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立德树人、立德成人的自塑、他塑、同塑逻辑

2020-02-25林建华

上海教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立德成人育人

林建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9)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归根到底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所谓根本任务、根本问题就不是一般任务、一般问题。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指不同,理趣相通。参天大树,必有深根,必固其本,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会枝荣。就此而论,立德树人、立德成人及其关系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新时代课题。立德树人关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关涉师生双方。对于教育者来说,存在着一种自塑,即立德树己,育己育人,亦即教育者先受教育,育人先育己,以师德育生德,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人民育子弟的初心和使命;对于被教育者来说,是一种他塑,是由教育者来施行和完成的。立德成人主要是对被教育者来说的,是一种自塑,是由被教育者自身施行和完成的,即自我教育。他塑和自塑构成同塑,形成合力。这就是说,在立德树人、立德成人的过程中,在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成功的道路上,存在着自塑、他塑、同塑的张力和互动。而要形成自塑、他塑、同塑的合力,教师与学生必须同时在“场”,相互影响,彼此成就。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立德成人的基本遵循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列宁曾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在今天,这个“一定的历史范围”就是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样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对立德树人、立德成人提出了特定的乃至独有的诉求和指向。在新时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立德树人、立德成人的基本遵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改革开放40余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推进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就是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人类思想水平的每一次提高、认识活动的每一次升华,都是时代孕育和催生的结果,都是在回应和解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 “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并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接续推进。所谓“一脉相承”,其要旨在于:它们有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们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们都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之“脉”。比如,它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它坚持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为基础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它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它坚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它坚持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它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由此,我们可以明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形成和推进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是如何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化和彰显的。我们更可以明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一个具体的、鲜活的、生动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的、严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链条上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发展链条上的最新理论成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时代交汇点上,从历史中引出对现实的分析,在现实中展开对未来的设想,其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在于它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行程中,特别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行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认知和正确处理了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比如,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现实性与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理想性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历史性活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蕴着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人民特色。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蕴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既具有中国意义也具有世界意义,比如,为世界提供“政党治理”的中国经验,为国际社会提供“国家治理”的中国智慧,为人类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示中国共产党要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是每一个负责任的政党特别是执政的大党、每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特别是大国的使命担当。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具体的时空环境和条件。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同样必须有思想灵魂的正确引导和精心浇铸。灵魂是从信念中来的。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灌注教育、铸魂育人,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大战斗力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已经写入党章和宪法,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旗帜,是铸魂育人最好的教科书。铸魂育人既要强化正能量灌注,也要防止负能量侵袭。进入新时代,固根与拔根的较量,铸魂与“蛀魂”的拉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国际上,敌对势力把我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制度、道路和价值观的挑战,加紧炒作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加紧实施网上“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工程”,加紧对我们搞“和平演变” “颜色革命”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在社会上不断滋长蔓延,对学校和教育也产生了不良影响。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立德树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最核心的就是要铸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新时代铸魂育人,就是要铸这样的魂。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一项固本开新的战略工程,需要把握立德树人、立德成人新要求新标准,着眼新实践新特点,着力探索新方法新路径,不断开创新时代新局面。

二、明晰“德”与“人”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要义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立德成人的基本前提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3]他还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4]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教育价值追求,历数千年绵延不断,可谓源远流长。立德树人、立德成人包括立德和树人、成人两个部分,立德是基础,树人、成人是目的。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研究任何事物时都考察它的历史起源和它的前提,因此,在他那里,每一单个问题都自然要产生一系列的新问题。”[5]这一思维方法对我们探究新时代立德树人、立德成人的内涵和要义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树人、成人,教育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精神的交流。人是一种历史性和生成性存在,教育起源于人的发展需要。“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生物。这一点本身就是人的形象的最基本标志之一。”[6]正是教育,使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中,教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一是“育”。按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诠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就是说,教是知识、技能的传授,重点在于使人成才;育是品格、人性的教化,重点在于使人成人。因此,在教育的范畴中,“教”是基础,“育”是核心。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和国家境遇中进行的,不同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重德传统,并在持续的意义探究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升华。立德树人、立德成人,“德”是“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育”是“德”的重要载体和路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德”的内涵不断丰富,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鲜明地体现出时代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是内圣外王的化身,儒家强调的“大学”,是大人之学、君子之学、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能开始研习“大学”,就意味着心理成人的开始、追求着君子之德的遵守、开启着光明大道的修行。因此,《大学》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对于“大人之学”的总要求。“德也者,苞天地之美。”德是天地有大美的注脚。清朝康熙提出:“国家用人,当以德器为本,才艺为末。”德是国之重器的标准。但是,德作为一种维系民族认同、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即大德,应该追寻一般意义的表达。换言之,对于德的理解和概括,应该有一个“最大公约数”。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创造形成了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7]“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8]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和论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特别是德育思想的中国化。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立德成人,作为“最大公约数”的“德”,就是大德、公德、私德,尤其是大德。这样的大德,其内容主要包括:

其一,理想信念。信仰信念指引人生方向,引领道德追求。这就要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逐步把握其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打牢信仰信念的思想理论根基;这就要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

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9]基于此,他强调,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这就要求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增进认知认同、树立鲜明导向、强化示范带动,引导教师和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明德修身、立德树人、立德成人的根本遵循;这就要求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学生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就要求坚持德法兼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德的“最大公约数”,是时代之大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立德成人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其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这就要求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逐步且更好地植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这就要求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使其逐步成为学生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

其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这就要求深化改革开放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民族近代史、中华文明史教育,弘扬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观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就要求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谱系;这就要求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念,倡导“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孕育伟大”的理念,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优秀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立德树人、立德成人的现实追求。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在时代之变局中,历经数十载、近百载艰难求索,最后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我们的国家制度,其最大的优越性在于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教育同样具有这样的性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这一根本问题。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立德成人,对于“人”的核心要义,必须主要基于三个视角或三个维度进行思考:一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就是“五育并举”,侧重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的维度。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尤其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具体体现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就是讲政治的维度。三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是面向未来的维度。所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而言之就是:在悠远的历史视野中,旨在使中华民族重新形塑自己的面貌,在21世纪浴火再造、涅槃新生;在宽广的世界视野中,旨在使中华民族重现曾经拥有的辉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世界浩荡潮流。因此,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要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时候宣示下一个70年,我们将高举革命的旗帜,继往开来,重整行装再出发。……未来70年,关键是未来30年。这正好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革命意志,就能把一个个坎都迈过去,什么陷阱啊,什么围追堵截啊,什么封锁线啊,把它们通通抛在身后!”[11]这一宣示充分体现了他“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的时间战略思维和“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空间战略思维,也体现了他“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战略定力与坚毅耐力。育人具有滞后性或长期性的特点,这是由人的成长周期所决定的。生命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今天是为未来育才的。用未来定义现在,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立德成人的逻辑理路中,这样的“人”就是强国时代、复兴时代的时代新人,而不是舍弃“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艰苦奋斗”理念和精神的“无知、无畏、无德”的所谓“废青一代”。就此而论,今天的教育正塑造并决定着国家、民族和人类的未来。

三、把握自塑、他塑、同塑的逻辑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立德成人的基本路径

在新时代,尊重教育、敬畏教育才有未来,这是因为社会各领域的未来领导者、建设者都正漫步在大中小学的校园里。人才培养是学校最核心的使命,因此学校的每项政策和决定、教师的言谈举止,时时、处处都在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关键在教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与自我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他指出:“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认识就没有自我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12]这里的自我教育既包括教师的自我教育,也包括学生的自我教育。这就是说,教师要育人育己、育人先育己,教师只有首先自塑才能进行并完成他塑、同塑的任务。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一方面接受教师的他塑,一方面进行自塑,实现他塑与自塑的有机统一,形成同塑的合力。教师的最大魅力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成长。在立德树人、立德成人的关系逻辑中,教师首先是施行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接受自我教育的客体;学生首先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施行自我教育、自主教育的主体。这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源于教育特别是立德树人、立德成人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存在。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认知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这也是我们把握新时代立德树人、立德成人自塑、他塑、同塑逻辑的思维基础和理论依据。

教师的使命是育人,因此要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教师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教师不仅仅是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更重要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把科学的、正确的思想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然谈不到由工人群众在其运动中自己创立的独立的思想体系,那么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因此,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13]列宁的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学校教育也是适用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单纯传授知识变得越来越简单,但是培养真正的人,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呈现不同的难点,使得教师的工作具有显著的创造性、长期性和社会性特点。

教师立德树人应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自塑、同塑?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从不同维度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成为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的方向指引和路径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即教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其中,理想信念是源头活水,是好老师的不竭动力;道德情操是境界修为,是好老师的成长阶梯;扎实学识是行动利器,是好老师的实践工具;仁爱之心是幸福之本,是好老师的成就之根。习近平总书记在八一学校提出了“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即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恒长深远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14]

人才之成出于学。学校教育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单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键课程,是国家课程。在思政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同样是关键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5]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要做到大中小学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这方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须同向同行,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教师须同频共振、协同发力。在落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要求就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要”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要提升育人中自塑和同塑的综合素养。所谓“六要”:其一,政治要强,就是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要运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才能保持政治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做到“两个维护”。其二,情怀要深,就是教师必须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三,思维要新,就是教师必须学懂弄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看待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推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结合,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相互融合,激励学生进行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其四,视野要广,就是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做到不仅是“专家”,而且是“杂家”,多学科、多维度看待问题才更全面,要做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要学会讲一(门课)通多(门课);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一些问题讲明白、讲清楚;要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其五,自律要严,就是教师必须比社会其他群体要求更加严格、责任更加重大,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和示范性极大;要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和反击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将内在陶冶与外在匡正有机统一起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要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懂得自律是在行动中形成,也只能在行动中体现的理路。其六,人格要正,就是教师承担价值引领、思想熏陶和廓清迷雾的重任;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要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还具体提出了坚持“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既为新时代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质量水平明确了重要指向和基本遵循,也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立德成人明确了重要指向和基本遵循,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教师工作的本质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做到“六要”、坚持“八个相统一”是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形塑自我。而要落实立德树人、立德成人,师生双方都必须科学分析、理性认知20世纪末、21世纪以来出生的青少年的特点,教师先行自塑、有效实施他塑,学生必须接受教师实施的他塑以及学生本身的自塑,从而破解他塑与自塑的张力,建构同塑的合力。20世纪末、21世纪以来出生的青少年的特点主要是阳光、懂事、独立、自信、勇敢、勤奋、聪明、创新、开放、早熟、抗压力强等,其口头禅是“一代强一代”,也有人称他们是“滑一代”“微一代”“搜一代”“游一代”“秀一代”等;他们也有另外一面,诸如自我、自私、封闭(所谓的“宅”)等。20世纪末、21世纪以来出生的青少年的诉求以及社会对他们的企求就是成人、成长、成才、成功。就此而论,师生双方必须同时在“场”并形成无形磁场;师生双方要做的,就是育人、树人、成人,自育、自树、自立,形成潜移默化的互动,一起成长,彼此成就,而不是只关注对学生单向度的培育。从单向度到双向度,涵育同塑的因子,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立德成人的创新之举,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立德成人重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主要通过启蒙性教育,将传播知识与传授美德、健康身心与陶冶性情结合起来,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集体观念和行为习惯,讲礼貌、守纪律、知对错;培养劳动意识,提升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富有爱心,懂得感恩;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立德成人重在打牢学生思想基础,主要通过体验性教育,引导学生感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增强国情观念和国家意识,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明是非、讲规则、辨善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崇尚劳动意识,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培育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

在高中(含中职)阶段的教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立德成人重在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主要通过认知性教育,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常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一般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方向、尊法纪、知荣辱;提升劳动能力,有序参与社会事务;塑造乐观进取的心理品质;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

在大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立德成人重在增强使命担当,主要通过理论性教育,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重要地位,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弘扬劳动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培育健康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面向未来,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要把新时代立德树人、立德成人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要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总之,新时代立德树人、立德成人的自塑、他塑、同塑逻辑就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彼此成就中锻造并铸牢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成功”的坚固链条。

猜你喜欢

立德成人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成人不自在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