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与探索

2020-02-25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教育

房 燕

(滁州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上首次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学术性教育、职业性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明确,必须将创业技能与创新精神培养作为高等学校的基本教育目标。1999年,我国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2010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与模式。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双创战略,并指出双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由此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深入,目前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如何在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同时,保证其思想路线的正确性,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结合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可以发现思政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客观而言,只有坚持思政教育价值引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念,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人才与党和国家利益下的人才需求保持同步,课程思政背景进一步拓展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思路。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科学内涵

课程思政,即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要坚持思政教育与各类课程教育同向同行,充分发挥教育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既是满足创新创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自身需要,同时也是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积极落实,为加强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路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首先要厘清二者融合的理论内涵。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即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以下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对二者融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说明。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元素具有育人目标的同一性。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能力、开展专业教育的“显性教育”,而思政元素则是对大学生思想情感进行引领与教育的“隐性教育”,二者虽然育人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培育对象均是大学生,核心任务都是立德树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元素具有教育内容的相通性。思政元素作用于对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的教育,旨在引领大学生正确的发现、认识、树立价值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集中于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精神的教育,旨在推动大学生科学的运用、创造、转化价值。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元素教育内容具有相通性。最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元素在教育模式上具有相互渗透性。二者的相互渗透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育内容相互融通,思政元素教育内容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提供理论指导与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思政元素教育的延伸与实践;其二,教育方法相互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元素均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强调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教育方法。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价值意蕴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首先,有利于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创新创业观念提供重要指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被渲染上功利主义色彩,过于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教育本质,就长远角度来看,功利主义倾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相背离。基于课程思政背景,推进思政元素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激发大学生在学习及创新创业各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其次,有利于缓解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需求。据教育部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43 万人,再加上海归毕业生,总人数近900 万,由此可见当下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一就业压力下,单纯依靠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思政元素的德育作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坚定其创新创业精神,以创业带动就业,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难问题。最后,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巩固与发展。思政元素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由于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二者共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同时有利于二者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体系架构

就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其在发展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般性、专业技术领域、体验类三种类型的创业课程群,在已有课程类型的基础上,思政元素融入会使创新创业教育对应形成通识性、嵌入式与体验类三种新的体系架构。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通识型教育体系。在通识型教育体系中包含两个重点,其一,有效课堂教学,即充分利用各种课堂要素体现思政元素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引领作用;其二,增加学生生命体验,即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灵活采用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突破就业困境。换言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通识型教育体系核心是增加创新创业意识与思政意识的交互性,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粘合性。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嵌入式教育体系。嵌入式教育体系指的是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不同创业内容与不同创业过程嵌入不同的思政元素,以此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捆绑推进,保障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步与统一。最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通入思政元素的体验类教育体系。针对存在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多,创新创业理念意识培养少;“创业智商”培养多,“创业情商”培养少;在校学生培养多,毕业学生扶植少等问题的学生,采取体验类教育体系,即通过加强实践,使学生在过程中逐渐提升识别与驾驭创新创业风险的能力与信心。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困境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客观而言,这种新型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有所区别,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发展,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实践过程中,其与既有教育成果不仅有承接,还有矛盾,需要我们结合相关实践对现实困境进行分析,以此在做好承接的同时,明确创新方向。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观念模糊,制约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元素融合深度

概括而言,造成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观念模糊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其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相关理论研究不足;其二,符合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的研究体系尚未完善;其三,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特色不足;其四,国外可借鉴研究成果的翻译本土化不足等。基于以上原因,导致高校教师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观念模糊。对高校教师而言,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观念模糊,导致其难以正确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元素的关系,继而难以从学生、社会与国家发展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思政元素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功能,在这种情境下极易造成教师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学工作开展的形式化,难以确定预期教学效果。对高校大学生而言,由于大学生个人目标理念局限性、主体意识薄弱、洞察力与创新意识不足等原因,导致其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观念模糊,继而会制约其创新创业意愿,衍生创业动机不当、创业态度不端正、创业精神与品质缺失等问题,这既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巩固,也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还会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厌烦与抵触。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重视不足,难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

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实践,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等各层面主体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观念模糊,导致其并未充分认识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由此导致难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具体而言,教育合力的缺失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元素难以形成教育合力,由于人们认识不到位,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元素相互游离,在实施思政元素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时,二者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是相互割离的,并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即出现片面教学现象,难以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互补充、相互发展的作用。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元素难以形成学校、学生、家庭、社会教育合力,忽略家庭、社会等多元力量,只依靠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会严重减少实践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内容,长此以往极易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脱节,从而降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转化能力,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的发挥。此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教育合力的缺失,阻碍了大教育背景下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不成熟,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工作形式化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教育体系机制尚不完善,仍有待优化。如我们所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目前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一些固有问题,如专业型师资队伍缺乏、资金与场地等条件落实不到位等,这些问题难以满足相关实践需求。另外,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缺乏统一的教育理念、明确的教育形势、相匹配的评价机制与长效机制,加之政策法规保障的不健全,都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元素难以有效整合,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机制的不完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导致相关实践工作的形式化,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念目标融入不够理论传授照本宣科,另一方面,是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针对性理论,由此,教育方式与内容难以对大学生形成有效吸引力,且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不成熟,使思政元素融入后的教育体系创新动力不足,由此进一步影响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现代化创新发展。

(四)缺乏复合型专业师资队伍,降低思政元素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这一新型教育模式,教师应同时具备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双重能力素养。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现在大部分高校中,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思政教育工作者调动至创新创业教育中,这部分教师具有完备的思政教育知识与经验,但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却可能只有短期学习经历,严重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如我们所知,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教师相关知识理念与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难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展开正确、深入的指导,由此降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另一种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这一部分教师通过系统、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思政教育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充分、灵活运用思政元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引导,同样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教师在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性缺失,会造成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继而导致在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学生难以利用二者的协同作用实现自我提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而言,其要实现预期教育效果,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长足发展,有必要构建一支人数充裕、结构合理、具有综合素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优化路径探索

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对思政元素的科学运用。实践表明,思政元素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精神等内在素质的培育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为充分发挥思政元素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功能,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质量,我们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展开探索。

(一)端正价值认识,发挥思政元素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对于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我们首先应明确二者的关系,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元素既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包含关系,二者应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关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样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基于不同维度与方向展开,但最终落脚于同一教育目的,从某种视角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元素是形式与内容、身体与灵魂的关系。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思政教育内容与载体的拓展,进一步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时代内涵,此外思政元素作为中间媒介,有利于缓解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难以直接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现实需求的矛盾。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元素的关系及二者融合的价值内涵,有利于增强思政元素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进一步激发思政元素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具体实践举措:首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中融入立德树人思政理念,充分重视个体发展需要;其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体现社会发展需要;最后,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深入融合“中国梦”理念,全面体现国家发展需要。

(二)融合多元力量,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良好环境

首先,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加强政府的组织保障,即由政府出面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成立专门的管理监督机构,从上而下、实质性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其二,加强政府经费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教育效果的保障,需要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专业的师资队伍等条件做支撑,这些条件的满足需要一定的资金做支撑,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增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其三,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如制定大学生贷款政策、大学生创业政策等,以此营造规范、有序的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其次,加大社会支持,其中主要指的是加强企业群体的支持,如我们所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企业群体是社会系统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支持力量,通过提供场地与资金等形式,构建校企创新创业教育友好关系网络。再次,加强家庭支持,大学生家长与其他家庭成员及时转变传统理念,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与品德修养,以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不断创新,自主创业。最后,加强高校自身建设,其中主要指的是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建设良好的校园氛围,比如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报纸、网站等工具,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价值与意义,再如可以利用社团或邀请榜样任务现身说法,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典型,以此全面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良好环境。

(三)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实践的多元化开展

基于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教育规律与主流价值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基础,把握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大方向,从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元素课程内容衔接机制、师资协作机制、实践融合机制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效衔接机制,以此充分发挥思政元素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途径与内容的多元化建设,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载体的多元化建设,如课程载体的多元化建设,如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专业课程与职业态度、创新意识培育等基础性课程交叉融合,以此创新课程载体;再如实践载体的多元化建设,探索实习活动、创新创业项目、人物访谈、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载体,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建设,如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教学途径的多元化建设,其中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课程融入,即在已有课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通过明确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及二者融合的价值意义,全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精神;其二,师资融入,即通过对思政教育教师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展开双向培训,培养复合型教师队伍。

(四)完善激励机制,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关键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强实践性,教师专业学识、积极思想文化素质与相关实践经验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高校虽然有很多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与思政教育教师,但具备综合素养的优秀教师相对较少,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及时出台相应激励政策,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与思政教育教师予以鼓励,要求其在加强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开展相互学习,通过优势互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此培养适应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师人才。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举措实现:其一,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其二,实施教师互相听课制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与思政教育教师交流学习;其三,通过调整教师绩效考核政策,鼓励教师从事对方领域学研活动,利用科研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在构建、实施激励机制之余,可以从校外聘请兼职教师,客观而言,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双重学识素养的教师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为尽快解决当下师资缺失问题,我们可以从社会、企业汲取适宜人才,如通过人物讲座等形式,在向大学生讲述创新创业经历的过程中渗透思政元素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此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激发思政元素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功效。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