人才引进力度,探索建立以贡献度和能力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加快汇聚一批医疗康养高端人才。
首先,完善财税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中医药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努力构建政府投入引导、企业投资为主、金融投资支持、民间投资参与的中医药多元化投资体系。设立市中医药发展产业基金,发挥其创业投资、资本经营、担保基金和对全行业进行公益性投资的作用。将相关中医药企业纳入全市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项目库,推荐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业与辅导券商对接,给予重点培育和扶持,引导其上资本市场融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对中医药技术企业的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时期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中医基础理论、诊疗技术、标准体系、战略攻关课题研究等各类项目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明确扶持重点,设立政府科研专项基金,重点扶持有优势、有特色的中医药学科研究单位及企业搞好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支持中医药骨干企业与知名科研机构建设技术攻关平台,组建中医药发展协同创新平台。
再次,完善人才保障体系。柔性引进中医医疗服务领域和中医药产业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建设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引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品牌,建设粤东片区中医药综合培训教育机构。改革完善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打通优秀人才晋升发展通道,加大对医药人才培养、引进的力度,兑现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特定津贴、住房保障、配偶就业、人才入户、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优惠待遇,吸引并留住更多中医药人才。
注释:
①中药材种植数据来源于惠州市农业农村局。
②2019 年3 月25 日,惠州市政协组织召开了“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专题调研座谈会,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交了会议发言稿,题为“惠州市中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文中有关惠州市中医药生产企业数量、惠州市中医药产业生产总产值及其发展速度、惠州市中医药企业品牌发展、惠州市医药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与研发总体投入情况的数据或资料均来自于该报告。
③2019年3月25日,惠州市政协组织召开了“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专题调研座谈会,惠州市卫生健康局提交了会议发言稿,“助力建设全省中医事业创新示范城,奋力争创国家一流中医药服务体系”,文中有关惠州市中医诊疗服务体情况的数据均来自于该报告。
④惠州市政协专题调研组于2019年撰写了调研报告:“加快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建设广东中医事业创新示范城”,报告提出了构建“一流的中医药、一流的中医医疗服务、一流的医疗器械、一流的健康养老服务、一流的健康养生服务、一流的健康旅游服务、一流的健康管理、一流的创新药品与健康产品”大发展格局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