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立足地方服务三农

2020-11-27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乌蒙山农学食用菌

2018年,教育部提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革现有的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昭通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基于我国国情和昭通地方发展需要,积极改革农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水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专业建设、特色打造、服务“三农”、外派就业以及辐射示范作用方面成绩显著。学院传承优势学科,坚持区域特色,引领地方农业经济的优势产业,加强苹果、马铃薯、天麻的应用研究,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拓展区域规划、循环农业研究,促进新型交叉学科协调发展。

学院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主线,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两翼,促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院三年,累积开展28 项科研项目,带动173 名学生参加。程立君团队的“天麻系列健康食品的研究与产业化研究成果”,与昭通市鑫宏优天麻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申报了云南省2020年生物医药领域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并获得立项;杨顺强博士团队的“以食用菌为纽带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的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获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支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累计推广食用菌种植500 余亩,利用农业废弃物3 000 余吨,帮助17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实现经济收入800 余万元;马永翠教授团队利用糖醋药液、黄板、果园生草等生态防控技术综合防控苹果病虫害的研究与推广,为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了有效途径,现已累计示范推广450 余亩。辐射带动应用面积5 000 余亩,节支增效300余万元;桑正林教授团队带领20 余名学生,对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1 000 余人次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宣讲,为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量“产—学—研”项目的实施,为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梦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践行服务社会的责任,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结合自身特色,将学生寒暑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为“三农问题调查”“乌蒙山保护区植被种质资源调查”“乡村振兴政策调查”“红色老区的走访调查”“关爱留守儿童”等几个板块。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农村,深刻认识和了解农村、农民、农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的专业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服务于社会,助力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宗旨,结合地方高原特色农业,利用“新农科”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地方农业建设中来,理论联系实际,投身农业事业,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农业科学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为乌蒙山片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果树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技术培训

现场培训和示范食用菌栽培

培植生产菌种

苹果林下栽培食用菌

苹果林下大球盖菇采收

猜你喜欢

乌蒙山农学食用菌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乌蒙山奔来“幸福使者”
山的国度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宜宾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创新与实践